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惠民:结束上山下乡运动第一人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20期

知青问题疲态尽显

1968年,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1971年,丁惠民和所有知青一样,是带着“建设边疆”的决心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他们走进莽莽大山,住在草棚里,半夜里蛇会从房梁上“嘭”的一声掉下来。头几年,是拼了命地干。砍掉原始森林,种上橡胶树。但几年努力,仍改变不了农场的样子。吊打、侮辱、强奸知青的事情时有发生。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政治风向标开始转向。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已疲态尽显。

1978年3月,重新工作不久的邓小平与胡乔木谈话时指出:“现在搞的上山下乡,不是个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嘛!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的局面。我们第一步应该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其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知青问题到了该解决的时候。

远在上海的一些高干家庭率先体察到了政策的转向,开始以各种理由准备调动回城。“今冬明春好回家”的说法始在云南知青中悄然流传,但隐约的希望,毫不真切。

知青运动就此终结

景洪农场的丁惠民趁着给学校拉运物资、进出农场的机会,在其他农场做了情况调查,意识到知青的问题已是一堆干柴,只要一颗火星就能点燃。他贴出了公开信,陈述知青现状,提出回家的愿望,在农场引起轩然大波。在礼堂大会上,有人说:“什么也不要怕,学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回家乡去!”丁惠民被推为总指挥。1978年9月,丁惠民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写了一封公开信,联名信的签名超过万人,明确表达了回家的要求。时任农垦总局局长赵凡受命赴云南调查,西双版纳勐定农场知青以绝食明志,长跪不起。

恰恰此时,上海女知青瞿玲仙之死,引发轩然大波。瞿玲仙是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七分场知青,因怀孕难产,在农场卫生所大出血身亡。这一非正常死亡事件,在农场并非最严重的,却因在非常时期,引发数千人抬尸游行,激起知青情绪。“云南各农场知青联席会议”要求立即组成请愿团北上。发着高烧的丁惠民被知青们强行抬过了澜沧江。

留在西双版纳的知青们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抗争,一位知青竟割开自己的手腕,喷溅的鲜血震惊了所有人。1979年1月15日,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安平生发表《15条讲话》表示“知青不愿留下的,都可以回去”。几个月内,上千万知青返回城市,历时10年的知青运动就此终结。

1979年年底,丁惠民的母亲提前退休,丁惠民顶替至湖北崇阳县仪表厂当油漆工,并与回渝的版纳女知青结婚。1985年,丁惠民调重庆工业搪瓷厂当烧瓷工。1994年厂子倒闭,丁妻代缴社保15年,2009年,丁惠民退休。

依然活在知青时代

2008年冬,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往事》栏目,将丁惠民请进演播室,以三集的篇幅,再现了当年北上请愿的历史。镜头前,丁惠民特意穿了一件黄色的T恤衫,胸前印着“知青”两个大字。

对于过去,知青们的观点基本上可以分为几派,有悔派、无悔派、反思派。丁惠民无异还停留在那个年代。他频频来到上海,出面帮知青解决工龄问题、社保问题、户口问题,等等。他回到云南,在那里立起一块大牌子:“知青有事,请找丁惠民。”下面留着手机号。他第二次写了公开信,要求政府重视知青的晚景和待遇问题。

丁惠民办了版纳知青网,联系出版画册和书籍,知青有户口一类的问题,他希望登记填表、集中于他处,再通过他去上访、谋求解决。他积极筹划中国知青旅游文化节,希望借此机会重聚知青,扩大影响。他抵押了房子,换来的钱几乎尽数投入于此。甚至妻子做家政的工钱,他也随手接济知青。朋友劝他“衣食住行要自己搞好”,他却说,“只有实践能检验真理”,他还说:“我丁惠民早就不属于我自己,或者属于我这个家庭,我永远属于知青。”

丁惠民说:他要为知青争取权益,哪怕是一点点经济补偿、一点点政治待遇。他想呼吁国家层面对知青问题的重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