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三姐妹:与三位开国将军的奇缘

2015-04-29 00:00:00李伶
党史天地 2015年17期

在诸多红色婚恋中,有许多知名人士是连襟关系,俗称“一担挑”。但将军中够得上两个半连襟的,独此一例:上将王平、中将王宗槐、少将易耀彩,3位开国将军的夫人,分别是大姐范景新、二姐范景明以及叔伯妹妹范景阳。因其中有个叔伯姐妹,故称三将军为“两个半连襟”。

抗战烽火中的范家三姐妹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115师进入河北阜平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范家是该地区远近闻名的抗日大家庭:父亲范成儿是村委会第一任主任,二叔范茂如是基层交通站站长,五叔范颖高也是地下党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范家儿女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大姐范景新阜平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了阜平县动委会一区妇女主任,二妹范景明和二叔范茂如的女儿范景阳先后报名参加三分区冲锋剧社被录取,成为八路军文艺战士。晋察冀边区出现了引入注目的范家三姐妹:大姐范景新,性格沉稳,年龄和资历均数第一,人称“老范”;二姐范景明,人称“二范”;叔伯妹妹范景阳自然成了“小范”。

“老范”范景新:烽火情缘

范景新一参加革命,便担任了阜平县动委会一区妇女主任。在战火中,范景新与老红军王平结为伉俪。王平1907年生于湖北阳新三溪口镇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红军时名叫王惟允,当时的连长余钧是广东人,每次点名时念不准“惟允”两个字,总喊“王翁翁”,惹得大家大笑。于是王平便改名“王明”。

1936年,王平红军大学毕业,到新岗位工作前和贺晋年去见毛主席,向毛主席报告说:“主席,我要改名。”毛主席风趣地说:“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嘛,国际代表啊!”王平不好意思地说:“别人老拿我开玩笑。所以,我要求改名!”毛主席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下:“命令贺晋年任27军军长,王平任27军政委。”从此,“王明”正式改名为“王平”。

丈夫王平最心爱的宝贝是一条军毯。长征途中,王平背着它走过了万水干山,既当被又当衣,抵挡了一路风寒。范景新去完县,王平让她把军毯带上,这出于他对战争复杂情况的深切了解,也是对妻子的深情关爱。瑟瑟秋雨中,被毁的村庄废墟中还冒着硝烟,范景新和女战友钻进一处残破的土屋,找来两捆麦秸铺在地上,靠着这条旧军毯过了一夜。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大姐范景新始终不愿公开宣扬她和王平将军的爱情故事,所以关于他们的传奇经历,仍然很少为世人所知。

“二范”范景明:战地书信传情缘

王宗槐与范景明原本互不相识,能走到一起全是大姐范景新和姐夫王平的功劳。

1941年,26岁的王宗槐由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长调往三分区任政治部主任。报到后,分区政委王平谈完工作就靠上前神秘地说:“给你介绍个对象吧,我爱人范景新有个妹妹,叫范景明,是党员,19岁,人聪明,长得也好,原是分区冲锋剧社演员,现在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你们抽空认识认识吧?”由于过去别人为自己介绍过好几个对象都不成功,王宗槐没把王平说的话放在心上,笑笑应付了过去。

偏偏王平做事极认真,他见王宗槐没反对,便回去和范景新开始张罗起王宗槐与范景明见面的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学校放假,范景明蹦蹦跳跳地来到姐姐家。刚进门,就看见一位青年正坐在堂屋里和姐夫说着话。性格活泼的范景明伸了伸舌头,做个鬼脸,就闪进里屋。

这边大姐范景新轻声问妹妹:“看见了吗?他就是王宗槐同志,怎么样?”范景明回答:“长相尚可,但太拘谨,可敬不可亲。”范景新劝导妹妹:“看人不能只看外表!”

