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为何欲开除女儿军籍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17期

“两袖清风,一身廉正之气。”这句话用在许世友身上一点都不过。

作为党的一名高级干部、军队高级将领,许世友经常牵挂的是党和国家的大事、军队的建设工作,从没有想到为自己置办什么家业,也从没有考虑为子女留下什么财产。

许世友几乎没有个人财产,他和夫人田普生活中使用的,全是公家按规定配发的。他唯一的家当就是一口镶着铜边的老式樟木箱子,箱子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几套军装、几双布鞋,再就是许世友自己亲手用布条打的布草鞋。

这口樟木箱子他从南京带到广州,离开广州时,他带走的还是这口箱子,也没有增添其他财物。

许世友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秘书孙洪宪在许司令员身边3年,见许世友只收过三次礼:第一次是1974年秋天,许世友到军区司令部嘉禾农场视察工作,恰逢农场刚砍下了一些甘蔗,于是,农场工作人员将一捆甘蔗放在了许世友吉普车的后厢里。第二次是军区一位副参谋长、也是许世友的老乡送他两瓶越南产的山葡萄酒。第三份礼是老家的公社党委书记带来的一袋板栗、核桃和一桶麻油,这是许世友喜欢吃的家乡特产。

许世友对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也非常严格,绝不允许他们打着他的旗号沾光谋利。他的夫人田普,是抗战早期参军的老同志。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时,田普担任南京军区干部部副部长。许世友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后,她相随到广州。为了安排好田普的工作,当时军区政治部的领导提出,要让田普在广州军区干部部继续担任副部长。这本属平职安排,可许世友就是不同意。许世友认为,干部部是要害部门,安排自己的亲属去担任领导不合适。后来,田普被安排到工程兵某科研所担任副政委,仍是平职安排。

许世友共有7个子女。作为一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军人,许世友对部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认为部队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大学校,他把7个孩子送去参军,接受部队的教育和锻炼。

子女参军后,许世友从不给予特殊照顾,用许世友的话说:“孩子参军就是部队的人了,是组织的人了,好坏由部队去管,路由他们自己去走。”

许世友的大儿子许光,解放初期入伍当了海军。他在战友面前从没说过自己是许世友的儿子。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勤奋扎实,从不怕苦怕累,深得所在部队领导的赏识,官至团职干部。本来许光有机会到院校深造,可许世友想到年迈的母亲仍然生活在河南农村老家没人照顾,便对许光说:“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我参加革命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在你奶奶身边伺候尽孝,欠老人家的实在太多了,你就回家替我照顾你奶奶吧。”许光按照父亲的嘱咐,回到老家所在的河南新县武装部担任了副部长,后来在该县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休。

在一次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许世友在空军工作的三女儿正在度蜜月,没有归队。许世友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震怒,大声吼道:“就要打仗了,还度什么蜜月!给我立即通知空军,马上查找她的下落,限她3天之内赶回部队,不然开除军籍!”

在许世友身边工作多年的人员还是第一次看到首长发这么大的火。三女儿接到命令后,一分钟也不敢耽误,即刻动身,火速赶回了部队。

许世友对待配偶和子女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是这个态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兵是许多青年人最大的愿望。田普的两个亲侄女正值当兵的年龄,从老家跑到广州,要求姑姑和姑夫想办法让她们参军。许世友对她们说,当兵保家卫国是好事,我当然赞成。不过,要符合招兵的要求和规定,必须身体好、政审合格,托关系走后门不行。后来,一个符合条件的侄女如愿以偿当了兵,另一个又回了老家。

许世友的一个远房堂孙许道炎,在部队当兵,一次利用休探亲假的时间特意绕道去军区机关见许世友,要许世友帮忙说情提干。许世友不仅不帮忙,还训斥他趁早打消这种靠关系往上爬的邪念,要用自己的真本事说话。结果,许道炎最终复员回了老家。

许世友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从没有谁因为自己在首长身边工作而得到特殊关照,离开时大多是哪里来哪里去,什么职务来,还是什么职务去。这在许世友那里,已经成了惯例。

(据《扬州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