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耀:毛泽东家族中最长寿的人

2015-04-29 00:00:00毛远涛
党史天地 2015年17期

毛泽东有几位堂侄子,其中有一位叫毛远耀,他的祖父毛福生是毛泽东父亲毛顺生的同房堂兄弟,父亲毛智珠系毛泽东的堂兄弟。儿时起,毛远耀经常听长辈讲关于堂叔毛泽东的故事,堂叔的事迹也坚定了他为党奉献一生的理想。鲜为人知的是,毛远耀是毛泽东家族五服以内活的岁数最大的人。莫因风雨任飘摇

1912年,毛远耀出生于韶山翠嘉堂一个贫苦农家,父亲毛智珠(泽田)和毛泽东是堂兄弟,按辈分他喊毛泽东为“三叔”。当年毛泽东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毛远耀经常去听他演讲,逐步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之后,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经毛福轩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初,毛泽东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父亲带着毛远耀拜见了这位三叔。他父亲对毛泽东说:“三弟,我家人口多,困难大,你能不能带他出去找点事做。”毛泽东听后,关切地说:“远耀年纪太小,还是在家设法让他读点书,再说外出找事做也不容易啊。”

因为年龄关系,毛远耀被留在家里读高小,并担任了学校的团支部书记。

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韶山也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革命活动被镇压,一些革命者遭到枪杀。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毛远耀躲进了大山中,待形势稍有缓和后到一所小学当教员,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当时,他看到一些人在革命遇到挫折时对前途产生了动摇,便写了一首诗自勉,其中两句为:“寄语花神勤保护,莫因风雨任飘摇。”

小小年纪,便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毛远耀受到了组织的肯定和高度信任。1929年底,毛泽民派人把他接到天津,从事党的秘密印刷工作。是年,他由毛泽民夫妇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乘着革命的大船远航,开始了一生更为壮丽的事业。

一生艰辛为革命

到达天津后,毛远耀来到华新印刷公司工作。公司虽然挂牌营业,对外承接业务,但主要工作还是印刷革命书籍和各种宣传品。刚开始,毛远耀在印刷厂当排字工人,后又学会了打纸型的技术活。由于处于国统区,印刷厂的工作十分危险,但大家的热情都很高,人人充满革命斗志。

1930年,毛泽民到上海筹建新的秘密印刷厂。第二年,毛远耀也来到上海工作。由于缺乏人手,毛远耀既当车间工人,又做排字工人。1935夏,由于党的地下组织遭到破坏,毛远耀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无奈,他只得和爱人胡觉民等人一道,来到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当辅导员。

1936年秋,毛远耀和胡觉民回到韶山,以小学教员的身份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6月,毛远耀收到毛泽民从上海发来的信件,带着弟弟和两个堂叔来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后又转道武汉前往延安。

在延安,毛远耀见到了日夜思念的三叔毛泽东。毛泽东也对他的到来感到由衷地高兴。寒暄时谈到韶山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毛福轩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毛泽东感慨地说:“一个农民出身的同志,在学习和工作上那样努力,直到担任党的省委委员,那是很不容易的。”

在抗大经过短期学习后,毛远耀被分配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他先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把了解到的情况向毛泽东汇报,后来毛泽东组织高级干部学习哲学,研究军事等,他参加了旁听并担任记录工作。由于毛泽东乡音很重,其他记录人员听不懂,主要工作便由毛远耀来完成。1938年夏,毛泽东在延安作《论持久战》报告,也是由毛远耀担任记录,后经毛泽东修改后定稿发表。

在延安,毛远耀在毛泽东身边只工作了9个月。由于红军长征时把原有的印刷设备弄丢了,当时延安的印刷出版和宣传工作存在很大的闲难,八路军总政治部决定创办新的印刷厂。由于毛远耀有7年印刷工作经验,八路军总政治部负责人征得毛泽东同意,抽调他担任厂长,负责新印刷厂的筹建工作。

当时,毛远耀这个厂长是个“光杆司令”,既无场地,又无设备和工人。1938年9月,他征得上级领导的同意,只身来到西安和武汉购买设备。那时是国共合作时期,毛远耀穿着一身八路军军装在西安大街上奔走,特别引入瞩目。每到一地,都有不少入围着他询问延安的情况,有的还表示要随他一同去延安。

