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三姐妹:与毛家的不解之缘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17期

毛家与张家有着深厚的渊源。刘松林的母亲张文秋是湖北京山人,北伐时期与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股长刘谦初在武汉相识、相恋,并初识毛泽东。1927年4月的一天,刘谦与张文秋去拜访毛泽东。听说他们即将举行婚礼,风趣的毛泽东说:“如果你们生了女儿,我们就要‘对亲家’,我有3个儿子呐!”张文秋没有想到,毛泽东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成了事实——不仅刘松林与毛岸英喜结连理,邵华与毛岸青也组建了家庭。

刘松林:一生怀念毛岸英

1938年春节,刘松林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扮演描写烈士遗孤的话剧《弃儿》中的小主角。谢幕后,毛泽东接见演员,抚摸着刘松林的头问:“你叫什么名字呀?”她腼腆答道:“我叫刘思齐。”毛泽东问:“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呀?”她指向继父和母亲:“那是爸爸妈妈。”毛泽东先是一愣,那不是战友陈振亚和张文秋夫妇吗?继而严肃地向两人交代:“这是烈士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好好教育她。”毛泽东弯下腰来问她:“你不是‘弃儿’,是革命的宝贝,我做你的干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好不好呀?”此后,刘松林就成了毛泽东的干女儿。

1946年1月,毛岸英随苏共派往延安的医生一同乘飞机回国,回到阔别19年的父亲身边。在延安,16岁的刘松林遇到了大自己8岁的毛岸英。

晚年,刘松林对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记忆犹新。

“第一次见面也就只简单说了几句话。岸英穿着一身灰军装,因为瘦,也可能是军装太宽大了,晃荡晃荡的——他刚回到延安,没衣服,穿的是主席的旧衣服。过去听说他是从苏联回来的,喝过洋墨水,很洋气,看到他时感觉就是个一般干部,很朴实,就像个‘土包子’。后来,又碰到过几次,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交流不是很多。”不过,当年刘松林注意到,毛岸英是一位英俊的小伙子。

1948年,毛岸英来到了西柏坡,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编辑助理。期间,刘松林再次遇见了毛岸英。接触中,彼此产生了感情。

开始,刘松林对她和毛岸英之间的这段感情还有些疑虑,认为毛岸英是从苏联吃过洋面包回来的高材生,精通俄语、英语和法语,而自己因为被敌人关押耽误了学业,还在上培训班。

她总觉得两人之间有一些差距,便直截了当地问毛岸英:“岸英哥,你为啥不找一个女大学生做朋友?”

毛岸英看着刘松林,知道她心里想什么,却避而不答她的问题,而是无限感慨地说:“你还没出世就同妈妈坐牢,我是8岁和妈妈坐牢;你的父亲为革命牺牲了,我的母亲为革命也牺牲了。其实咱俩没有差距,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啊!”

由于当时他们谈恋爱的事在西柏坡传开了,刘松林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思齐”自作主张改为“松林”。

1949年10月15日晚,中南海丰泽园,喜气盈盈。这一天,是刘松林和毛岸英大喜的日子。

这场婚礼后来被称是一场最高规格、最低场面的婚礼。刘松林回忆说:“当时正好要开一个政治局常委会议,毛主席就在会议前给我们举行了婚礼,政治局常委全部参加了。但是要说场面,就办了两桌,一桌是常委和他们的夫人,还有我和毛岸英等;另外一桌就是一些小朋友。菜是湖南风味的腊肉、腊鱼、辣椒等等。”

婚礼简单、朴素、大方。他们没有婚礼服,毛岸英穿的是在外事场合当翻译时的制服和一双半新的皮鞋,刘松林身着灯芯绒上衣、半新的裤子,穿一双新买的方口布鞋。欢声笑语中,朱德夫妇、周恩来夫妇、刘少奇夫妇等宾客陆续到来,他们向毛泽东贺喜,向新郎新娘祝福

1950年9月30日晚,刘松林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被紧急推进了医院手术室,医院院长给签的字。第二天下午,也就是国庆节的下午,毛岸英参加完活动赶到医院来看她,为手术时没在身边而道歉。

14日晚上9点多,毛岸英来到医院,似乎有什么话要对刘松林说而没有说,刘松林觉察到了,也没有问。许久后,毛岸英才说:“我明天将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出差。我走了,通信不方便,如果没有接到我的信,千万别着急。”刘松林问:“你到什么地方去呢?”毛岸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强调“要到很远的地方去”。

毛岸英走后给刘松林写过一封信,信里没提自己在哪里,信是从内部带回来的,没有邮戳。

此后,刘松林再没有收到毛岸英的来信,1个月、2个月、3个月……1952年底的一天,摄影记者侯波给刘松林带来一张照片,上面的毛岸英身着朝鲜人民军军服,站在大雪覆盖的山坡上,这显然是初入朝时拍摄的。刘松林心里一惊,他到朝鲜前线去了,这时起她就开始担心起来。

事实上,毛泽东早已知道毛岸英在1950年11月25日下午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他独自承受着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瞒着刘松林。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基本结束了。刘松林迟迟不见毛岸英回来,实在忍不住了,就到主席办公室里去问。

听到毛泽东苍老而悲痛的声音传人耳中,刘松林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都被击碎了,撕肝裂肺般号啕大哭。这时,毛泽东又说了一句:“我也是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的。以后,你就是我的亲女儿了!”

