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学者如此评价:“从浦代英、雷迅(浦石英)、卓琳(浦琼英)三姐妹的人生旅程,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她们三姐妹在漫长岁月中的心灵成长过程,从她们身上可以形象地看到中国妇女追求自身解放的艰难和曲折,感受时代的急遽演变和发展。”
三姐妹投身革命
1993年,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记述了母亲卓琳出生于云南宣威“著名实业家”浦在廷家。从此,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姐妹及岳父浦在廷的身份才不断凸现出来。
浦在廷(1871-1950年),宣威榕城镇人,出生于宣威一书香门第。浦在廷拥护国民革命,参加北伐战争,担任过滇军后勤部长、广东省烟酒专卖局局长和全国商会副会长。1923年,孙中山为其火腿公司题赠“饮和食德”,宣威火腿更加声名远播,香飘海内外。孙中山病逝后,革命遭受挫折,浦在廷被迫退出军界,解甲归田,回到宣威老家。1950年12月因病去世。
浦在廷与夫人雷氏共生育三子五女。受其进步思想影响,次子浦承纲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并参加北伐;三子浦承绪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三个女儿浦代英、浦石英、浦琼英,其中浦琼英即是邓小平夫人卓琳。
浦琼英1916年4月6日生于宣威榕城镇下堡街,从小随父母在昆明,昆华女中附小毕业后考入昆华女中。与两位姐姐一道,受音乐老师、共产党员赵琴仙的教育和影响,接受了进步思想。浦琼英自幼活泼开朗,成绩优异,喜爱体育运动,在学校运动会上拿到短跑第一名,又在全市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1930年在省运动会被选为少年组50米短跑运动员,加入云南代表队。于1931年随云南省代表队前往南京参加运动会。到达南京后,因“九一八事变”,运动会已取消。浦琼英不愿随队伍返回昆明,经父亲同意到北平读书。到北平补习了几个月后于
1932年考入北平一所女子中学。
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运动,通过两次学生运动洗礼,浦琼英的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为她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1936年,浦琼英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同年,姐姐浦黛英、浦石英也同时到北平读书。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三姐妹先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浦黛英改名为浦代英,浦石英改名为雷迅,浦琼英改名为卓琳。从此,姐妹三人开始了在延安的革命生涯。也正是在这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里,她们先后缔结了自己的幸福婚姻。
大姐浦代英和乐少华
浦代英在抗大学习的时候,除了进行各个学科的理论学习之外,学校还经常安排红军干部来给他们讲党史和红军史。
有一天,浦代英一个人正在宿舍看书,蔡畅忽然推门走了进来,和她拉起了家常。
蔡畅问了一下浦代英家里的状况后,提到了她的婚姻大事:“在这以前你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婚姻问题吗?”浦代英说没有。
蔡畅笑了起来,“你已经26岁了,目前生活又比较安定,我觉得你应当考虑一下这件事了。在周围的男同志中,有没有引起你注意的人?”浦代英赶紧说:“没有没有。我从来没注意过什么人……”蔡畅笑着说:“要是这样的话,我请你注意一下乐少华……他不是给你们讲过故事吗?”
蔡畅的一席话犹如平静的湖面落下了一块石子,在浦代英心里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乐少华当时在抗大第一队,是经常给学员们讲故事的红军干部之一。或许是因为不平凡的经历的缘故,他那棱角分明的脸上总有一种坚毅的神色。但他这个人并不死板,非常有幽默感,他每一次讲故事都会把学员们逗得捧腹大笑。学员们和他处得也较为随便,有时候他还到学员宿舍来聊聊天。
乐少华1903年出生在浙江镇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1925年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及新升级的地方武装合编,组成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乐少华担任政治委员。
1935年1月底,红十军团返回闽浙赣边苏区时,被敌人合围在怀玉山地区,经过顽强战斗,弹尽粮绝,指挥员大部分牺牲,方志敏、刘畴西被捕,后来在南昌英勇就义。
红十军团机关人员、后勤人员和伤员等先头部队在粟裕参谋长率领下突围脱险,继续从事游击活动。乐少华因伤势严重,被秘密转回浙江家乡养伤。1936年,他的身体渐渐复原,当时,党中央需要一批工人出身的党员干部,就把他调到了延安。他一开始在陇东任西北青年干部训练班主任兼政委,不久就来到了抗大。
这样一个有着光荣经历的红军干部,当时在浦代英的心中引起的只能是一种尊敬、崇拜等同志式的,甚至是下级对上级、青年学生对革命前辈的那种情感,蔡畅的话使浦代英感到惶恐不安。
蔡畅说:“你这个人真是太不敏感了,难道你到现在还没有看出他是喜欢你的?”浦代英自认为很不敏感。蔡畅又说:“乐少华是一位红军老同志,他虽然对你有好感,但因为自己的年龄比较大,不好意思对你开口。你对他的印象怎么样?”
印象当然不错。不过,浦代英又有点纳闷:“你这个乐少华怎么会这样?自己的事情不自己来说,偏找个第三者来帮忙。你虽然年龄大一点。但也只大我8岁,难道这也能成为你不来直接找我的借口?”
