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林彪扬威名 白洋淀好汉飞雁翎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20期

毛泽东陕北赋诗张学良南京酣酒

1935年10月,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气势恢宏的《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毛泽东创作的一首七律古体诗。

只说红一方面军进入陕北,便得到侦察消息:共产党人刘志丹、徐海东、高岗、习仲勋领导的红军在陕北创造了大片的革命根据地,活跃着数以万计的红军和游击队。

毛泽东对周恩来道:“如此说来,我们进军内蒙古中苏边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设想可以重新考虑喽!”

“是啊!”周恩来颇有同感,“根据当地党的组织反映,西安的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是主张抗战的进步将领,和红军有接触,愿意和红军联手抗日。”

毛泽东连连赞赏。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

保安的窑洞数不胜数,总有一个窗子的灯彻夜长明。灯下,笔走龙蛇,墨香意浓。他就是重新走上政治巅峰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的会议上,推选毛泽东为党的主席、军委主席,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确立了他的政治地位。可以说,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走上了正确的征程。

夜间耕耘,是战争赋予毛泽东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游击战争迫使他改变了的生活习惯。他的著名力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难以数计的文章、社论、电文、书信,都是在窑洞里的灯光下写成的。那是后话。

身在窑洞而胸怀天下,一时安居而时刻牵挂着沦陷的东北诸省和正被鲸吞的华北,毛泽东思考着中国的时局和抗战方针战略。当然,陕西的军事力量的部署,更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杨虎城早就释放善意,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反其道而行之,客观上使红军得以庇护。

但是,东北易帜的少帅张学良奉调入驻陕西,30万虎狼之师,怎不是中共核心领导心中的一块“病”?

那是对日本侵略军一枪不放、撤进关里的30万大军。它的掌门人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大公子,也是打起青天白日旗与蒋介石结金兰之好、封作“剿匪副司令”的张学良。不同于一般国民党的将领,张学良传奇式的从娃娃将军到稳坐少帅交椅的经历世人皆知,不抵抗而把东三省拱手让给日本人的骂名更是沸沸扬扬!谁都明白,东北军不是不能打,而是不打,不打不等于没有战斗力!

1936年2月,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片片鳞甲漫山遍野飘下来!

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2月7日清晨,毛泽东撩开棉被,踏上鞋子就往窑洞外面跑。真是好雪:

战罢玉龙三百万,漫天飞舞白银甲。

贺子珍随后追出来,给毛泽东披上大衣,嘴里少不得埋怨几句:“你怎么就是不知道珍惜自己?看不把你冻得感冒发烧。”

在飞雪面前,毛泽东像个天真的顽童,品味着、欣赏着、快乐着!完全忘记了自己是站在冰天雪地里。他的目光慈祥、温和,嘴唇微微颤动着,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

没有浪遏飞舟,没有“清溪却向青滩泻”而难成婉约之诗,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词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西安这边,张学良在官邸里喝得大醉。他躺在沙发上,以拳击而疾呼:“学良无颜见关东父老啊!问心有愧呀!”

这时,电话铃声响起。张学良缓缓去拿电话机,自言自语道:“又是催命鬼。”放下电话后,张学良对妻子于凤至淡淡吐出5个字:“要我去南京。”

于凤至撇撇嘴,忍不住说了句:“老调重弹呗!”

来到南京,张学良出现在蒋介石府邸。蒋介石阴森着脸当头就问:“怎么搞的?你的东北军不是很能打吗?怎么一次次被‘共匪’打败?”

“汉卿无能。”张学良站起来,立正准备听训。

“如果你确实无能,我不怪你,”蒋介石瞪起三角眼,已有三分的火,“你是同情共产党!”

“我不是同情共产党,是可怜被侵略的老百姓。”张学良脱口而出。

蒋介石勃然大怒:“‘攘外必先安内’是铁打不动的决策,你要造反吗?你要还把我当成总司令,认我这个委员长,你就老老实实地回去剿匪,消灭共产党。如果还是剿匪不力,我不会容忍下去的。”蒋介石瞥瞥张学良,“叫你来,我是给你面子的!”

