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小女子”的高调谢幕
2008年3月,吴仪正式从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上卸任,告别了她颇具传奇色彩的政治生涯。她的淡然、超脱与从容,让人们开始怀念她率直坦诚的个性,人们对她的尊敬也愈显强烈。
早在2007年11月23日,吴仪在出席中国美国商会岁末晚宴时,公开表示自己在2008年两会后退休:“在我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表态,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群众性团体,我都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希望你们完全把我忘记。”她还将彻底退休戏称为“裸退”。在充满神秘感的中国政治高层中,敢于提前高调对外宣布退休的,吴仪算是第一人。
不仅提前高调宣布退休,吴仪还在晚宴上“晒”出了她的个人收入情况。“我现在每年所有收入12万元(人民币),这还包括保姆费。我相信你们都比我拿得多,你们谁敢说没有别墅?希望在座诸位要廉洁,只拿该拿的,一定要拿得正当!”
吴仪可能会失望了,因为一个有着非凡胆识与魄力的女副总理,百姓当然不会忘记她。
吴仪退休的消息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挽留吴仪的帖子占据了各大网站论坛,主题只有一个:吴副总理能否别退休,再辛苦几年,为人民多干点事。
相对于高调退休,吴仪从政期间向来是彻头彻尾的“实干家”,不作秀、不空谈、一贯低调,但字字千金。作为新中国第3位女副总理,吴仪喜欢自称为“小女子”,她的口头禅是“小女子豁出了”、“小女子不在乎这个”、“小女子有泪不轻弹”。
当时,欧盟驻中国总商会副主席伍德克说:“她心态很开放,且事必躬亲。我很担心她退休后有什么人能接替她的角色,能有她那么大的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卢进勇教授说:“她坚定捍卫国家利益,从不妥协,但在处理具体细节问题上又表现得很灵活。”
石化行业走出的女强人
作为自1982年以来,21年间首位出任中国政府副总理的女性,吴仪就像许多同事和部下评价的那样———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女性。
有一位记者曾经问过吴仪:英国有句话:女士们往前走。您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吴仪马上回答:“我正在往前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做高官,而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回顾吴仪的人生旅程,可以说她在每个节点都精力充沛,似乎永远准备着随时上阵,不管面临的是何种挑战。
吴仪出生在武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7年考入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炼制专业。1958年大炼钢铁时,石油部要搞土法煤炼油,吴仪曾作为少数女同学代表,独自一人被派往贵州调查,其工作能力由此显现。大学毕业后,她去兰州炼油厂当了两年技术员,之后又在石油部工作了3年。
1967年,当位于北京房山县的北京东方红炼油厂
(后改名为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时,吴仪作为第一批创业人来到这里。那时她不满30岁。作为一名女同志,工作中她打眼儿放炮,开推土机,在机器轰鸣的常减压车间里当司泵工,什么都干。记得在一次事故中,她曾被巨大的气浪弹飞了出去……
就这样,她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从技术员到技术科长,最后升到副厂长。1980年,吴仪被选送到挪威经济管理学院学习了4个月。从此,她从技术工作转向行政管理工作,开始了为官生涯。之后她又出任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的副总经理和党委书记。近20几年内,她从技术员一直干到全国最大石化企业的一把手,成为全国石化系统正局级干部中唯一的女性。
1986年,中组部对吴仪进行多次考察。在燕化深得人心的吴仪,其民意测验表上,除农业一栏画了叉外,工业、科技、文教、商业,甚至在公安和政法名下都画了对勾,有位分厂厂长半开玩笑地说:“谁让她到现在也分不清韭菜和小麦、玉米和高粱呀,否则农业她也能管。”
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吴仪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初,她被提名为北京市副市长的候选人。这是一次难度较大的选举,10个候选人中要差额下去3个。但最后吴仪还是当选了,分管工业和外贸。由此可见中央对她能力的欣赏和信任。
在北京市副市长的岗位上还未干满一届,时任外贸部部长的李岚清就将她调至外贸部担任主持常务工作的副部长。上任后4个月,吴仪作为临时替补担任中方代表团团长,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一战成名。