王平夫妇还给范景明讲了个故事,那是1941年秋季反“扫荡”后,上级要晋察冀军区组织部上报一份营以上干部名册。当时部队没有档案,也无资料可查,怎么办?只见王宗槐拿出笔,完全凭记忆,把军区司、政、供、卫机关及直属队营以上干部,按编制序列列出名单,总计近2000名,最后上报的数字与实际人数一个不差!军区领导表扬王宗槐:“神了!真是部队的‘活辞典’啊!”听了故事,范景明被打动了。

再见面时,王宗槐向范景明谈起红军时期的政治工作,还讲述了自己登台演戏的历史,这次对话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拨动了双方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

正当王宗槐与范景明感情日渐发展,白求恩医校却迁址了,范景明随校从唐县葛公村迁到树沟大台村。1942年夏天,王宗槐又调到四分区任副政委。这样一来,两人隔山隔水,只能靠书信交流。书信往来一年多,双方情投意合,可学校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准结婚。当时王宗槐已27岁,但他知道范景明非常珍惜在医校学习的机会,于是多次安慰范景明不要有思想负担,他会等到她毕业。

1944年6月26日,王宗槐和范景明在一孔8平方米窑洞里结婚了。

前来道喜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新房太小,大家只得分批进去向这对新人祝福。邓颖超、钱瑛、帅孟奇、李伯钊四位大姐一进窑洞就笑说:“我们没有被面衣服做贺礼,送你们四句话,叫做‘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众人纷纷叫好。郭化若趁兴打开条幅:“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粟裕、陈锡联、王敏珍、赵盛荣也拿出四人联名的赠联:“清凉山下延河畔,景秀春明槐荫间,生产学习练武艺,亲亲爱爱庆丰年。”这幅赠联将新郎新娘的名字巧妙地糅了进去,再次赢得喝彩。

王宗槐夫妇,一起走过了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还携手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984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当年的老战士举办新春茶话会,大伙把王宗槐、范景明推拥到会场前排。

当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王宗槐是不是“背板凳”时,范景明笑答:“我们是按邓大姐说的那样,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地生活了40年!”

“小范”范景阳:“分配婚”风雨四十载

1938年春,三分区冲锋剧社社长霍嘉霖骑着马来阜平招演员,大姐和二姐就把范景阳带到剧社所在地唐县史家沟村报名应试。

社长霍嘉霖问道:“你会什么呀?”景阳说,会扭秧歌,还能上合唱歌,说着便扭起来,两位姐姐在旁边有节奏地为她拍巴掌,歌还没唱完,霍社长就拍板:“扭得不错,进舞蹈班吧!”从此,范景明成了一名八路军的文艺战士。

鬼子的进攻越来越嚣张,晋察冀军民伤亡惨重。由于敌后需要大量医务人员,范景阳和二姐范景明响应聂荣臻司令员的号召,成了白求恩医科学校的学员。二姐在军医班学军医,妹妹在药剂班学司药,之后调到晋察冀第五军分区司令部门诊部下设的休养一连当实习司药。

两年后,范景阳下连队不久的一天晚上,休养一连的张医生对她说:“组织上找我谈话啦,把我分配给易参谋长了。他不认识我,今晚见面,你得陪我去!”

范景阳推辞不得,就和张医生走进了五分区参谋长易耀彩的宿舍。

第二天,易耀彩找到邓华司令员说:“昨天见面了,张医生就算了吧,陪她来的那个挺好,我看上了,换一个吧!”

邓华司令员不满意地说:“那是集体研究的,你不是不知道,哪能说换就换?”

不出一个月,分区组织科长肖时任找范景阳谈话说:“你家的情况调查了,锄奸科长臧智亲自调查的,没问题,合格了,准备结婚吧!”

范景阳一愣,心想,“不是张医生吗?怎么变成我了呢?”她想问个究竟,但又不敢随便说话,只好低着头,久久不发一语。但觉得马上结婚太突然了,建议“恋爱一段再说”。

“战争呀,打仗呀,哪有那闲工夫?再说,参谋长是老红军,他看上你,是你的光荣,这事就别拖啦!这样吧:一般人是先恋爱后结婚,你就带个头,来个先结婚后恋爱吧!”易耀彩、范景阳便成了“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

1942年春,易耀彩由第五军分区调往第四军分区任参谋长,范景阳随之调往,成了四分区司令部机关门诊部司药。

1990年10月3日,离休后的易耀彩因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间。他和范景阳婚龄49年半,以虚岁计,也算是一对金婚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