后来,浦代英和乐少华单独在一起的时候,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对我说呢?”乐少华笑了笑,说:“我觉得让蔡畅说更妥当些。”
后来浦代英才知道,在当时,一个共产党员找对象首先要得到组织的同意,尤其像她这样出身于剥削阶级的人,更应该经过组织考查了解,才能通过。当时蔡畅在中央组织部工作,因此乐少华首先要把自己的意见告知蔡畅。
那段时间,浦代英一心扑在工作上,日子过得很充实,她和乐少华的关系也发展迅速,觉得生活是那么清新而可爱。
1937年12月,一个晴朗的日子,他们二人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卓琳和邓小平
1939年秋,邓小平从太行到延安开会,遇见了正在陕北公学学习的卓琳,很有好感,便以他特有的方式展开了“攻势”,并取得了成功。
关于他们的婚恋,卓琳回忆说:“邓小平和邓发都是从前方回来的,住在一个窑洞里头。他那时是1 29师政委,在太行山工作,还没有结婚,邓发想让他在延安找个合适的,就把他带到学习班来了。一次我去曾希圣家,曾希圣说有人想和我结婚,问我愿不愿意。我表示不愿意,因为当时我还年轻,还想再工作几年。曾希圣跟我谈了两次,我都不愿意。”
这当然是托词,卓琳在回忆录中写下了她真实的想法:因为当时长征老干部都是工农干部,我们就怕跟工农干部结婚,怕他们没有知识,说话说不到一块儿。延安有个笑话:一个工农干部和一个知识分子结婚了,两个人晚上沿着延河看月亮。女同志说:“哎呀,你看天上的月亮多漂亮呀!”丈夫说:“有什么漂亮的?我看不出来。”当时我想,我可不能找个工农干部,一定要找个知识分子。
但是邓小平并不灰心。他让人捎话来,问能不能面谈一次。卓琳同意了。
他们一起来到曾希圣家。邓小平对卓琳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在前方作战很辛苦,我想和你结婚,可是曾希圣和你谈了,你不同意。我这个人不太会说话,希望你考虑一下这个事情。我年纪比你大几岁这是我的缺点,我希望在其他方面可以弥补。”
邓小平找卓琳一共谈了两次:第一次谈谈他的情况;第二次谈谈他的希望。卓琳听后,觉得这人还可以。一呢,他是知识分子;第二个呢,她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她那时已经23岁了。卓琳还想,认识邓小平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他又亲自找来,说话又那么诚恳,也就同意了。但有个条件,结婚后马上离开延安,因为她害怕别人笑话她也嫁了个“土包子”。对于这个条件,邓小平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前,邓小平的几个老战友把两张桌子拼起来,说:“今天我们会餐啊!大家都来会餐吧!”当时也没有说要结婚。当时在延安的中央高级领导人,除周恩来治伤外,毛泽东和夫人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和夫人刘英、博古、李富春和夫人蔡畅等都来了。
李富春对卓琳说:“你也认识邓小平,大家会会餐,现在给你们腾出个窑洞,吃完饭后你们一块儿回去就算结婚了。”这是战争岁月中典型的婚礼。
小妹雷迅和赵文献
大姐浦代英结婚以后,浦琼英(卓琳)和浦石英(雷迅)有时到他们家来玩,姐夫乐少华对她们很热情,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妹妹一样。有一次卓琳、雷迅到大姐家来,正好遇上萧华,萧华喜欢摄影,乐少华就请他给四个人照了一张合影。
雷迅在陕北公学小卖部工作了半年后,被选送进了中央党校妇女培训班学习。后来,因为党校妇训班和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合并,她也跟着一起进了延安女大。1940年6月,她从延安女大毕业,被分配在中央总务处保管股。
1941年1月,她调入延安边区保安处检察所,她就是在这时和赵文献认识的。赵文献在三边保安处,他到延安来开会,经人介绍认识了雷迅。后来他们结婚了,雷迅也调到了三边工作。
赵文献1908年出生在陕北延安一个普通农民家里,自小放过牛,种过地,在乡间上过几年学,后来还当过小学教员。1935年4月,陕北红军攻打宜川城时,他在群众中组织赤卫队,配合了红军的行动,这样,他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一年9月,他在宜川县苏维埃政府军事部做秘书,并从事扩红、组织地方游击队工作。10月,他任宜川县财政部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他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任巡视员。1939年3月调三边分区任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分区保安处处长、三边地委委员。
那时候三边一带很不安宁,因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前线,国民党和日寇就利用当地的土匪对边区进行骚扰,打家劫舍,奸淫烧杀,暗杀我工作人员,无恶不作。赵文献经常带领部队,配合负责保卫边区的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参加清剿土匪的战斗。
在那种情况下,可以想见雷迅是多么的担惊受怕。1943年初,边区境内的土匪基本上肃清,他们的生活才恢复安宁。1946年7月,三边分区保安处撤销,地委成立社会部,赵文献担任社会部部长。10月,部队打下横山县城,他担任横山县委书记。后来,三边地区又有小股土匪活动,治安环境恶化,重新成立了保安处,赵文献便又回到了原来的岗位上,继续担任保安处处长。
雷迅一直在三边分区保安处内勤股工作。她是一个对工作极为认真负责的人,她说:“我不敢说我能够对革命做多大的贡献,但我至少可以做到不拖文献的后腿,让他一心一意地去工作。”
(据《无悔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