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委书记到中央局妇女部部长
1907年1月,李坚真出生在广东省丰顺县小胜乡一个佃农家庭。出生才8个月,便因生活所迫,被卖给人家做童养媳。10岁那年,李坚真的养父让李坚真带小弟去读书,并偷偷给教书先生多缴了点学费,让李坚真在私塾旁听。到了十四五岁时,她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李坚真受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积极参加农会活动,丰顺县第四区成立农民协会时,她当选为委员。1927年6月,李坚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李坚真参加了中共东江特委和丰顺县委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随后,她和农民武装一起在当地开展游击战。
有一次,赤卫队向铜鼓峰转移途中,遭到敌人伏击,她左脚中弹受伤,不得不转到附近亲戚家里去养伤。当她的脚伤痊愈,回到赤卫队见到战友时,激动地唱起了客家山歌:“小溪出水大溪流,同志姐妹处处有;今天重上铜鼓峰,来日下县打九州。”
这一年冬天,丰顺县委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丰顺县革命委员会,李坚真当选为副委员长。1930年1月,李坚真调到闽西永定县任特委妇委会委员,做群众工作,搞土地革命。
1930年春,上级调李坚真到革命根据地闽西汀东县任县委书记,不久又调到长汀县任县委书记,24岁的她毅然挑起了县委书记的重担,干得相当出色。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她带领县委一班人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搞生产,做好粮食供应、运输等工作;又动员青年参军,扩大红军队伍;还组织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红军,随时打击敌人的进攻。
1930年6月的一天下午,李坚真接到通知,去汀州福音医院找张鼎丞汇报工作。在该医院后面北山老古井的一座楼房里,李坚真第一次见到了正巧在此养病的毛泽东。张鼎丞把李坚真带到毛泽东的房间,并向毛泽东作了介绍,毛泽东听说李坚真带工作组做群众工作,搞土地革命,就笑着说:“呵,你这个女同志不简单哪!”
接着,毛泽东问她群众发动得怎么样,开起会来他们敢不敢讲话,参加开会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有些什么要求等问题。毛泽东平易近人的态度,很快消除了李坚真的拘束,她一一作了汇报。毛泽东又问她是不是闽西人,李坚真告诉毛泽东说自己是广东丰顺人。毛泽东谆谆教导她:“县委书记要管好家,心里必须时刻想着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群众负责到底。”
李坚真听了很受启发,就编了一首山歌:“苦人辛苦苦伤心,豪绅不做一身新。他们每天鱼和肉,三高大米酒半斤。苦人每天菜糊粥,做生做死米半斤。苦人团结心连心,拿起扁担打豪绅。”这首山歌在当地老百姓中唱开了,他们唱着山歌,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1933年10月,李坚真当选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并任省委妇女部部长。1933年底,李坚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曾经战斗过四年的闽西,赴中央党校学习。1934年2月初,在中央党校学习结束后,李坚真被任命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妇女部部长。
长征路上,她救过两位中将
1934年10月,李坚真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出发时,李坚真被分配在中央直属机关司令部,担任民运科科长,负责找粮食、找向导、找运输员,做群众工作。在黎平会议之后,正式成立了干部休养连,即中央总卫生部第二休养连,李坚真和红八军团总卫生部长侯政,分别担任了指导员和连长的职务。
攻打娄山关之前,在红三军团担任团长的姚喆在战斗中腿部负了重伤,包扎好后准备随部队撤走。但这时队伍已撤离,一时找不到担架,组织上便准备将昏迷不醒的姚喆留在百姓家里。
但是,李坚真和侯喆却不忍心看着一个同志陷入困境,下决心违反纪律将他抬走。但怎么抬呢,此时只剩下一个民夫、一个马夫和姚喆的警卫员,而轮流抬至少得四个人。李坚真毫不犹豫地握紧了担架杠,她让连长侯政去带部队,她和马夫、民夫和警卫员轮流抬姚喆。
抬了几十里路之后姚喆苏醒了,一条生命抢救过来了。几天后,姚喆的腿伤好多了,便让他骑着马跟连队前进。这事被领导发现了,批评李坚真和侯政没有服从组织决定,但他们心里却很高兴。1955年,姚喆被授予中将军衔。
还有一次,干部休养连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李坚真果断地指挥警卫员还击,突然,她发现被锯掉一条腿的团政委钟赤兵坐在地上。在夺取娄山关的激战中,钟赤兵右腿被打伤,到休养连后,做了截肢手术。
敌人枪声一响,负责抬他的担架员惊慌失措,扔下钟赤兵自己跑了。钟赤兵喊警卫员把枪拿给他,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李坚真见状,喊来一位警卫员,奋不顾身地抬起钟赤兵就跑。敌人在后头不断射击,子弹从头顶、身边擦过,而她全然不顾。最后他们跑进大深沟,才脱离了危险。此情此景,让钟赤兵这位在没有麻药情况下锯掉腿都没流一滴眼泪的硬汉子,忍不住热泪盈眶。
新中国成立后,在解放军某医院住院的钟赤兵中将拄着拐杖,在走廊里遇见李坚真,眼含热泪,紧紧握住李坚真的手说:“李大姐,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啊!”