“谢谢委员长教诲。”

“晚上我要去见美国人,晚餐就不陪你了,夫人和子文陪你,”蒋介石站起来就走,张学良相送,蒋介石头也不回地挥挥手,“你先休息吧。”

张学良窘迫得手足无措———即便是常暴跳如雷的土匪性子的父亲张作霖,也从未如此寒碜过自己。

晚宴丰盛。宋美龄为张学良夹肉,宋子文为张学良斟酒。

张学良几近哽咽:“东三省父老乡亲们的利益在哪儿?我们放着日本鬼子侵略者不打,打红军,老百姓能欢迎我们吗?”

宋美龄为丈夫辩解:“委员长并不是不打鬼子……可能是国人对‘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解不同罢了。”

“对对,”大国舅帮腔,“好比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说不清。汉卿,你是军人,就别和总司令顶着牛啦!来来,干杯!”

是苦酒也要喝下去,是悖论也得听下去。是军令就得执行!军人哪!张学良知道,枷锁套在自己脖子上,钥匙没在自己手里。

“喝!”张学良不乏酒力。

半酣的张学良抬醉眼望望,窗外月挂西天。又尽一杯美酒,张学良哈哈一笑,回身向两宋举杯:“请转告总司令,张汉卿连夜回西安剿共……干杯!”

宋子文一向和张学良交好,陪张学良同车到机场,等飞机起飞后才钻回轿车,叹道:“好一个醉酒不醉心的张汉卿啊!”

飞机在夜空呼啸着飞回关中。那么,少帅张学良会何去何从?

抚众怒主席高瞻远瞩拋恩怨总统重获自由

在1936年12月1日,毛泽东率领19位红军将领联名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诚恳地说明共产党的抗战决心。他一心要恢复同蒋介石的统一战线,正如他后来说:“如果我们的国家被人掠占了,也就无从谈起建设共产主义的问题了。”

而蒋介石正在忙着策划第六次“剿匪”,因为“日本人还远着呢,共产党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对张学良来说,蒋介石反共和拖抗日后腿的做法已经不可忍受,东北军的家乡在1931年以后就被日军侵占。在毛泽东发表提倡停止内战的公开信后,张学良和共产党有了接触。在1936年里,张学良部下有3000名士兵觉察到风向而投奔了红军。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包围了位于西安东边为蒋介石精心安置的临时公馆,他开火并打死了30名蒋介石的随从。动作敏捷的蒋介石光着脚,穿着睡衣逃跑,匆忙中把假牙都丢了。他在翻墙并伤了背脊以后躲到附近的一座小山里。张学良的一位军官发现他时,他正蜷缩在一个石缝里。随后,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震惊全国。

“西安事变”爆发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面临着棘手的问题,很难作决定。张学良的目的也是毛泽东的目的———动员全中国抗日。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该如何处理这个显要的俘虏呢?

有些中共领导人想要把蒋介石无限期地关在监狱里,甚至作为叛徒公开审判。毛泽东的想法不一样,他希望此时在此事上表现出宽宏大量。

“我们一周时间没睡觉,都在作决定。”周恩来说道。

经过张学良、中共以及宋美龄三方十多次的会谈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

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同意了中共的“抗日”和“停止剿共”主张,国共合作开始提上日程。几个月后,在“卢沟桥事变”的刺激下,国共两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建立起来。经过一番努力,第二年的5月底,毛泽东说:“10年内战已成过去,两党团结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37年八九月间,国共两党经过三番五次的谈判交锋,终于达成抗日合作统一战线,红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的系列,为延安的八路军和江南的新四军。按照国共合作协议,八路军将士将奔赴华北抗日战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及彭德怀、左权等红军主要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由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及参谋长左权到冀南太行山区建立前线指挥部,指挥华北抗日战争。刘少奇富有白区工作经验,深入华北地区领导地下党组织,配合八路军的抗日战争。叶挺将军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项英任政治委员。至此,抗日战争的统一战线形成。