在西安和武汉,毛远耀采购到了印刷所需要的设备,还招收了10多名有熟练经验的工人。接着,他在西安雇了6辆马车,将设备分散后运到延安。印刷厂开工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是在这个厂首先印刷出版并广泛发行的。1941年春,朱德总司令前往该厂视察,欣然题字鼓励他们:“你们的印刷厂,等于十万支毛瑟枪。”

1942年秋,毛远耀的工作有了新的变动,他被组织调到安塞第一兵工厂担任厂长。“抗日斗群顽,自力更生备战,扩建军工厂,兵器力支前。”毛远耀忆述了当年的工作情景。

由于日机经常轰炸延安,兵工厂生产时冒出的浓烟便成了敌机寻找的重点目标。毛远耀带人把兵工厂搬进山洞,在山上凿细槽散烟,让敌人发现不了,同时开足马力生产枪支、弹药等,支援前线战士作战。

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毛远耀随359旅二支队南下。出发前他去看望了毛泽东,说:“我要南下了,特来看望三叔。”毛泽东听后特别高兴,说:“你们这次出发,目的地是湖南,到那里去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一路上会有很多战斗的。”毛泽东想了想又说,“如果有机会回到韶山,看到父老乡亲,你一定要告诉大家: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的革命事业一定会成功会胜利,对于这一点我们有充分信心,也要乡亲们有这个信心。”

毛远耀带着毛泽东的重托出发了。不久,日本投降,战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毛远耀所在部队南下到达洛阳时,接到中央命令转赴东北。后来,毛远耀被分配到大连工作,担任市公安局局长。

矢志不移搞建设

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1949年3月,毛远耀和黄其人同志带领旅大地区1000余名干部入关。

1949年10月,毛远耀带人进入刚刚解放的衡阳市。进城后,只见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毛远耀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迫感。第二天,他便发出两道指示,一是联系有地下党和工人保护的电厂,组织恢复发电;二是由他亲自带领干部战士和市民搬运垃圾,清扫路面。这两件事不仅得到了市民的拥护和欢迎,也改变了衡阳的城市面貌。

第二年,毛远耀得知衡阳某地年年闹水灾,老百姓苦不堪言,决定要在当年解决那里的水患。这年冬天,他带领上万名民工上了大堤,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修筑了一条长13.4公里、高6.4米的防洪大堤。

这些事情让广大市民看到了共产党执政后的新气象,有人说:“谁讲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建设呀,现在的建设不是很快很好吗?”

的确如此,只短短的3年时间,在毛远耀等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的领导下,衡阳市的市政建设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正成为了湖南的一个重镇。

1953年,毛远耀调往长沙,担任湖南省工业厅厅长,第二年调国家轻工部、化工部等单位工作。

1956年12月5日这天,毛远耀夫妇和弟弟毛远翔一道,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当天晚上,毛泽东招待毛远耀等人吃了晚饭,并勉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他说:“人在世界上要多做点有益的事情,要有益于社会和人民。要懂得,每个人天天都在写自己的历史,这历史的好坏,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

两袖清风显本色

“七七白头翁,自幼贫穷。奔波南北复西东。革命生涯艰苦度,两袖清风。”毛远耀曾在一首《浪淘沙》词中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

确实如此,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毛远耀始终保持着一位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两袖清风的作风。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遇到困难,学校严重缺粮,师生们都填不饱肚子,没有精力教学和学习。毛远耀便带领教职工办农场、搞生产,办营养食堂,千方百计改善师生们的生活。当时,学校规定教职工可以到营养食堂就餐,可毛远耀不去,他在家里吃粗粮,还把节约下来的钱用来资助困难学生。

毛远耀一生过着节俭日子。按规定他享受的是省部级待遇,可以过上较好的生活。但他不仅穿得朴素,吃得简单,住得也很简陋,晚年仍住在一套普通住宅里。学校几次要为他调整住房,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长期以来,毛远耀秉承着革命的信念和共产党员的本色,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名利十分淡泊,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持百年淡定,阅世纪人生。”他家墙壁上挂着的这副对联,正是毛远耀老人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2013年6月20日,毛远耀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101岁。他也是毛泽东家族五服以内活的岁数最大的人。

(据《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