为了帮助儿媳摆脱痛苦,毛泽东让刘松林到苏联的莫斯科大学读书。1957年,刘松林回国,转入北京大学攻读俄罗斯语言文学。在毛泽东的不断鼓励下,刘松林终于从失去毛岸英的痛苦中挣脱出来,修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被分配到军委工程兵科研部工作。

刘松林年岁渐长,毛泽东很替她操心,多次劝她再婚,也曾多方托人为她物色对象。一次,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刘震将军向毛泽东推荐了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副师级教员杨茂之。毛泽东便写信给刘松林,催她结婚:“女儿:你好!……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问好。”

经毛泽东牵线,刘松林和杨茂之交往了一段时间以后,便于1962年2月中旬正式结婚。她和杨茂之养育了4个子女,皆学有所成,让她十分欣慰。

邵华:身为毛主席儿媳的背后

1942年,邵华随父母和150多个共产党员、八路军官兵到新疆帮助建设,被新疆军阀盛世才一同投进了黑牢。此后,邵华在那里度过了4个年头,冬夜的严寒和夏日的酷暑,难耐的饥渴和残忍的毒打,给邵华的童年增加了苦难的色彩。

由于两家交情颇深,刘松林邵华经常与毛岸英、毛岸青在一起玩。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也经常骑车到邵华家玩,毛岸青心粗,鞋子坏了,袜子掉到鞋里也不在意,张文秋经常帮他整理,还经常帮他兄弟俩洗脏衣服,做好吃的给兄弟俩吃。后来,毛岸青去了苏联留学。

1957年10月,毛岸青在苏联修完学业后,从北京到大连休养。从那时起,邵华开始与毛岸青通信,并在闲暇时同姐姐一道到大连去看望他。毛泽东知道他们交往的消息后,便写信给毛岸青问他的想法,并在信中对邵华进行了一番评价,说邵华是个好孩子。很快,邵华与毛岸青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1960年,由大连市委、市政府主持,毛岸青和邵华的婚礼在大连举行。

毛泽东非常满意这桩婚事,虽然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但给邵华送了一块手表和一台熊猫牌收音机,作为他们的新婚礼物。

邵华和毛岸青在大连度过了一段新婚岁月,于1962年回到北京看望父亲毛泽东。

一次在中南海,邵华向毛泽东提出想读书的要求,毛泽东认真地说:“孩子,你愿意学习,这很好嘛,这件事我让秘书帮你办。”不久,邵华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继续求学。考虑到邵华是毛家的新媳妇,毛泽东建议毛岸青带着她回韶山去见见父老乡亲,看望外婆,给妈妈杨开慧扫墓。那是邵华第一次湖南之行,韶山父老乡亲的热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岸青与邵华结婚后,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两人始终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可谓一对知心爱人。

邵华从小酷爱文学,1954年,她创作的诗歌《黄继光》、散文《节日的夜晚》等作品均在《少年文艺》上发表。参加工作后相继发表了《刘谦初传》、《陈振亚传》等传记作品。邵华单独创作和与人合作编纂、出版了画册、文学作品及各类丛书、电影、电视剧共数十部(套、集)。

后来,邵华和毛岸青又主编了《毛泽东手书诗词真迹典藏》上下两卷。上卷收录了毛泽东诗词61首,同时附录了若干与诗词创作相关的书信真迹和不同时期的题词、题字、签名手迹;下卷收录了毛泽东喜爱的历代诗词224首,以及毛泽东手书156首古词的真迹。

邵华为培养儿子毛新宇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德的灌输,到各种知识的积累,长年累月,殚精竭虑。

是慈母,又是严师,她循循善诱:为了培养毛新宇的生活自理能力,邵华将毛新宇送到香格里拉饭店学习铺床叠被、端菜送饭;为了培养毛新宇的公德意识,邵华从要求毛新宇爱护公物、不要在所借馆藏图书上画记号等小事上人手……直到毛新宇结婚。看着儿子从博士、博士后一步步走来,邵华感到很欣慰。

2003年12月26日9时58分,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毛新宇的妻子在北京协和医院顺利产下七斤三两的胖小子——毛东东。这天晚上,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上,江泽民见到毛新宇后高兴地说:祝贺你当爸爸!

毛东东的诞生,给邵华一家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邵华十分喜爱毛东东。

毛东东刚满1岁,邵华就与儿子毛新宇一家抱着毛东东来到韶山。他们首先来到毛泽东铜像广场,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毛东东还挺懂事地整理花篮的飘带。随后他们来到纪念馆、故居,在滴水洞,一进毛泽东曾经住过的卧室,毛东东就“(太)爷爷,(太)爷爷”地叫,还趴在毛泽东曾经用过的书桌上,用毛笔在签名本上画起来。毛东东在许多闪光灯下依然自如发挥,初做奶奶的邵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为小孙子抓拍了许多照片。

2008年6月24日,邵华因病去世,终年70岁。

张少林:出生于监狱,嫁给少将

张少林1942年出生,是张文秋的第三个女儿,刘松林和邵华的妹妹。

1937年9月,张文秋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最高人民法院、抗属学校和鲁迅小学工作。在此期间,与湖南籍老红军陈振亚结为夫妻。

1938年4月,张文秋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同年9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云阳镇八路军115师留守处,与其丈夫陈振亚(留守处政治处主任)在一起工作,担任《生活星期刊》主编兼机要秘书。1938年10月30日,生下二女儿邵华(张少华)。1938年8月5日,陈振亚等人在准备赴苏联途中遭国民党新疆督办盛世才扣留。1941年夏,陈振亚因受伤住院遭敌人暗算牺牲。1942年秋,张文秋与其他在新疆工作的100多名同志被捕入狱。在狱中生下了张少林。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张文秋含辛茹苦地带着3个孩子度过了这段艰苦岁月。

张少林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退休前为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部副总经理。她的丈夫李天策,是山东省龙口市芦头镇中心泊村人,1968年3月入伍。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国防大学。1997年任总参谋部管理保障部部长。正军职,少将军衔。中共党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据《老同志之友》《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