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吴积冲遗书首度披露:兄妹三人为国捐躯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20期

吴积冲的遗书

吴积冲是浙江省平湖县人,出生于1912年3月16日,在东三省无线电专业学校毕业。当时学无线电的技术人员很缺,吴积冲毕业后加入了中国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合股创办的欧亚航空公司。

“虽然薪水很高,但是父亲干得并不开心。”吴积冲的女儿吴守琳听母亲回忆:德国人很傲慢,瞧不起中国技术人员。父亲面对德国人时,不卑不亢,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补技术,暗暗下决心要超过他们。“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吴守琳说,这是她听母亲回忆父亲在民航工作时,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1933年,吴积冲辞掉民航高薪工作前往交通部上海国际电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同年11月,吴积冲加入航空委员会通讯科,任航委会第二陆空通信台领班、空军第八大队第十四队通信员、空军轰炸总队第一科教官、教育组主任教官、无线电航行训练班学科教官、第八大队通信长、第三路司令部第一科科员等职,并升至“同一等机械佐二级”。

武汉保卫战期间,中国空军发动了一次史称“纸片轰炸”的对日远征,投下百万份传单后胜利返航。这是反法西斯战争中一次意义特殊的“战略轰炸”,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袭击。每架轰炸机上有正副驾驶、领航和通信员4人。吴积冲是长机通信员,同时负责投放“宣传弹”。吴积冲知道这次任务多半有去无回,所以写下从军以来唯一的遗书。

知道自己的工作危险,吴积冲从来不在家人面前谈工作,包括执行远征日本的任务。吴德机说,父亲这次远征极可能殉国,所以才预留了遗书。据他的母亲讲,父亲在执行完这次任务后很久,才亲手将遗书交给她。

遗书中有卫国无惧生死的担当,也有对妻儿的不舍。他对妻子说:“您也许要怪我太鲁莽,我对我自己的死———必将临到我头上的死,已找到安慰。我既因此而得到安慰,我希望您也因此而减少些苦痛,请您不要过度地悲哀!”

此后,只要父亲执行任务,母亲就彻夜难眠。曾经有一个夜晚,吴守琳夜半醒来,看见母亲还坐在灯下为父亲担忧。

“父亲和母亲的感情很深。”吴守琳回忆,父母1933年4月结婚,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仅9年,但是因为母亲对父亲的深爱,在吴积冲飞行失事遇难后,她并没有像一些军官遗孀一样,将孩子交给政府办的遗孤院,自己再嫁,而是艰难地带着三个儿女生活。吴守琳说,在母亲眼里,父亲对她爱护有加。有一年外祖母来探望母亲,回老家时吴积冲亲自将岳母护送回去。后来外祖父去世,父亲首先得知噩耗,担心母亲身体不好没有立刻告知,偷偷托人送了200块大洋给岳母。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吴守琳姐弟说:“父亲在我们心中不仅仅是个英雄,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慈父。”

1942年3月10日,吴积冲在四川涪陵执行公务失事殉职,年仅30岁。这次任务,他没有给家人留下遗书。

那年,妻子张洁筠23岁,女儿4岁,儿子7个月大。

遗书差点留在台湾

吴德机“很小就知道有这封遗书”,不过直到几年前整理母亲遗物时才第一次看到。他回忆,父亲平安归来很久后,把这份遗书交给了母亲。后来母亲多次说:“你父亲这个人,别人遇到危险往后躲,他总是冲到最前。当年徐焕升(长机正驾驶)提出要你爸爸飞日本,他立刻就答应了。”

吴德机说,首次读父亲遗书时,“热血沸腾,真正理解‘国破家何在’的道理,更为父亲身上中国人的血性自豪。”作为长子,吴德机对父亲的选择不意外,他多次听母亲提到:当年父亲毅然从军,就是为了抵抗日寇。

吴守琳回忆,父亲殉职后,母亲常说,在民航时父亲的工作相对安全,薪水优厚,一家人衣食无忧;从军后,父亲薪水微薄,随时面临战火,非常危险。但是他开心了许多。

吴守琳说,当年父亲从汉口王家墩起飞执行轰炸日本任务时,他们一家都住在汉口,但具体住地已完全没印象了,而且父亲本人留给她的印象其实也已经遥远而模糊。但是她从母亲的回忆中,从父亲的遗书里,完全能够理解父亲面对九死一生远征日本的任务时,在遗书中提起“值得死”的理由。那是烽火连天中,一个普通中国人情愿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之情,是一个正义中国军人情愿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天生使命。

