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远见让她有准备地迎接机遇
陈毅元帅给几个孩子取的名字,基本是按出生地而来。长子陈昊苏生在江苏,次子陈丹淮生在安徽,三儿陈小鲁生在山东,只有女儿丛军因为姗姗来迟,而名姗姗,直到参军后才改名为丛军。
丛军少时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中,1972年经周恩来批准,被选派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语言,改革开放后又到美国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她先后在外交部当过翻译、司长,还出任过驻爱沙尼亚大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大使之一。
身为女外交官,又是名门之后,丛军在国际舞台上的每一次亮相都格外引人关注,加上她一口标准清澈的伦敦口音,让许多外交官为之倾倒,特别是了解和熟悉陈毅元帅的老外交官们,在丛军身上依稀看到了陈毅元帅当年的英姿,都说丛军眉宇之间极像父亲。
丛军的职业生涯,几乎就是父亲给开的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选择外语专业,需要远见和经验。丛军即将升初中时,上什么学校,陈毅和张茜夫妇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妈妈希望我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因为她原来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能歌善舞,很活跃。我从小学钢琴、小提琴,都是妈妈的主意。可爸爸却说,国家很需要外语人才,女孩子文静一点,学点外语不错。正好当时外语学院开始办附中,我觉得我爸这个决定特好。”
这场文艺和外语的争论,最后还是父亲说了算。丛军进入外语学院附中读书,直接影响了她的一生。
为了帮助女儿学好外语,陈毅专门给丛军买来了英国广播电台英语讲座唱片《林格风》和《基础英语》等教科书。陈毅的这些行为,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和当今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相媲美,足见他对女儿的呵护与器重。
然而,初中刚毕业,“文革”突如其来,学校要停课闹革命。丛军再次面临前途的选择,或上山下乡,或参军报国。陈毅当时表示,女儿哪儿都不要去,就留在家里学外语,国家将来还是需要外语人才的。然而,在大环境的压力下,陈毅并没有留住女儿。
1968年,丛军到北京军区261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但工作之余,父亲始终坚持着自己当初的意见,没有让女儿中断外语学习。
丛军回忆说:“1971年,我到北戴河探望父母,当时爸爸已经有病,这是他最后一次到北戴河去休养。那时妈妈拿出一套四册的英语医学课本,她帮我复习英文。当时我心里都觉得无奈,我还有希望学习英文吗?”
“我能选择这个职业,能有今天,还是靠父母的支持。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没有让我放弃,我很感激他们……”
“文革”中第一批留学生
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让沉浸在悲痛中的丛军感到更为不幸的是,母亲又被查出患有癌症,住进了301医院。但也就是在这一年,丛军的人生道路发生了转变。
姬鹏飞外长的夫人许寒冰是外交部干部司的司长,也是陈毅的生前好友和同事。有一天,许寒冰到医院看望张茜,在谈话时她们很自然地谈到了丛军。因为丛军是张茜和陈毅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如今陈毅已经不在了,自己又身患绝症,所以对女儿的牵挂成了张茜最大的心病。
许寒冰对张茜说:“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国家要选拔一批青年学生到国外去留学,主要是学习外语。周恩来总理一再指示,我们的外交人才已经是青黄不接了,翻译还是要培养的。因此想把过去在外语学院附中学习的老初三学生招回来,送到国外深造,将来回来后就到外交部当翻泽。你女儿正好是外语学院附中的学生,完全符合这个条件,这对她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张茜决定让女儿到国外去学习。
事后,丛军才知道,他们是在“文革”期间送出去的第一批学生,是红色中国在经历浩劫时,特意选派出的苗子。他们的任务不单单是学习知识,还是中国保持与世界交流的一点火种和希望。
在这批学子中,还有后来的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大使周文重,外交部副部长、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以及后去的原商务部副部长龙永图等。
1919年,四川青年陈毅走出大山,远赴法国勤工俭学。53年后,丛军踏上求学之路,和她的父亲一样,求知报国。
当时,已知自己来日无多的张茜,给远行的女儿写了一首诗:
丹淮昔离家,父写送行诗。
儿今出国去,父丧母孤凄。
临别意怆恻,翻捡父遗篇。
与儿共吟诵,追思起联绵。
汝父叮咛句,句句是真知。
雾都邂逅,缔结一生美满姻缘
丛军到英国伦敦后不久,便与一位和自己一样漂洋过海的年轻人萌生了恋情,这位年轻人就是王光亚。当年,丛军从北京去伦敦时,并未和王光亚结伴同行,她比王光亚早到伦敦8个月。在伦敦的那段日子里,丛军和王光亚幸福地徜徉在爱情里,共同畅想祖国的未来,也一起构想两个人的明天。
