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和王冶坪:青梅竹马,伉俪情深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31期

1949年12月结婚

1949年12月,江泽民王冶坪结婚。两人的结合被认为是性格互补而吸引。江泽民喜欢社交,充满自信,而王冶坪则文静和善,含蓄谦逊。相人结婚后,始终相敬如宾,江泽民对王冶坪十分体贴,因为妻子身体不好,和妻子一起出国访问的时候,他总是扶着她走……

从小相识,性格互补

1928年2月,王冶坪出身于江苏扬州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工艺品,但后来家道中落。

1949年12月,23岁的江泽民与高中时代的心上人王冶坪结婚,两人从小青梅竹马。王冶坪是江泽民养母王者兰的亲侄女(王父是王者兰的弟弟)。两人的结合被认为是性格互补而吸引。江泽民喜欢社交,充满自信,而王冶坪则文静和善,含蓄谦逊。王冶坪受过良好教育,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

据江泽民的妹妹江泽慧回忆:“当年三哥(江泽民)从南京转往上海交大以后,他经常去看我的外婆———也就是我母亲的母亲,和我的舅舅,也就是王冶坪的父亲。我外婆和舅舅都非常喜欢三哥,1949年,当我母亲搬到上海时,她欣喜地看到三哥和她的侄女正在谈恋爱。”

王冶坪家庭背景与江泽民类似,其祖父在上海是一名成功的商人,还是古玩收藏家,她的父亲曾经到过美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拥有一家经营成功的工艺品厂,但在他早逝后,王家的财富消耗殆尽。

1949年两人结婚时,大约有100名宾客参加了那场历时3小时的婚礼和婚宴。地点是在位于上海市中心靠近外滩的一家华丽饭店。

“文革”中一起被批斗

益民食品一厂在上海工业战线占有重要地位。上海解放后,江泽民进入益民食品厂工作,担任过工务科长、电务工场主任、动力车间主任、支部书记、第一副厂长。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与此同时,在私人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简称“三反”、“五反”运动。这次运动在益民食品一厂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运动中,居然有16个人被列入“老虎”的名单中。

在党委会上,被列为“老虎”的名单要一个个讨论通过,其中多数是江泽民共事多年的熟人。江泽民在考虑,这些人他都很了解,从工作、生活乃至为人,都很熟悉。被冲击的胡永威、刘家福都是创建益民一厂的有功之臣。从实事求是和党的政策的角度讲,不能说他们全是“老虎”。

在会上,对名单一个个排查,江泽民据理力排众议,本来准备打成“老虎”的16个人,被江泽民否定了15人。此事汇报上去,上面主持“三反”、“五反”运动的一位领导说:否定这些“老虎”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思想上本身就是“老虎”。

为此,江泽民受到长达三个月的审查,甚至把他的妻子王冶坪也招来查问,大会、小会陪斗。当时家中还有等着妈妈喂奶的婴儿,有关人员毫无情理地问个不休,王冶坪忍无可忍,说:“我要回去喂奶!”最后也只好让她回去。

王冶坪并不愿意丈夫当总书记

王冶坪为人低调。1985年以前的30年间,她一直带着两个儿子同老母亲居住在上海普陀区曹扬新村。她每天挤公共汽车上班,下班后再协助老母亲做饭,过着相当俭朴的生活。她性格温和,为人低调、随和,待人热情,和同事、邻居的关系相处得很好。王冶坪平时衣着极为普通,不烫发,不施脂粉。

有一次在上海,王冶坪吃过午饭,用童车推着爱孙“毛头”,去住处附近的一家宾馆看望一位北京来的老同志。宾馆门卫见她上身穿的是一件很平常的棕灰色毛衣,下穿藏青色裤子,脚下一双平口布鞋,推着一辆小童车,便不让进。后来北京来的老同志出来迎接,几位门卫面面相觑,她却一笑了之。

1989年6月,江泽民接到书记处的紧急通知,要他立即赶到北京。当他匆忙赶到机场时,发现等着他的是一架专机,但是在北京南苑机场接他的汽车却是一辆普通的大众桑塔纳。直到此时,江泽民才被告知邓小平将在西山别墅见他。