1993年,李岚清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接替其部长职务。上任伊始,她把出口创汇作为重中之重,使当时的出口产品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此后她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大经贸战略”,并最终促成了商务部的成立。2003年“两会”上,吴仪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刚当选国务院副总理不久的吴仪即面临一场重大灾难———非典的考验,她开始坐镇卫生部处理非典防治。2007年8月,她又临危受命负责产品安全整治,重塑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走进中央领导层的吴仪,称自己少年时的梦想是当一个大企业家:“我年轻时不想当官。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大企业家,现在如果让我选择是当官还是当企业家,我还是选企业家。”
方便面充饥的副总理
吴仪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她办事注重实际和效率,而且是说到做到。
在燕山石化工作的时候,她的办公室内常年放着一张单人床,挂着一件军大衣。众所周知,石化企业易发事故,一刻也离不开人,吴仪戏称自己的家是“便携式”的。每逢节假日,她总是尽量为别人提供方便,让公司其他领导和家人团聚,自己则留下来值班。
吴仪说从在燕山石化公司起,她就养成了对消防车特别敏感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带到了北京市副市长的岗位上。不管时间有多晚,一听到消防车警报响,她马上就会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了解是何处出了事故。如果需要的话,她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1988年就任北京市副市长后,吴仪还给自己立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规矩,利用一切时间深入工厂、公司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由于工作繁重,她在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后索性搬进了市政府办公楼居住。一面屏风,将她的办公室隔成了两个天地,屏风一边是办公的地方,背后则放着一张单人床。她经常批文件、处理工作到深夜。她当时的秘书回忆,从那年3月底到7月,短短的4个月里,吴仪走访了全市31个大企业,并在京郊的平谷县和顺义县考察了9个乡镇企业。盛夏三伏,她到北京玻璃总厂高温生产车间里去慰问工人;为了从意大利引进一套乙烯设备,她跑有关部门148次,使事情终成正果。北京市的许多老领导对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他们经常对一些年轻干部说:“干工作、干事业就要像当年吴仪那样。”
有一个关于吴仪“专列”的故事一直流传,更能体现出她的实干。1996年夏天,吴仪已担任了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她曾跟随专供香港运生猪的“三趟快车”,从武汉出发到香港,在满车的异味和闷热中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
在20世纪90年代中美知识产权谈判过程中,吴仪那种“工作狂”的精神也给身边工作人员留下很深的印象。在西雅图国际会议期间,《国际商报》一名记者曾经这样报道她一天的行程:从早晨8点半到晚上10点,她参加了7个活动,几乎一点间隙都没有。尤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堂堂一名国务委员,在出访期间,由于繁忙,午餐竟是一包方便面。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吴仪为此落下了失眠的毛病。为了解决国际贸易尤其是中美贸易之间的摩擦,她频频飞赴美国。吴仪回忆说,那时,自己的“生物钟全混乱了,从白天又飞到白天,从黑夜又飞到黑夜。还有四季的错位,从北半球的冬天,又飞到南半球的夏天”。
谈判风格“铁性十足”
吴仪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始自她在原外经贸部任职的7年。那7年,正是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时期,她见证了这期间的风雨历程。从坐镇知识产权谈判到加入世贸组织的上百场谈判,都是她亲自操刀。
在谈判桌上,吴仪从来都是充满了信心。
1991年底,中美双方开始进行首轮知识产权谈判。当时,吴仪到外经贸部工作才4个月。谈判一开始,就异常艰苦。一次,美国贸易代表、被称为国际贸易谈判圈中“铁女人”的卡拉·希尔斯表现出了极不友好的态度,开口就称“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面对美国人的无理,吴仪机敏而犀利地予以还击:“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针锋相对的回应令对方大为吃惊,同时对方也意识到了这个女人不简单,有些难对付。几个回合较量下来,对手卡拉·希尔斯由衷地称赞道:吴仪“既是一位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又是一位态度坚韧、强硬的谈判者”。
1995年3月,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一度破裂,双方都公布了报复与反报复措施清单。后来,吴仪把美国贸易代表坎特邀请到北京,又开始了谈判,最终消解了可能要发生的贸易战。了解吴仪的人说,她谈判时有着较强的“控场”能力,她有一种特别的敏感性,每次一到场,只要感受一下气氛,她就知道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
吴仪的出色表现令对手赞叹,她在谈判中的干练和坚韧使她声名鹊起,连续拿下了几起较为棘手的贸易摩擦事件。