3年后,丛军和王光亚从伦敦学成归国,进入外交部翻译室英文组。那时候的外交部翻译室可谓是人强马壮、高手如林。特别是英文组,更是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英语译员,如施燕华等人。丛军、王光亚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位置,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的爱情之花也在绚丽地绽放。
1977年2月,丛军和王光亚走进了婚姻殿堂,此时,丛军的母亲张茜已因病逝世了。
张茜在逝世前曾给3个儿子留下遗言:在妹妹没有结婚之前,你们3个人不能分家,一定要把妹妹的婚事办好。她的3个哥哥遵从母亲的遗愿,大家齐心协力为这个唯一的妹妹操办了婚事。作为新娘的丛军,选择了一架钢琴和那套父母送给她的四册英语医学课本作为自己的嫁妆。
丛军和王光亚两人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他们比翼齐飞,又一次走出了国门。1977年5月,丛军和王光亚被抽调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职员、随员。他们一同来到美国纽约,其职业外交生涯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王光亚在纽约差不多6年,从随员升至三等秘书。后奉调回国,来到国际司,一干又是5年,从副处长升任处长。丛军比王光亚要早些离任,她回国后不久,担任了外交部机关团委书记。
颇有父亲陈毅当年的风采
2001年11月,丛军担任驻爱沙尼亚大使。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国画展在爱沙尼亚国家图书馆举行开幕式。爱沙尼亚共和国文化部长阿里克曼和中国驻爱沙尼亚大使丛军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为了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爱沙尼亚共和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2003年4月1日,“中国文化展———瓷器、考古发现和2008年奥运会”又在位于爱沙尼亚第二大城市塔尔图的体育博物馆开幕。
这是一次重大的国际展出,由中国驻爱沙尼亚大使馆和爱沙尼亚体育博物馆联合举办。在这次“中国文化展”上,展出了74件来自中国瓷都景德镇的仿古瓷作品,以及近百幅中国考古发现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图片。来自爱沙尼亚政界、商界、艺术界和体育界的约120人应邀出席了开幕式,并饶有兴致地观赏了这些来自中国瓷都景德镇的瓷器作品、各种考古和迎奥运的图片。
在展览过程中,热情友好的东道主还滚动播放了一部当今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和市场繁荣景象的录像,从而增强了爱沙尼亚人民对中国的感性认识。
前来参观的爱沙尼亚朋友对这些展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次“中国文化展”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不仅向爱沙尼亚人民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同时也将中国改革开放后充满活力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呈现给了友好的爱沙尼亚朋友,为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
在“中国文化展”成功展出的4个月以后,丛军就圆满地结束了她在爱沙尼亚特命全权大使的使命。
2003年8月25日,王光亚被任命为中国第八任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一个月以后,丛军也从驻爱沙尼亚共和国大使的岗位上离任,来到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公使衔参赞。于是,中国外交界有了第九对“伉俪大使”。
来到联合国总部工作以后,丛军虽然不再像在爱沙尼亚做大使那样,事事要自己独当一面,但她同样不能有半点懈怠和马虎。尽管她此时大多是以“大使夫人”的身份出现,但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同样举足轻重。因为此时她所面对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爱沙尼亚共和国,而是要和丈夫王光亚一道,共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他们现在所从事的,是一种最能体现一位外交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的多边外交。
不过,多年国外生活的阅历和几年驻外大使的外交历练,让丛军变得老练而又成熟;尤其是她那出身名门的大家风范,和她那一口流利清晰的“伦敦腔”,更让她在处理复杂的外交事务时能游刃有余,从而,让一些当年曾和她的父亲陈毅外长打过交道的老外交家为之叹服。
2005年10月,发生在巴基斯坦的7.6级强烈地震,造成250万人无家可归的惨剧。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10月17日抵巴访问,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巴基斯坦的援助。
安南说,大地震给巴基斯坦带来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国际社会已经提供了许多援助,但规模还不够。他希望国际社会不仅提供紧急救援,还要为巴基斯坦的重建提供长期的支持。