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李坚真与邓振询结婚。邓振询是江西兴国人,在江西时是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劳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坚真被派往江西开展工作,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部长。1940年后任中共苏南区党委党校主任、中共溧水县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民运部副部长等职,开展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是苏南敌后斗争艰苦险恶的时期,日伪在敌后频繁“扫荡”。因敌情变化,新四军部队连夜转移,邓振询同志在渡秦淮河时不幸牺牲,时年39岁。突如其来的噩耗,使李坚真悲痛万分。李坚真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到县委,她就遇到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掩护部队转移,她组织地方武装和民兵,向敌人连续发动了十多次进攻、牵制了敌人,掩护了部队顺利转移。
此后,李坚真历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华中分局民运部副部长、山东分局妇委书记、山东省妇联主任等职。
李坚真与广东土改
新中国成立时,李坚真担任中共山东分局妇委书记兼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任。
1950年5月,李坚真到广东参加土改工作。李坚真率队到基层调研,调查农村土地占有情况,群众的生活情况,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对土地的要求,以及基层干部和党组织的情况等等。调研回来后,叶剑英、方方和她共同商量确定土改工作试点县事宜,提出以兴宁、龙川、揭阳3个县作为广东省土改工作典型试点县的设想。
叶剑英将在这3个县进行土改试点的部署,先后向中南局和党中央作了汇报。10月,毛泽东指示说,土改面积除规定的3个县外,其他各地委均须选一个区进行试点。11月,华南分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经过与各地委协商,增加了惠阳、鹤山、曲江、宝安、遂溪、丰顺、英德、普宁等8个县为土改试点县。原来的3个试点县由以李坚真为团长的省土改工作团具体组织实施。
李坚真从广东的实际出发,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和华南分局关于土改的方针、政策和策略,特别对广东土改中的几个特殊问题,如华侨土地财产的处理、对工商业者的政策、民主人士和起义人员的问题等,经请示华南分局同意,都作了比较稳妥的处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顺利完成了3个县土改试点工作的任务。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功臣
“文革”初期,李坚真受到冲击,仍顶着压力,坚持原则,保护干部。李坚真重新主持纪检工作后,为平反冤假错案、整顿党风、严肃党纪,作出突出贡献。1979年12月李坚真当选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此时,李坚真已经72岁,她带病工作,但锐气不减当年。
当时,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租用省政府会议招待所二楼的8个简陋房间作为办公地点,连挂门牌的地方都没有,省人大常委会的办公条件很差,除两个作为常委会会议室的房间有30平方米外,其余的房间都只有15平方米,厅、处、科和一般科员都挤在一起办公,由于地方狭小,连转身都十分困难。
为解决省人大常委会的办公难问题,李坚真多方奔走。广州军区通园招待所早期是中南局的办公地点,“文革”时期由广州军区接管,当得知招待所有些旧房闲置无人使用时,李坚真和省委一位副秘书长亲自前往广州军区,要求将招待所划归省人大常委会作为办公之用,但遭到广州军区当时主要负责人的拒绝,李坚真没有气馁。
1981年春,叶剑英来广州视察工作,在送他返京时,李坚真当面汇报了省人大常委会“办公难”的问题,恳请他出面解决广州军区通园招待所事宜。叶剑英表示同意,返京后即主持召开了军委办公厅会议,通过了一份决议,要求广州军区支持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1981年6月,广州军区同意将招待所的一半多地盘划归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所有。
1992年3月30日,李坚真在广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