以少胜多林彪一战成名十面埋伏日军溃不成军

红军被限制在两个军的编制之内,朱总司令都降格为军级首长,刘伯承、林彪、徐向前等军长只能是师长一级的指挥员了。林彪率领着115师驻扎在晋之东北、冀之西部太行山上,沿长城而布防,接到朱德总司令的作战命令:准备进军平型关,配合阎锡山之晋绥军歼灭日军东移之第五师团主力。

林彪乃作战谨慎之将领,他深知此举关系重大。

奉华北司令部调遣前往保定参战的日军第五师团,是侵华日军的王牌军,其中由三浦敏事率领之第21旅团更是一支被称为攻无不克的特种部队。日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而八路军装备落后,甚至有的战士还挎着大刀片儿。平型关卡在走廊的高处,把山西、河北的通道截为东西两段,是为咽喉之地。日军东进必经于此,盟军歼敌必利于此。

1937年9月24日,接到朱总司令的命令后不敢怠慢,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摊开地图观察地形,分析敌情。

此前,红军并没有同日军展开大规模作战的经验。而日本侵略者对华战争可谓蓄谋已久,从日军东洋备战到打着亲善的幌子侵占东三省以来,不但训练有素,又以东三省做进一步侵略的基地,实力确实强大。面对来势汹汹的鬼子兵,不要说阎锡山的晋绥军,更不要说没放一枪就跑的东北军,就连国民党的中央军也不无怯意。西安事变加上七七事变,使顾虑重重的蒋介石不得不硬着头皮答应抗战。

这时,乌云盖顶而来,哗啦啦下起雨来。林彪挥挥手:“出发!”

总部命令9月24日晚进入阵地,本来崎岖的山路就难以行军,雨洒下来,行军更难,提前出发是为了抢占伏击阵地,隐蔽待发。大家懂得也理解。

“传命令:注意隐蔽,不可暴露行军目标。”林彪命令。

“是!”参谋长应声而去。

太行山之巅,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在滂沱大雨的浇灌下,115师官兵们向平型关快速挺进。这支神秘的部队,在平型关西侧山头隐蔽埋伏下来。几个小时后,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三浦敏事率领的两个大队骄横地、目无一切地走进平型关。正准备出关踏进华北大平原时,埋伏在山上的八路军115师官兵如从天降,怒吼着杀向敌人。顿时喊杀声、枪响声震得平型关地动山摇。毫无准备的三浦敏事顿时慌了手脚,急令部队抵抗。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山之间的山沟里,先是枪炮声乱作一团,接着展开了肉搏拼杀。待太阳高照时,日军三浦敏事部已溃不成军,千余人做了枪下魂儿、刀下鬼!缴获其所携之枪炮辎重汽车军需。

获胜后的林彪极其兴奋,平日不苟言笑的他眉开眼笑道:“向毛主席、朱总司令报捷:平型关伏击日军大获全胜!歼敌千余,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车辆辎重,详细数字待打扫战场后电告。”

此一战,林彪和八路军的名字一下子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震,国内外报刊纷纷报道。连听到“共军”就皱眉的蒋介石,也以委员长的名义电贺八路军总部,尽褒扬之词。平型关之战,使华北成为中日两军激烈对抗的第一战场,并封锁了在山西的日军东进的关口,收复了平型关内外几个县城,建立起华北地区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此时,华北重镇保定,因它的战略地位而成为敌我必争之地。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这就给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的地盘。”“广泛发动民众,领导民众开展游击战争,并使之深入持久。”同时提出了抗日游击战的军事理论,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斗争原则。

古城保定及周边县城,早已在日军控制之下。而西距保定五十里的白洋淀,正演绎着一场别样风采的抗日斗争。

白洋淀把安新县城半圈于水泊芦荡之中。这芦苇荡方圆几百里,由纵横上千条河道组成,河道两侧长满茂密的芦苇和树木,陌生人进了芦苇荡如同钻进迷魂阵,既分不清方向,更不知左右,进退两难。