在很多美国政经界人士眼里,吴仪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对他们来说,“吴仪”这个名字等同于“事情搞定”。一直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态度强硬的纽约州联邦参议员舒默2007年夏天访华归国时,以近乎神秘的语气对同僚说,他此行见到了吴仪。舒默说,吴仪是他所见过的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政府官员。他说,她是中国职位最高的女性,不是容易对付的人,是一位“真正的人物”。
在吴仪负责中国对外经贸的十几年中,是全球化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中国逐渐融入这一潮流的开端。在与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强国的经贸交锋中,吴仪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只要一踏出国门,我的爱国主义情感就特别强烈。”吴仪承认是有股子“气”在支撑着她。难怪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曾这样评价她:“如果有人要找一位中国的高官来赢得全世界对中国的信任,那这个人当属吴仪。同时在中国,她在党内和政府内部都有很高的威信,她是一位极其坦率的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者。”
2005年5月,在她访日期间,包括小泉在内的日本高级官员相继在历史问题及东海问题上作出强硬表态,吴仪断然取消了与小泉的会面,提前回国,被媒体称为“强硬派”。
作为一位中国女性领导人,吴仪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世界最具影响力一百人”名单中,吴仪位列其中;2007年,《福布斯》评选出的“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一百强”中,吴仪仅次于德国总理默克尔,位居第二。
谈到这些,吴仪坦言:“我和美国交往了16年,经历了美国五届政府。16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也亲身经历了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事件,回顾双方经贸关系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确实有说不尽的感慨。”
“铁娘子”温柔的一面
有“铁娘子”之称的吴仪,亦有温柔的一面。
在生活中,她是个很懂得寻找乐趣的人。吴仪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打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都被教练称为“很有悟性”。她是个垂钓高手,在中央部委举办的内部钓鱼比赛中,吴仪常常技压须眉,惹得那些男同事都说:这鱼看见吴仪漂亮,专往她那里游。她喜欢音乐,尤其爱听交响乐。她还有一副很好的女中音嗓子,闲下来时会唱上一段儿。美声唱法处理的《潇洒走一回》是她的保留曲目。在石油大学校友聚会上,吴仪曾主动拿起竹筷敲着盆碗,随着节拍唱起俄语歌曲。她在游览武夷山的时候,还曾随着当地一个茶艺表演馆里的二胡伴奏唱起民歌……
1993年至2001年,作为美国政府贸易代表,与吴仪交手多年的查琳·巴尔舍夫斯基对印度《经济时报》谈过这样一件往事:
1995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段,中美间的交锋变得越来越尖锐。有一次激烈的争执连续进行了24小时,当中美代表会间休息时,吴仪送给巴尔舍夫斯基一条中国手工丝巾。
“那个礼物令我感动不已,小小的举动又显示出吴仪这个‘女强人’的细腻和温柔。”巴尔舍夫斯基说。
更有意思的是,“铁娘子”吴仪还曾劝过好友要“比较温柔一些”。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回忆,2006年7月29日,在竞选总干事前夕,吴仪在北戴河与她会面时曾在一起交流心得。“她提醒我,不要经常摆出‘铁娘子’的形象,要有比较温柔的一面。”
在女性之间的“夫人外交”上,吴仪温柔的一面使她常有得意之作。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偕夫人连方瑀首次访问大陆,成功带走了两岸水果零关税和“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几项大礼。
连方瑀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吴仪走过来便拉着我的手说,走!咱俩在院子里走走!4月的北京,晚上还带着凉意,我有些过敏,不禁打了个喷嚏,她说,你肯定是感冒了。我说没关系,只是过敏。我们慢慢地聊着。她带我走进一幢阁楼,话锋一转说,你得叫连主席回去想想办法,台湾的水果虽好,可是水果最讲究新鲜。如果这样一关一关地过,速度太慢了,等运到大陆都变了味,谁还买呀?这些年,大陆百姓的生活好多了,生活好了,就想到处去走走。假使能去台湾观光,肯定会有很多人去,那和观光相关的行业不就更发达了吗?我赶紧问她,如果观光客能来,他们会到哪里去玩呢?只要能去日月潭,就够他们玩的了,她说。”北京的这种善意正是通过吴仪和连战夫人的这种“姐妹联谊”传递过去的。
进退得宜,有理有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吴仪参加某商报创刊10周年大会。台上一位领导正在代表党组发言,台下却一片喧嚣。本不准备讲话的吴仪,移过麦克风,提高嗓门儿说:“这样糟糕的会场,这是对作报告人的不尊重,也是对你们自己的不尊重。”台下顿时鸦雀无声。此时吴仪仍不留情面:“一个报社如此自由散漫,怎么能够办好报纸?”
