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和康克清:风雨同舟,白头到老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31期

1929年3月结婚

1929年,43岁的朱德军长在井冈山,与17岁的江西姑娘、红军女战士康克清喜结连理。康克清是出身贫苦的健壮型美女,枪法好,觉悟高,当时文化稍差,经常请朱德教她认字。毛泽东赞道:“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他们的婚姻延续了47载,称得上是“准金婚”。

恋爱不足一月就结婚

康克清伴随着朱德,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直至走完人生的路途。她曾对自己的孙子回忆了她与朱德的革命姻缘。在回忆中,康克清讲述了她与朱德的相识、相知、相爱。从最初误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到最终被朱老总的真诚打动,并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喜结连理,康克清回忆中的革命爱情,如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间的真挚情感一样,成为那个时代里最动人的革命精神。

在未见到朱德之前,我一直幼稚地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后来才知道是两个人,他们被传说得非常神奇,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敬仰。

第一次见到朱德是在向井冈山的进军途中,有一天,我们的队伍停在遂川附近,听到同志们兴高采烈地互相传话:“朱军长来了。”我在队伍中,顺着别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中等个头,体格健壮,忠厚长者模样的人,正向我们走来。走近了,才看清楚他身穿灰里透白的军服,脚穿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朱军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很平易近人,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和威名远扬的军长之间的距离,瞬间就缩短了。当时我并不理解,这正是他的特点,他的气质,他的伟大所在。更没有料到后来我会同他结成终身伴侣。

在打下长汀后,朱军长一有空就到妇女组来同我们谈话。妇女组里万安的女同志还有五个人,我的年龄最小,不满17岁。朱军长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又善谈笑,没有半点军长的架子,他只要一来,屋子里就变得非常活跃,十分热闹。大家都喜欢朱军长。

一天早饭后,曾志对大家说:“你们先去工作,我同康桂秀(康克清原名)有点事要办!”大家走后,曾志问了我几句工作上的情况,又问:“你对朱军长的印象如何?”

她一定要我讲,我只好说:“他这军长很少有,不像白军那些当官的。虽是个大官,没有官架子,能跟战士打成一片,能打仗,又有学问。”

曾志听得很有兴趣,不断地鼓励我:“再想想,还有什么都说出来!”

她见我说不出什么,就帮助补充了几点,问我是不是这样。我完全同意她的看法,心中却不住地打鼓:她为什么要同我说这些?

曾志终于带着笑,问我:“如果要你嫁他,你愿意吗?”

我心里一惊,说:“别开玩笑,这怎么可能!”

“不开玩笑,是真的!”她立刻一本正经地说,“朱军长十分喜欢你,组织上希望你能同他结合。打从伍若兰牺牲,他精神上很痛苦。你和他结婚后,可以从生活上帮助他,给他最大的安慰。”

诚然,朱军长是个好军长,好领导,但当我的丈夫可不行。我同朱军长差得太远。论年龄,我还不满17周岁,他已是43岁的中年人。论水平,我思想幼稚,理论、文化知识都很差,现在也才粗通文字,他早已是个成熟的军事家、政治家。论地位,他是军长,我不过是个红军女战士。差距实在太大了。曾志再劝我,说:“你再考虑考虑我的意见吧!”

下午,朱军长又像平常一样来了。以前大家随随便便,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觉得特别不自然,我借口有事站起来要走。他说:“你今天先不要去吧!我有话同你谈谈。”

他要谈什么,我早已知道,既然走不脱,我只好低下头,离他远远的。他和蔼地来到我身边,叫我坐下,十分真诚地对我说:“我们干革命反封建,有话就直说。我很喜欢你,觉得你好学上进,工作大胆泼辣,有许多优点,是很有前途的同志。希望你能同我结婚。虽说我们彼此有些差距,但这不会妨碍我们。结了婚,我会帮助你,你也可以给我许多帮助。我们会成为很好的革命伴侣,你能答应我吗?”

他是个大军长,这样诚恳地向我求婚,使我难以回绝。但是我思想上有许多矛盾无法解决,需要有时间来仔细想一想。

第二天曾志又来问我。我说:“还没有想好。”她说:“还有什么不好想的。朱军长那么好,他亲自来求你,你答应不就完啦!”说着,她拉着我,来到朱军长的房里。

正在房里看书的朱军长见我们进来,笑着起身迎接,请我们坐下。

“军长!我把她送到你这里来,你们接着谈吧。看来我的任务快要完成啦!”

朱军长已经详细地问过我的家庭和身世。今天他开始讲他自己的家庭和参加革命的经历。起先,我不想听,但是他那缓慢沉着的话语,他那动人的经历渐渐吸引了我。我的思想开始松动,防线渐渐消失。但是我有少女的自尊,就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他大概很快看出了这一点,就说:“看来你是不好意思回答。能不能这样,只要你不表示反对,就是同意,可以吗?”