“这封遗书差点留在台湾。”在回忆保存遗书的经过时,吴守琳讲述了他们一家深埋心底的一段往事。

父亲去世后,母亲被国民党政府安排在空军做图书管理员。他们和爷爷奶奶、三姨一家生活在一起。1948年底,国民党陆续从南京撤离到台湾。作为烈士遗属,母子四人也被安排赴台。据吴守琳回忆,到了台湾后,母亲张洁筠还是被安排做图书管理员,但是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让母亲感到很大压力。

不久后,母亲通过电报通知爷爷,让他发一个假电报到台湾,声称奶奶病危,要求母亲赶回大陆探望。母亲拿着这份假电报,请假获批。

1949年5月15日,在吴积冲的五妹苏瑛的陪伴下,张洁筠带着3个孩子,从台湾新竹机场乘空军便机飞到上海。10天后,上海解放。

兄妹三人为国捐躯

“吴家不仅仅只有吴积冲一个人为抗战牺牲。他的大哥和四妹也在抗战中为国捐躯。”

据了解,吴积冲兄弟姊妹共8人。大哥吴志恒曾任新四军军部电台总队副总队长,后在皖南事变中失踪。

四妹吴清化(原名吴庆华)1935年秋考入金陵大学,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奔走于上海、南京,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八路军女战士,后来壮烈牺牲。

吴积冲的五妹苏瑛(原名吴庆康)曾经向儿子赵波多次回忆,当时年少的自己经常为大哥、二哥和四姐参加进步学生聚会放哨。深受哥哥姐姐的影响,后来她也走上革命道路。

这是个普通中国家庭,家中众兄弟姐妹都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

1950年,吴积冲的父亲吴鼎铭从吴清化丈夫高芸生处得知,女儿早在7年前已经为国捐躯。老人含泪写下长诗《哀庆华》,悼念抗日中牺牲的儿女们。

“祸水沸东瀛,英雄应运生,愧吾老不死,儿女尽牺牲。大儿吴志恒,抗战十年寂无闻,次儿吴积冲,殉职空军一梦空……儿都死难我破家,更及一女吴庆华……据说远在七年前,日寇扫荡太岳边,女子被围沁源日,慷慨抵御躯捐焉……”

吴清化:身中17刀壮烈牺牲

“七七事变”后,吴清化到延安参加革命。不久被派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临汾学兵队受训。结业后被分配在晋西北战地动员总会兴县宣传部工作。当时,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戴眼镜、剪短发、爱笑有干劲的革命女青年叫吴清化。正是在兴县工作期间,吴清化认识了当时在太岳区一专署任职的高芸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湖北省委委员、黄石市首任市委书记、武汉钢铁公司副总经理,1956年调任北京钢铁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两年后,吴清化调太岳地区工作,曾任太岳职工学校校长。据赵波介绍,吴清化在与父亲吴鼎铭的通信中,告诉了自己与高芸生结婚的消息。后来吴清化突然与家人断了书信往来。

1943年10月7日,在山西省沁源县定湖村,为了给躲避鬼子扫荡的乡亲们争取更多时间,吴清化将敌人引到河滩,身中17刀牺牲。《沁源县妇女运动史资料选》中有一篇《恢恢男儿志杲杲太岳魂———吴清化传略》详细记录了吴清化壮烈牺牲的过程: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清化一咬牙,从腰间拔出手枪朝鬼子打了两枪。一边朝村东河滩猛跑,一边高喊:‘乡亲们快跑,快跑!’鬼子听见枪响,又看见一个八路军往村外冲,‘哇啦哇啦’吼叫着,立即追过来。……清化的眼镜跑丢了,……一子弹打完了,三十多个鬼子像饿狼扑食似的把她包围到村外,寒光闪闪的刺刀一阵乱捅,殷红的鲜血冒了很高。定湖村的八十多个父老兄弟都安全逃出虎口,而清化身受十七处重伤,壮烈牺牲在定湖河滩。合工队员郝寿卿、李岩两位同志同时殉难。”

直到1949年底,吴鼎铭在报纸上看到高芸生的名字,于是要大女儿吴君辉在这张报纸上刊登寻找吴清化的启事。高芸生看到报纸,找到吴清化家人。忽闻四女儿的死讯,吴鼎铭写下了《哀庆华》的长诗,交给女婿。

1942年7月25日,吴清化在日记中写道:“生命好似红烈的生动的火花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