白洋淀的深处有一个村子叫槐树庄,庄子有七八十户人家,春夏秋以打鱼捞虾为生,冬季则以割芦苇编席子织篓为生。庄子里有个大能人由老贵,打鱼割苇自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身太极神功:渡水踏浪水上燕,穿房越脊猫般轻,腰藏一把流星锤,指东打西赛弹弓。那年,张之洞坐保定府举行比武,正值少年的由老贵以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掌力克群雄登顶,名扬天下。虽然名震四方,由老贵人不傲群,武不欺众,独爱打抱不平。西村有个恶霸欺男霸女,来槐树庄抢刘家黄花姑娘作妾,由老贵挺身出来挡横,掌劈腿扫几个招数,就把恶霸及其帮凶打得屁滚尿流。日本鬼子进犯保定危及白洋淀,由老贵揭竿而起,自发组织自卫队护淀。一日,在保定一师求学的女儿由桂英带回一名文质彬彬的小伙儿肖鹏。

“不瞒大叔说,我就是党组织派到白洋淀,组织大家打鬼子的共产党员。”接触几天后,肖鹏坦然相告。

“你……”由老贵更是一惊。想不到,自己的闺女不打招呼就把共产党领到家来了。肖鹏那说得头头是道的道理打动了他:“共产党革命的目标是人人平等、人人有田种、人人都过好日子。抗日救国是共产党、八路军的首要任务。”

秘密地,由老贵成了槐树庄第一个共产党员。于是,有了灵魂的自卫队有了一个新名字:抗日雁翎队。很快,不但槐树庄,淀里其他“树庄”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雁翎队,巧妙地利用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展开了形式独特的抗日斗争。受父亲影响,从小就习武的由桂英成为女子雁翎队的队长,白洋淀虎口夺人更是百年不衰的佳话。

洋记者西行漫记俏巾帼北望启程

抗日战争高潮的到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善战,吸引了境外媒体的目光,也引起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的兴趣。由于史沫特莱不懂中文,就请会英文的吴莉莉当翻译,访问延安。

由于国共合作抗日,来延安比以往顺畅多了。史沫特莱在翻译吴莉莉的陪伴下来到延安。由于此前到访的埃德加·斯诺的报道让外部世界了解了红军、了解了共产党,起到了枪杆子起不到的作用,中央领导对来自美国的集作家、记者于一身的史沫特莱一行十分重视,热情招待,配合采访,而史沫特莱也十分友好,宾主之间很快就如朋友般和谐相处。

史沫特莱和吴莉莉能歌善舞,她们想在延安开设舞会的建议得到赞许。史沫特莱和吴莉莉示范,流畅欢快、轻松漂亮的舞姿让文娱生活贫乏的延安官兵大开眼界,很快便被接受。每到周日,中央首长们也来舞场跳舞———不过只有刘少奇、周恩来等一些首长会跳,而毛泽东、朱德则成了史沫特莱和吴莉莉的学生,在留声机的音乐伴奏下蹒跚学步。跳舞能让人心情放松,使人解除疲劳,也能融和感情。

毛泽东还接受了史沫特莱的采访要求。和一般的采访、接受采访不同,走进毛泽东的窑洞,主客之间就像老朋友似的坐在昏暗的油灯下畅谈,拉家常,经常响起欢快的笑声:浓重的湖南高腔、清脆的异国情调和银铃般的笑声!

“主席先生,”吴莉莉翻译着史沫特莱的话,“您不仅是一位军事家、哲学家和诗人,您还是一位让人快乐的幽默大师。”

毛泽东说:“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再苦也乐,因为红军从诞生那天起就树立了它的宗旨:为四万万同胞而战。”

史沫特莱越来越觉得面前的这位农民的儿子、共产党和红军的缔造者是自己生来遇到的最诚恳、睿智和性格倔强的领袖人物。

“这么晚了还在说呀?”帘儿后面响起贺子珍的抗议声。

吴莉莉向史沫特莱递个眼色,起身告辞。毛泽东不无尴尬地站起来相送,回身批评贺子珍:“你又闹,为什么不考虑影响?”

