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氏三姐妹:不同领域的佼佼者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17期

资中筠,早在1950年代就为毛泽东、周恩来做过翻译,她眼界开阔,思想开放。资民筠,擅长科幻创作,是多次获奖的物理学家。资家三姐妹数资华筠的名气最大,因为她是一个著名舞蹈家,是中国民族舞蹈领域的领军人物,且是从舞者到学者唯一转型成功的人。

资中筠: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做翻译

资中筠1930年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

资中筠小时候,英文念得不好。因抗战时,日本人逼着学生念了五年日文,学生们的英文底子没有打好。抗战胜利正赶上资中筠高一那年的暑假,眼看高考竞争不过南方的学生,学校加强了英文教学。教“范氏大代数”和解析几何的老师用的是英文课本,用英文讲课,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们的英文水平。在高二高三课外,资中筠也请老师补英文。

1947年,资中筠没考上清华,上了燕京大学。一年后,她还是不甘心,去考清华的二年级。要转学清华,须从燕京退学,才能拿到学历证明去报考。她在燕京成绩非常好,去退学时,学校教务处一再警告:一旦退学就回不来了,她非退不可。考完清华后,因舅舅在上海,她又到上海去考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结果三个学校都考上了,最终,她选择了清华。

当时,清华外文系主任是陈福田。资中筠经常上英语教授温德的课,他讲的是莎士比亚、英诗、散文。另外一个上得比较多的是1950年从英国回来的老师钱钟书,他开的课是西洋文学史。杨绛开的课是英国小说。资中筠和同学还给她起了个外号叫“Young(杨)lady”。印象比较深的老师还有教西洋通史的雷海宗。2003年,她撰文《关于雷海宗先生二三事》。

在班上,资中筠与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特别要好,友谊持续至今。在清华大学毕业前,资中筠和几个女同学爬到一栋楼顶上,在国旗下宣誓,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亲爱的祖国。

1951年,资中筠和冯钟璞一起分配到对外文化联络局,被宗教事务局以需要外文人才的理由留下了。“三反五反”开始后,资中筠的父母被停职反省,单位动员资中筠和家里划清界限。

从那时起,资中筠经常检讨。单位里业务需要的时候总是用她,一有运动,一讲阶级斗争她就会遇到出身的问题。为此,资中筠和家里疏远了。

1953年,资中筠被调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简称“和大”),1956年,她临时出国,随代表团到瑞典开会。忽然又接到通知去维也纳,陈乐民(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到机场迎接了她。

此时的奥地利被英美苏法四国共同占领,维也纳被分成几块。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人要访问西方国家非常困难。

资中筠记得,总书记永远是法国人,因为法国共产党是第一大党。工作语言和整个机构的共同语言是法文。中国的书记是李一氓。在维也纳,每个礼拜都会开书记处的会议,资中筠要做翻译。后来她明白,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很多决议,都是配合苏联的外交,只要苏联跟美国谈判,就要制造舆论,支持苏联的观点。

1959年,因为中国和苏联产生分歧,资中筠和已经成为她丈夫的陈乐民一起回国,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中苏分歧后,资中筠做同声翻译,常连续工作8到10小时,有时熬通宵。1964年,她的身体彻底垮了。

“文革”开始后,资中筠一家下放到河南干校,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因中美接触和建交,外事活动增多,全家因国家需要翻译人才而回到北京,进入对外友协。

1985年,资中筠调入社科院美国所当副所长,1988年当所长。多年在国外的工作经验和数次访美,使得她眼界开阔,思想开放。到上世纪末,她辞去了所长的职务,因为她必须说不想说的话,或去贯彻不赞成的政策。所以她下决心:在尽可能范围内要自由。

回顾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资中筠说,前半生所写都是奉命之作,多为“内部”报告。“我笔归我有,迄今不过三十载。”在她看来,自己的思想是一点一点解放的。对于自己上世纪50年代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做过翻译的事,她极少提及,视之为不值得“荣耀”。