于是,当年的11月16日,亚太地区常驻联合国代表夫人小组就在联合国总部大楼举行了一次义卖活动,为巴基斯坦灾民举行食品义卖来募集资金。
丛军当即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夫人的身份,和中国代表团驻联合国的女外交官们一起参加了这次慈善活动。丛军的积极参与,让这次义卖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美国《侨报》立即对这次义卖活动进行了积极的报道。报道说,义卖活动中,中国常驻团的女外交官们义卖了麻丸、南瓜饼等中式点心和小吃,并将全部所得通过亚太地区代表夫人小组捐献给了在巴基斯坦地震中受灾的灾民。
外交工作已成终身职业
在联合国工作的日子里,有许多事情是让丛军难以忘怀的。2006年的春节就给她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更是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大喜日子。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春节这一天,更会让每一个身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在心头涌起一股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心情,对身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的中国外交官们来说,同样是感同身受。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往往难得有回国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这种思念之情更为浓烈。
为了共叙友情,消解乡愁,2006年春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成员们在这一年的农历腊月28日,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举行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春节联欢会。
当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由于外交会晤,不能前来出席联欢会,于是,“大使夫人”丛军就受王光亚的委托,代表他在联欢会上给大家拜年。
此时的丛军,已经是一名资深的外交官了,她曾驻外四个任期。尽管对在国外过年已经习以为常,但到了这样的时刻,心里仍不免有些惆怅。
在那次春节联欢会上,丛军热情地向每一位同事和雇员送去了新春的祝福,她对大家说:“我们驻外人员在海外过节,首先就是觉得远离亲人了,远离了自己的家,好像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小遗憾。如果能够跟家人在一起,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一起,那是最好的。但同时,像我们,我驻外国已经第四任了,确实我们过得也很愉快,因为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有一个中国城,有一帮子自己的亲人、同胞,我们都跟他们一起过节,其实也很愉快。”
由此看来,丛军真是一个天生的外交家。
丛军和王光亚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他们约定,面对媒体时,王光亚不说丛军,丛军也不说王光亚。这样的约定,让他们唯一的儿子很是纳闷和好奇,几次询问,父母都是笑而不答,后来还是三个舅舅给出了答案———爱,不需要语言。
丛军的儿子并没有像她一样从事外交工作。正像丛军对人常说的那样“陈家第三代里没有从事外交的”。丛军和王光亚的儿子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后来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2009年,他担任制片人,拍摄了一部纪念外公陈毅元帅的专题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每当谈起儿子,丛军总是一脸的幸福。她说:“我希望他能继承我们家这么一个很好的传统。我老是跟他说:‘我留给你们的东西,是我的言传身教。’另外我买了很多有关回忆我父亲的书,还有我父亲的照片。我希望他能真正了解他的外公。这是我最大的财富,也是我的全部家产。”
丛军经常把父亲当年教育自己的话原汁原味地讲给儿子听。她说:“我和他几个舅舅一直是靠我们自己奋斗,我们都是非常正派的、非常正直的人,我希望他也是这样的人。”
丛军在她的一篇怀念文章中写道:“父母给我留下了许多无形的财富,使我终身受益。父母给了我生命、爱心和家庭温暖。父母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忠于党和人民……如今我已年过半百,经历了人间沧桑,备尝持家和育儿之艰辛,对人生有了几分感悟,对世事有了几分理解。我不仅感激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更感激他们传授给我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真谛。父母的教诲和榜样是我人生旅途上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力量源泉。”
2006年8月,丛军回国休假来了,同时也是为了儿子结婚才回来的。
外交工作已经是她和她丈夫的终身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