从农村女娃到女部长
顾秀莲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贫寒之家。上小学时,做工的父亲和务农的母亲日夜为温饱发愁,所以只读了二年级顾秀莲就失学了。
家乡解放后,解放军为失学的孩子办起了免费小学,顾秀莲才读完小学又考上初中。
顾秀莲16岁就走上工作岗位。那时她毕业后满怀建设大西北的决心来到了甘肃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当技术员,兼厂团委副书记。1964年顾秀莲就被调到北京,在纺织部情报所工作。接下来,便开始了她传奇般的辉煌:
1970年,周总理亲自主持成立了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以代替处于瘫痪之中的国家计委的职能。面对清一色的男同志,总理提出要调入一位女性。于是,34岁的顾秀莲便被百里挑一地选中了。1973年,37岁的顾秀莲被提拔为国家计委副主任分管轻纺工业。
1982年,组织上调顾秀莲到江苏省任省委副书记。经省人大选举,46岁的顾秀莲成了共和国第一位女省长。她刚当省长不久就遇上发大水,她不懂治水,就把老省长请来指挥,她一直在大堤上跑来跑去,她说,作为省长,只要她不离开大堤,对抗洪群众就是鼓舞。
在中国改革开放这盘棋上,江苏是最活跃的棋子之一,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个省份,其中浸透着顾秀莲的心血与汗水。顾秀莲在任期间,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
1989年,顾秀莲出任化工部第一位女部长。1992年,我国主要棉产品发生了大面积棉铃虫灾,当年棉产量降低2292万担,如不及时治理,第二年损失将不可估量。1993年2月,朱镕基副总理带领有关同志到山东灾区察看虫情,回来后在一次会议上他激动地对顾秀莲说:“治不住棉铃虫,我和你一起辞职。”顾秀莲懂得这句话的分量,她马上带领部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几个重灾区视察,到农药厂视察,十天后她就拿出了一个加快农药生产,开发农药产品的方案。几个月后,丰收的喜讯传到她耳边。
从农田走出,在基层成长。回首从政历程,顾秀莲的经验是:“到任何一个单位,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同时自己要有新的创造。”
“只要我认定了的事业我就要干下去”
“干一行,只要干,就要干好,我相信自己。”顾秀莲对自己的评价恰如她走过的历程。
1998年春天,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一天,中央负责同志将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召进中南海,告诉她,因工作需要,中央决定调她去全国妇联主持工作。
顾秀莲听后,觉得自己长期在经济部门,突然换到群众团体,恐怕有些不适应。但作为一名老党员,她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
上班的第一天,在全国妇联为她举行的欢迎会上,顾秀莲非常坦诚地说:“我不能说我现在特别热爱这个行当,但我有信心把它干好,并且爱上这个工作……”当有人问及“您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现在却改行做妇女工作,有何感触”时,她笑着说:“压力当然有,但动力比压力更大。我是个党员,又是个妇女干部,能直接为妇女的事业工作,这是件大好事。”她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我认定了的事业我就要干下去,我相信自己能干好……”
当时,有许多人“瞧不起”妇联工作,甚至有人说顾秀莲简直是个服从派。对此,她的回答是:“第一,我是个党员,我不讲价钱;第二,我是妇女,为妇女工作,值得;第三,任何工作只要努力,都能干好,所以我不胆怯。”
在妇联,顾秀莲干得有声有色,硕果累累。岁月悠然,2006年10月18日,顾秀莲因“为优化我国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得了“宋庆龄樟树奖”。
倾心为妇女儿童谋福祉
2003年3月,顾秀莲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8月,在全国妇联第九届执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全国妇联主席。从此,在服务大局,尽其所能为妇女儿童谋福祉方面,顾秀莲进行了不懈探索。
为了推进妇女儿童保护工作的法制化建设,顾秀莲常常亲自下基层去调研,了解情况。
有一年她到甘肃漳县进行调研时发现,因为缺水,那里的女人一生之中只能洗两次澡,一次是出嫁时,一次则是离开人世的时候。打开一扇简陋的土窑洞门,她看见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四年级的孩子趴在地上写作业。目睹此情此景,顾秀莲悲泪长流,她心中有一个念头:拯救一个民族,必须从拯救天下贫穷的母亲开始。
回到北京,在全国妇联名誉主席陈慕华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顾秀莲带领全国妇联以及各省市妇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为救助西部母亲而捐献的水窖工程,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规模空前的义演晚会。此后,顾秀莲上下奔走宣传,在她和妇联书记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她们为西部缺水母亲筹集了一亿多元,这笔款项使数百万个缺水家庭的生活得到改善。
熟悉顾秀莲的人都知道,性格刚强的她从不轻易求人,唯一的一次求人还是为了“母亲水窖”筹款的事儿。那次筹款期间正好在北京有一个化工博览会,作为化工部的原部长,顾秀莲参加了这次会议。
她在会上对一些化工企业的负责人说:“我要向你们讨钱,为西部缺水地区建水窖,请你们支持一下。”那些负责人被她感动了,都说:“老部长,您放心,我们一定支持!”