资华筠:获得终身成就奖的舞蹈家

资华筠,1936年3月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2年,她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

资华筠的姐姐读清华,妹妹上北大,她却在14岁的时候选择舞蹈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她说,和舞蹈结缘是因为钢琴老师的培养。

资华筠的钢琴老师是知名钢琴家刘金定,她毕业于燕京大学音乐系,是钢琴家刘诗昆的启蒙教师。刘金定发现资华筠的节奏感特别好,身材又比较适合跳舞,就自作主张把她送到当时俄罗斯人在租界里开的舞蹈学校,还代交了两个月的学费。

“那位老师是与乌兰诺娃同时期的,芭蕾舞的造诣很高。那时候多是富家子弟在学,多半并不适合跳舞,没有像我这样身体条件的,我当时才9岁。她很高兴,很早就送我足尖鞋。学了两个月后,请我妈妈去,老师对她说,你这孩子有天分,你要把她带回家我会哭的。后来我妈妈想了想,就给我讲条件:如果你考一次第三名以下,就停止学舞蹈。有这个约束,我学习特别好,几乎都考第一。”

资华筠14岁时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少年班,后入选中国青年文工团出国演出,1952年中央歌舞团成立,资华筠是建团骨干,此后一直在这个国家歌舞团工作到50岁。

此间,她主演的《飞天》《孔雀舞》《长虹颂》《思乡曲》《金梭与银梭》等,在整整一代人心中烙下美的印记,成为时代的标识、中国舞蹈艺术的经典之作。

20世纪80年代初,资华筠第一个带头和同行举办了三个舞蹈晚会,开了风气之先。1982年3月,终于有了机会,中央歌舞团组团到印度、尼泊尔访问演出,资华筠担任这个团的艺术指导,整体负责节目的艺术质量。虽然是“艺术指导”,但是,不论哪个节目演员有伤病或意外情况,她都毫不犹豫地顶上去。

著名音乐学家田青说:“资老师一生至少创造了两个奇迹:其一,是从舞者到学者的转型;其二,是与白血病常年斗争,赢得时间培养年轻舞蹈理论家。”

资华筠曾经在电话里和老领导李凌的老伴汪里汶说:“家里人看不上我的职业,认为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就立志不仅学好舞蹈,而且学好理论。”

田青说:“资老师的《荷花舞》等一系列作品引起轰动,成为中国民族舞蹈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表演上取得巨大成就。而中年转型学理论做研究,她是从舞者到学者唯一转型成功的人。不说大家也知道,从事舞蹈、体育工作,在年轻的时候要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投进去,没有时间博览群书,因此大多从业者文化基础薄弱。资老师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不仅成为学者,而且是这一领域最优秀的学者。”

2004年,资华筠得了白血病,要与疾病斗争,但是她要带学生,要改论文,因为身体问题,电脑不能用,她一个字一个字用手改。因为重病在身,资华筠的日子是“数着过”的。也正因为这样,她非常珍惜时间。2014年12月9日,在与病魔抗争了10年后,资华筠作别了她78年的精彩人生。

资民筠:多次获奖的物理学家

资民筠出生于1938年5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艺术中心副研究员。她长期从事电离层物理和磁层电离层耦合方面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开展艺术科技研究及科普、科幻创作。她的关于磁层——电离层耦合之研究曾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资华筠长期研究物理,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空间物理方面论文60余篇,论著《对流电场、场向电流和磁层——电离层耦合》被收入海内外华人学者共撰《空间物理学进展》一书中,该书获1990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特别奖。

资民筠擅长科幻创作,科幻小说《伊甸城的毁灭》曾获1989年第二届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此外还著有艺术研究专著《舞蹈生态学》(合著)、科普读物《走向空间》、《航天器史》、《地球人的未来》、《真与美的长河》、《走向真与美的统一》、《真与美的交响曲》、《音乐与自然》(合著)和科幻小说《持琴飞天》等。

(据《新京报》《青岛早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