1991年4月,吴仪担任了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没过多久,她就点名批评了几个权力部门,“使很多干部难以承受”,有司长将状告到部长、党组书记李岚清那里。但李岚清支持了吴仪。
1999年,中央查办“远华”走私案,吴仪是查办负责人之一。案件开审前,她代表中央表示:“不要怕丑,要全部审,一个也不能少、不能漏。先由高级官员开始,要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全世界,共产党就是要动真格儿的。”
从1993年到1998年,吴仪曾担任并兼任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成为中国内阁成员中3位女性之一。那时有记者问她有何感想,她说:“我从来没想当部长,现在已经是超计划了。”她非常谦虚地坦言:“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是历史把我推上了舞台。”
吴仪,这个一直以其坚强、爽朗的个性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著称的国务院副总理,自上任以来,一直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非典也好,盗版蔓延也罢,或者是药品、食品安全……只要出了问题,她总会被中央委派前往处理,她的能力一次又一次地展露无遗。
2003年3月,刚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一个月的吴仪,即出任处理非典疫情控制小组组长,并兼任卫生部部长。她临危受命,在中央的领导下,迅速控制了疫情,并展现了整顿官僚作风的气魄。
之后,吴仪又以坦诚的态度面对艾滋病问题,她是最早走进“艾滋村”的高官之一,担负起了十分棘手的遏制艾滋病蔓延的重任。
随后,她又出任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在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合作医疗等领域频频“补位”。
她在国内一向以直率和严格著称,考察地方时她一定要了解实情,不愿被蒙蔽。在一次考察血吸虫病时,她刚到基层就被一帮官员给围住了,于是她高喊:“干部们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2005年全国“两会”时,东北某省领导在小组讨论会上的发言被吴仪当场打断,她半开玩笑又语气强硬地说:“你能不能少说些套话。”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认识吴仪的都说她才智非凡、坚定不移并且具有迷人的魅力。吴仪出现在任何公众场合,总是衣着典雅,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她的仪表着装一直是中国女性高官竞相模仿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初,在公众场合穿旗袍的人还不多,有一次吴仪在晚宴上穿了旗袍,于是好几个女市长马上回到房间换上了旗袍出场。对于自己的着装打扮,吴仪说:“我的服装有些样式是自己设计的,然后再找设计师去做。在国内我一般不是很讲究,但有外事活动和出国,就得按外国人的习惯,参加一个活动换一套衣服。这代表了中国女性的形象,不单单是个人问题。”
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说,自己最欣赏的成功女士当属吴仪,“我从报章中看到过有关她的报道,我好欣赏她的全力以赴,敢作敢为,加上她当年与各国代表倾谈中国入世的事宜,我觉得她进退得宜,有理有智”。
作为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吴仪以她杰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和尊敬,作为一位女性,她的“粉丝”众多,被人们风趣地形容为“老少咸宜”的偶像。
吴仪常常用自己喜欢的苏轼的词意表达自己的心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谈到退休后的生活,吴仪说,她打算研究中医药,并已经购买了有关中药方面的书籍,在北京故宫附近的住宅中开始学习,她说自己对于大部分中药,基本能够说出其性能与功用。
如今,退出中国政坛的吴仪,留给我们的是一段又一段深长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