“是你们影响别人!”贺子珍委屈而愤慨。

毛泽东没再和夫人争辩。毕竟,和自己黑白颠倒的工作习惯不同,贺子珍白天还要工作。同时,他也不愿意吵闹起来,影响不好。

史沫特莱走了。毛泽东的窑洞变得清寂。往日登门的常客,周恩来副主席远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朱德总司令领兵在太行抗战杀敌,刘少奇到华北局指导工作未归,只有任弼时偶有登门议事。

一天,贺子珍突发奇想,要到苏联去学习,顺便看病,这令毛泽东大感意外。

“你要去哪儿?去苏联干什么?”

“学习,提高觉悟;看病,攒够本钱继续革命。”贺子珍言之凿凿。

毛泽东与贺子珍共同生活了十几个年头了,深知她倔强的性格:她认准的理儿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回延安述职的周恩来知道了贺子珍闹性子要离开毛泽东的事,极力规劝贺子珍不要去苏联,如果觉得延安的医疗条件不够好,可以到上海或者其他大城市治疗。平时最尊重周恩来的贺子珍同样不给面子。最后搬来了贺子珍敬重的徐特立老人,依旧不能使贺子珍回心转意。中央特别重视毛泽东的家庭问题,从某个角度讲,毛泽东的个人问题弄不好会影响到党的工作,研究之后,委托任弼时代表组织和贺子珍谈话。此时的贺子珍大脑里装的就是一个“走”字,根本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一意孤行。毛泽东得知后长叹一声:“她这个人哪……还是我和她谈谈吧。”

又是周末。晚餐之后,延安开始了夜生活:鲁艺的文艺演出,操场上的舞会,文化补习班,处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趁贺子珍还没有出去,毛泽东对贺子珍道:“我知道你心里委屈,一时转不过弯来。你是老党员了,应该懂得顾全大局。我很忙,不但不能照顾你,还需要你的照顾。我希望你留在延安看病。”

“润之,你不要再说了,我去苏联———那里的医疗条件好多少倍,”贺子珍一改往日一说就急的态度,语气较为平和,“再说,我要学习,充实自己,也好照看一下岸英和岸青。”

贺子珍越是心平气和,毛泽东越知道贺子珍彻底拿定了主意,看来离别是不可避免的了。

毛泽东把椅子搬到土炕的旁边,凑近坐在炕头的妻子:“子珍,如果是我错了,请你批评……”

“你没错。刚才说了,我去治病、学习、照看岸英岸青兄弟两个。”

毛泽东没有灰心,希望能挽留要离开自己的妻子,继续做贺子珍的工作,“要不你到西安那里看病,等病好了再接你回来?”

“我才不去西安,那和在延安有啥子区别?”

“区别可大了……”

“那我也不去。我就是去苏联,和过几天出发的同志们一道走。”

毛泽东沉默了一下缓缓站起来,点起烟吸着。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妻子的决定了。

1937年夏秋之际,贺子珍走了,和派到苏联学习的一批学子们踏上了转道乌鲁木齐前往苏联的行程。被阻新疆几十天,有的人选择了返程,去心铁定的贺子珍没有回意,直到有了新的前往苏联的条件而重新启程。

窑洞里突然少了贺子珍,显得冷清了许多。青灯孤影,书桌前的毛泽东没有停住手中的那杆“惊天地泣鬼神”的笔,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战争拟定方略,耕耘不已!

延安府吸引英豪土窑洞再续姻缘

毛泽东毕竟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对党的革命事业极端负责任的红军统帅,很快就把全部热晴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工作中。亲人远离,雄心犹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大作都是在青灯孤影下完成,正确及时地指挥着八路军和人民武装力量的抗日救国战争。毛泽东、朱德的名字为世人津津乐道。延安,成为爱国青年向往的地方,不少社会名流志士聚集宝塔山下,追求真理,加入战斗行列。这其中既有文豪作家诗人,也有演员音乐家杂家,可谓众星云集,英雄聚会。

1937年8月,在上海滩已露头角的电影演员江青也慕名而来。江青艺名蓝萍,姓李名云鹤,山东诸城人,在电影《王老五》等影片中表现出不错的演技。她苗条漂亮,年轻泼辣,一到延安就展现出不凡的艺术才华。江青的京剧折子戏《打渔杀家》博得满堂彩,也引起了领导人的注意:毕竟,科班出身的江青的表演是延安演艺舞台上稀缺的“阳春白雪”,令对京剧艺术颇有欣赏力的党政军的领导和首长们感到愉悦。

