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是一名解放军战士。1965年7月14日,他在组织民兵进行实爆训练时,因炸药包发生意外爆炸,为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扑向炸点英勇牺牲。
1965年11月,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同时,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分别发出通知,要求广泛开展学习王杰的活动。
多年来,一些报纸杂志和纪念王杰的场所,在提到王杰的时候,往往认为毛泽东曾为他的牺牲题过词,或者赞扬过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简称“两不怕”)精神。
2012年4月10日,一家媒体在一篇题为《青春励志故事: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毛泽东曾经为他题词:‘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王杰的家乡山东省金乡县的媒体上也有“毛泽东主席看了王杰事迹报道后,动情地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陆定一亲笔为王杰题词”。2006年5月16日的《解放军报》在《北疆,有一个“王杰广场”》的文章中也写道:“广场北侧是一片碑林,上边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王杰的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实际上,毛泽东没有为王杰题过词,他关于“两不怕”精神的谈话与王杰也没有直接的联系。
王杰牺牲以后,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叶剑英、陆定一等为王杰题过词。朱德的题词是:“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周恩来的题词分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一定要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的题词中都有“两不怕”精神的内容,但毛泽东没有题词。而这个“两不怕”精神,实际上是1952年诞生在解放军驻西藏部队中的。1963年,罗瑞卿和张国华先后向毛泽东汇报过“两不怕”精神在部队中起到的巨大精神鼓舞作用。
王杰于1961年8月应征入伍。他在部队期间一直坚持记日记,在1965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王杰牺牲后,10月30日和3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刊登和广播了王杰日记摘抄。那段关于“两不怕”的日记成为了王杰日记中的闪光点,这在无形中成为了王杰精神的集中概括,并广为传播。
“两不怕”第一次作为“毛主席语录”公开发表是在1969年8月1日。这一天,《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为纪念解放军创建42周年发表了题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的社论。社论中写道:“毛主席最近教导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此以前,报刊中也经常出现有关“两不怕”精神的文字,但从来没有用过黑体字。当时刊登的毛泽东的言论都是用黑体字的。从这篇社论开始,“两不怕”精神就用黑体字了。
1969年8月2日的《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是《毛主席最新指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毛泽东这段关于“两不怕”精神的讲话,是1969年4月28日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讲的。他说:“大家要谨慎小心,无论是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都要谨慎小心。不要心血来潮的时候,就忘乎所以。从马克思以来,从来不讲什么计较功劳大小。你是共产党员,是整个人民群众中间比较更觉悟的一部分人,是无产阶级里面比较更觉悟的一部分人。所以,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不赞成那样的口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这个口号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对立的。你看我们过去死了多少人,我们现在存在的这些老同志,是幸存者,偶然存在下来的。皮定均(时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同志,你那个鄂豫皖那个时候多少人?后头剩了多少人?那个时候人可多啦,现在存在的就不那么多了。那个时候,江西苏区,井冈山苏区,赣东北,闽西,湘鄂西,陕北,经过战争有很大的牺牲,老人存下的就不多了,那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多少年我们都是没有啥薪水的,没有定八级工资制,就是吃饭有个定量,叫三钱油、五钱盐、一斤半米就了不起了。至于菜呢?大军所过,哪里能够到处搞到菜吃呀?”
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谈到的“两不怕”精神,与王杰并无任何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