当邓小平提出由他担任总书记时,江泽民大为惊讶。他表示了他对邓小平的感谢和对党的忠诚,保证他会做党要他做的一切。“我担心,”江泽民说,“我担当不起党赋予的伟大使命。”

江泽民对这一任命感觉很复杂。当时,他向邓小平解释说,他没有在中央工作的经验是一个缺陷,在与那些已在中央工作数十年的同事打交道时更是如此。邓小平回答道:“我们都支持你。我们将帮助你克服任何困难,你不必担心。”当晚,江泽民乘同一架飞机回到了上海。

当江泽民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冶坪时,她并不感到兴奋。她和丈夫分居20年后在上海一同度过的4年愉快生活就要结束了。她没有任何政治和社会野心,成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女性对她没有吸引力。王冶坪是一个很谦虚的研究人员,她更希望留在自己深爱的故乡。而且她的身体状况一直在走下坡路,对承担新的责任非常担忧。

江泽民的老上级汪道涵说:“我知道他是总书记的合适人选,但是我能看出他的矛盾心情。所以我写了领导1840年抗英鸦片战争的中国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对联来勉励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就要不惧生死。他不应该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这个机会。不管前面是什么,他都应当接受这个重大挑战。”汪道涵的信心使江泽民恢复了自信。

对江泽民的大家庭来说,听到他高升的消息让他们松了口气。从5月下旬,他们就注意到江泽民不再公开露面,担心有最坏的事发生。

“对上海市委书记来说,消失这么久是很少有的,”江泽慧回忆道,“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忧心忡忡的亲戚打来电话,王冶坪只能说“我们平安无事”,并补充说,“没有发生坏事”。

坚强的“第一夫人”

1995年6月,江泽民偕夫人王冶坪前往吉林省视察工作。在长春,他们参观了第一汽车制造厂,见到了老朋友沈永言。

而沈永言也看到,对于江泽民的家庭来说,高层的生活并不轻松。王冶坪向他坦言道,他们的家根本不像个家。丈夫总是要开会或者参加各种活动,常常很晚才回来。她的母亲和他们住在一起,而老人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

在公开场合露面始终让她作难,稍微动弹一下她就浑身痛。沈永言私下里对江泽民说:“你和妻子一起出国访问的时候,你好像总是抓着她的胳膊拽着她走。在电视上,这样看起来有点别扭……”

江泽民无奈地回答说:“我怎么办?要是我不扶着她,她就走不动。”

1994年王冶坪(随同江泽民)出访法国时,在一次国宴上,她自始至终都忍受着剧痛。她对沈永言说,她以后要尽量避免出国,而且再也不想参加宴会了,除非礼节上要求她非出席不可。但她仍然甘愿担负起必需的责任。沈永言感慨地说:“她变得那么坚强,真是不容易。”

家庭幸福美满

江泽民和王冶坪共育有两个儿子。1952年,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江绵恒出世。1954年,第二个儿子出生,取名“绵康”。

江泽民在武汉“靠边站”时,江泽民14岁的儿子江绵恒刚刚初中毕业就被送到农村,他同其他知识青年一起接受农村教育改造,他在粮库工作,成天背大袋面粉。江绵康在1968年初中毕业后参军,直到1979年,两人才得到完成学业的机会。他们的姑母江泽慧评价两位侄儿说,绵恒和绵康有很好的工作作风,他们在业务上反应灵敏,为人正直诚恳,绵恒更善交际,绵康更内敛沉稳。

江泽民的孙子叫江志成,为长子江绵恒所出,孙女叫江志云,为次子绵康所出。

江志成因为小时候头发少,被昵称为“毛头”,孙女志云的昵称是“妹妹”。江泽民夫妇格外疼爱孙辈,一见他们就眉开眼笑。在向他人展示孙辈的照片时,他们会很开心地笑。

在家里,江泽民最疼爱的,是他独一无二的小孙子“毛头”。有空的时候,他喜欢将孙子抱在怀里,逗逗他,亲亲他。用爷爷的慈爱,多少弥补一点远在大洋彼岸的大儿、儿媳未能直接给予“毛头”的温情,这使他自己被绷得紧紧的大脑神经也得到片刻松弛。

(摘自《南方周末》2004年9月23日,《日出江花:青年江泽民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江泽民传》上海译文出版社,《南京日报》2011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