在大生产的动员大会上,毛泽东侃侃而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官兵们心服口服。毛泽东不时地挥动大手,告诉同志们:“我们中很多人是农民的儿子,个个是庄稼把式,是耕种的里手,放下枪杆子能种地,放下锄头能打仗,正是人民子弟兵的光荣本色。啃树皮嚼草根我们走过了万里长征,一边种地一边打仗,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坐在人群里的江青被毛泽东的话打动了:原来红军的首长讲起话来这样中肯朴实又通情达理!不打官腔,没有废话,句句说到人的心坎儿上。她聚精会神地听,注意观察着毛泽东的一举一动。毛泽东的衣服上下都打着补丁,长发过耳,眉目清秀。她是党员,自然知道毛泽东是湖南山沟里走出来的革命者,是江南少有的伟丈夫。对异性的一种莫名好感顿时油然而生。

从那以后,每逢毛泽东讲话的会议,江青总是抢在前面坐头排,认真地听,边听边记,甚至在毛泽东结束讲话的时候,大胆地举手向毛泽东提问题。

日落西山霞满天,染得纸窗尽斑斓。

晚饭之后,正在窑洞办公室里看前方战场“简报”的毛泽东得到通报:门外有个叫江青的同志有事请教主席。毛泽东闻听抬起头若有所思地“哦”一声:“是那个演《打渔杀家》的姑娘?嗯,好像蛮爱学习的,让她进来吧。”

霞光里闪进一个苗条的青春身影。她虽不是军人,但向毛泽东行了一个比军人还规矩的军礼:“毛主席好!学生江青向毛主席请教问题来了。”

对这张俏丽的脸已不陌生,毛泽东笑着欢迎。

江青格外兴奋:“毛主席,我想请教有关《实践论》里的问题,有些地方我看不太懂!不知您有没有时间?”

“刚吃完晚饭,有一些时间,你说说看。”毛泽东很认真。

透过纸窗的霞光,把江青半边脸儿映得水灵灵的。她拘谨地挺身端坐,以示尊敬,让人感到美好的青春气息:“您说存在决定意识,我不懂。比如我,生活在大上海,但我不留恋灯红酒绿,满脑子想的是延安……”毛泽东哈哈大笑,望着似乎有些幼稚的江青说:“存在决定意识是讲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他的思想意识,譬如《水浒传》里的黑旋风绝不爱李师师。而你出自山东农家,为列强欺辱中华民族而愤怒,投身革命行列……”

“毛主席您记性真好!”江青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有一次会前我问您问题,您问我是哪里人,我还以为您早忘掉了呢!”

“存在决定意识在理论上是这样的……”毛泽东认真地告诉青年人道理在哪里,而毫无思想准备地隐约发现,对面的半隐在霞光里的江青秀眼流盼……毛泽东要工作了,卫士进来报告,提醒客人亦提醒主人。这时,送走依依不舍的客人,毛泽东也觉得心中少了点什么似的!

只要有机会,江青总会借故到毛泽东的窑洞请教问题。不久,卫士发现该自己做的工作被江青代做了,譬如为毛泽东缝补衣服、整理书籍、擦桌子。当卫士提醒“江青同志,这是我的工作”时,江青全然不似以前那样作为访客的谦恭,而是落落大方地道:“都是为了革命工作,一样的嘛!”卫士还要较真儿,毛泽东含笑对卫士道:“她既然做了,你就图个清闲么。”

由康生出具证明材料来证明江青政治上的清白、可靠,是有权威性的。1938年11月,江青终于如愿以偿入主毛泽东的窑洞。尽管江青希望有个排场的婚礼仪式,但是毛泽东一句话就挡了回去:“我从来讨厌浮华虚荣!”没有婚礼,没有仪式,只是请了几个中央领导人吃一餐比平常多几个菜的家常饭,另添一些瓜子、糖果和几杯薄酒,就把新夫人迎进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