全国妇联书记处的一些同志回忆说,有一次在贵州,一位受益的盲人老太太含着泪摸着顾秀莲的手说:“我看不见你,让我摸摸你的手。”
还有一次,顾秀莲到贵州走访一个寨子。走的时候,寨子里的男男女女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为了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顾秀莲还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进行了合作。合作的项目有一千多个,范围涉及扶贫、教育、健康、就业、妇女权益保护等领域。
在顾秀莲主持妇联工作期间,她做了一系列让很多妇女儿童切切实实得到好处的具体工作,使基层百姓深受感动。
2008年3月6日至今,顾秀莲担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既要事业有成,更要家庭幸福
顾秀莲平时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但当有记者问到此事时,她坦率地说:“我有一个好家庭。”也许是她天生的能干,在工作上做得出色,在生活中她还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好奶奶。要家庭也要事业,是她一生不变的追求。
作为共和国一位杰出的女性,顾秀莲回顾走过的路,认为女子要想有所作为,就得冲破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重阻力,勇闯“四关”。
一是过恋爱结婚关。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过程是个从浪漫到现实,从在天上飘,到在地上走,从卿卿我我到锅碗瓢勺的过程,要处理好这个过程,是需要过关的。
二是过丈夫关。两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那就共同奋斗,谁都不要为对方放弃自己的追求。对生活的要求放低一点,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顾秀莲的老伴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专业研究人员,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工作上的事,他从不向妻子打听,生活中从不拖妻子的后腿。
三是过孩子关。孩子是娘的心头肉,疼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不该以舍弃事业为代价。一个好的母亲不仅要在生活上对儿女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更要在精神上为孩子树立一个努力做人、勤奋工作的好榜样。
顾秀莲调往江苏的那一年,两个儿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走前他们开了个家庭会议,商量孩子留在北京或跟她走,还是一个人带一个。老伴儿认为带孩子总还是妈妈更有耐心,希望顾秀莲把孩子带走。于是,她毅然带着两个孩子到南京安了家。在南京,她又当省长又当妈妈,开始几年家中没有保姆,确实够辛苦的。她说:“工作忙得没有星期天,加班成了我的专业。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两个孩子都很用功,先后考入了大学,一个学建筑、一个学管理。两个儿子都在北京工作,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说起这俩儿子,顾秀莲脸上浮现出所有母亲都会出现的兴奋。两个儿子都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工作上拼搏,这点使她感到十分欣慰。她告诉我:“我的亲家都是技术干部,孩子们也都是自由恋爱,他们相爱我们就同意了。结婚时,我们只在家里做了一桌饭,请亲家来北京一起庆祝一下就得了。我的亲家公、亲家母都非常通情达理,他们从未让我办过什么特殊的事情。”
四是过亲属关。事业成功之后,要正确处理好与亲属之间的关系,既要密切亲情,又不能因亲情而在工作中放任私情。很多人无法继续进步就是绊倒在这第四关。
顾秀莲有着充沛的精力,不息的热情,坚决的意志。她极具亲和力,生活和事业上的重重难关并没在她的心里留下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