我依然坐在藤椅上,一动不动。

“那么,我再说一遍:你能答应同我结婚吗?”

房子里十分安静,我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脏在急剧地跳动,因为这已到了决定我终生命运的时刻。他的诚意感动了我。我无法再表示拒绝。

打那以后,我和军长的接触就多了起来了。不久,我们就在辛耕别墅,举行了简朴的婚礼,那天供给处送来打汀州缴获的一些罐头,请政治部和前委的十几个同志吃饭,毛委员、陈毅、谭震林……都到了。妇女组的姐妹只有贺子珍、吴仲廉和曾志参加,和我一同上井冈山的几个人,一个也没有来。后来问她们,都说:“怪不好意思的。”那顿饭吃得十分热闹,毛委员、陈毅主任和朱军长都谈笑风生,大家向军长和我祝贺,不停地同我们开玩笑。

生活上志同道合相互关心

婚后,朱德和康克清一直过着紧张忙碌的战争生活。朱德率领部队南征北战,康克清也一直跟随朱德,并且总是出色地完成任务,很快就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红军指挥员。

朱德从不让康克清专门为他料理生活,以便使康克清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在瑞金时,康克清曾多次变换工作,从总部警卫团到交通队,从军委机要局到妇女义勇团、总部直属队。然而,她从无怨言,总是愉快地接受任务,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康克清和朱德是一起参加红军长征的。在历时两年艰苦卓绝的征途上,康克清和朱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相爱更深。长征到陕北后,康克清到延安抗大学习了一段时间。

康克清在回忆中还记得,她在抗大学习时,朱德常到女生队同她们一起打篮球赛,本来是分在两个队里。

“开赛后,双方争夺激烈,我见球传到他手里,就叫:‘老总!快!快把球传给我!’他看也不看,就把球传过来,我接到球就跑到对方篮下投篮,或是传给自己队的人,球一进篮,跟他在一边的人就埋怨起来:‘总司令!你怎么把球传给了康克清?她跟我们不是一边的!’‘啊!啊!我忘了,上了她的当,下回注意!’总司令有些不大好意思地回答,可是等到争夺激烈的时候,他只顾抢球,一听见我喊:‘快!快把球传给我!’他又飞速把球传过来,同我一个队的人乐得哈哈大笑,同他一个队的人气得噘嘴:‘老总!你怎么又传错球了?’后来,她们见他很难改过来,就不再传球给他。但是这样一来,她们等于少了一个队员,所以过不多久,又恢复了老样了。同老总一个队的人感到吃了亏,又重新编队,除了我和老总外,其余的大换班,掉了个过儿,谁也没有意见了。就这样,嘻嘻哈哈,大家玩得十分愉快。”

美国女记者尼姆·威尔斯到延安采访后,写了朱德和康克清的婚姻“是令人称颂和羡慕的”。她说,她曾与朱德康克清和周恩来一道在总司令部里吃饭,见康克清顽皮地敲着朱德的手臂,而朱德———这位红军的总司令也微笑地看着他这个年轻的爱妻,心里好像有说不出的高兴。她还说,康克清提起朱德时,从不曾称朱德为丈夫,而是用第三者的口吻,叫朱德为“同志”。当时就想,这是多么罕见的一对,而且各自又有着多么惹人敬爱的个性啊!

威尔斯的这番话,实实在在地勾勒出了朱德和康克清之间那种革命同志式的夫妻关系。

1939年,朱德53岁生日是在太行前线过的,山西武乡县王家峪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军民们纷纷前来祝贺。

康克清也同太行军民一样,加入到祝寿的队伍中,她给朱德写了一封洋溢着真挚情感的生日贺信,其中写道:“我和你相处十多年了,觉得你无时不以国家和革命为重,凡事不顾自己的利益。人们不能忍受的事你都能忍受,人们所不能干的事你去开辟……”

朱德和康克清的关系一直是融洽、和谐的。朱德和康克清的婚姻生活,如同他们的生命一样,服从于人民革命事业的需要。每当谈起康克清与朱德志同道合的夫妻生活时,康克清总是洋溢着幸福之情,她为朱德而自豪。康克清虽然一生没有生育,但把朱德与前妻的孩子视同己出,正因为这种更深厚、更博大的爱,朱德和康克清的婚姻生活才变得超乎寻常的充实。

康克清晚年在回忆录中写到:“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几十年后回顾,可算是俗话说的‘美满姻缘’了。”

(摘自《永久的记忆》当代中国出版社,《中国青年报》2015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