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中参加高考
张铁生本姓刘,出生在辽宁锦州市兴城县。1966年,“文革”爆发,高考制度被废除,1966至1968年的三届初、高中学生升学路被阻断。1968年10月,初中毕业前夕,张铁生把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干革命的大字报贴到学校礼堂,不久,他被分配到兴城县望海公社厂子沟大队插队落户。1969年秋,张铁生跟随母亲到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继续插队。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用“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
1971年,张铁生因为工作勤奋,获当地农民认可,被推选为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并加入共青团。同时,他也收获了与同村姑娘小侯的爱情。
1973年3月10日,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国务院批准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对两年前开始实行的采取推荐和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文化考试”的内容,试图恢复用知识选拔人才的制度。
江青等人对《意见》有很大意见,毛远新从辽宁赴京,与江青等人进行密谋。他们称文化考查是大学招生的弊病,是“智育第一”、“文化至上”。
1973年6月,枣山大队推荐张铁生参加高考,他在公社招生组“考生登记表”的“本人志愿”一栏里填写了兽医和农田水利两个专业。他没有时间复习功课,作为生产队长,他要带领社员锄草抗旱。本来县里通知说,考试前会组织考生统一复习3周,张铁生读中学时是个好学生,他认为有这3周时间足够了。不料,县里取消了复习计划,而张铁生并不知道。
6月27日,接到通知的张铁生赶到了县城,他是最后一个到达的考生。带队的人焦急地对他说,快回家取书,明天开卷考语文,后天考数理化,大后天就回家听信。张铁生一下子慌了,赶忙跑到商店买了一支小钢笔,同学们给他送去了一大堆初中教科书。张铁生抓紧时间翻了翻数学教材。
第二天,张铁生匆忙上阵考试。第一科考语文,作文题目是《谈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的体会》,他写得非常流畅,可惜没来得及把作文抄写到考卷上,这让他很懊恼。
第三天上午考数学,试题大部分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常识问题,考生可以翻书,监考教师对考生会作适当的启发。中午,张铁生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他越想越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与大学擦肩而过,便掏出纸笔,起草了一封给领导的信,解释自己没有能好好复习功课的原因,希望领导酌情考虑。考理化考卷时,张铁生只会做前面几道小题,便把中午起草的信抄写到理化考卷的背面。第四天,张铁生得知了考试结果: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
“白卷英雄”的诞生
时任沈阳军区政委、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毛远新(分管文教和宣传)听说一个生产队长答不出卷子给领导写信一事时,如获至宝,当晚命人打电话把考卷和信火速送来,并立即组建联合调查组,到兴城调查。
7月15日,县招生办公室通知张铁生补考,他除回答了一般问题外,还针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写了一篇批判文章《大学门,向谁开》。7月16日,调查组回到沈阳。毛远新了解情况后,亲手删去了张铁生信中要求上大学的字眼,加了编者按,指示《辽宁日报》发表。7月19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写在试卷背后的信。
编者按中写道:“张铁生同志是1968年的下乡知识青年,共青团员,现任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他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8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红旗》杂志转载时发表评论,说搞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
1973年的“高考”,是“文革”十年动乱中唯一的一次。“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影响了当年大学招生的路线,导致学生考分越高越是没有学校敢要,被录取者多是成绩平平甚或中下者。大批优秀的青年人命运由此被改变,而张铁生的“幸运”,日后也被证明是一段悲剧。
政治暗流涌动
1973年9月,根据张铁生想学兽医或水利的志愿,有关部门分配他去沈阳农学院牧医系学习,后来沈阳农学院搬迁到辽宁铁岭市农村。提前报到的同学听说和张铁生一个班,异常高兴,都希望能在车站接到他。真正接到他的是女同学董礼平。
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后,张铁生成为校园内的风云人物。1974年3月,张铁生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奔赴农村,帮助农村进行“阶级斗争”。在4个月内,张铁生和同学们为生产队治疗牲畜疾病,并为农村培训了一批赤脚兽医。
1975年1月,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并受到江青接见。
当年4月,邓小平找教育部长周荣鑫谈话,支持周荣鑫着手整顿教育,许多高校出现了老师纷纷开课、学生认真读书的新景象。8月,上级党委决定调整沈阳农学院的领导,成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新班子,张铁生被选拔为这个新领导班子的副组长、党委书记。
11月29日,张铁生在《辽宁青年》发表《对教育界某刊物上奇谈怪论的批判》,主要是批判《教育革命通讯》第10期上刊登的《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正确道路》一文。这篇文章被“四人帮”称为张铁生的“新答卷”,后来又被刊登在1976年1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
1976年1月,铁岭农学院组织40多名申请当农民的应届毕业生去大寨参观。从沈阳到大寨路过北京,大家很想到清华大学去看一看。清华大学听说是张铁生带队,马上表示欢迎。他们在清华大学受到热情接待,还参观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离京前,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迟群和谢静宜接见了张铁生,迟群主要讲了批邓的事。
张铁生等人离开北京到大寨参观时,接到山西省委电话,请他去太原做报告。2月10日,张铁生在太原市湖滨会堂做报告,主题是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江青得到消息后,马上打电话找毛远新,毛远新立即派秘书找张铁生,让他不要再讲话,尽快回辽宁。
6月12日,新华社发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吴献忠、张铁生、柴春泽、王冬梅、刘继业等知青写的《辽宁省吴献忠等十九名下乡知识青年给全省人民的信》。这些辽宁知青典型在信中称,某高层领导就是“拔根”复辟的总代表,是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罪魁祸首。后来这封信成为吴献忠、张铁生等人被批判的证据之一。
1976年9月9日下午4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宣读中共中央的讣告: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毛泽东逝世让张铁生对中国命运充满了担心,他拉上刘继业坐车去沈阳,向省知青办打听情况。他们见到一位副主任,没打听到什么内部情况。张铁生说了他的担心和想法,主要是担心毛主席去世后修正主义上台,对华国锋能否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有所怀疑。
离开省知青办后,他们又去了团省委。团省委有两个人值班,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记录速度特别快,所以,当张铁生把他的担心和盘托出时,这位工作人员做了详细记录。这份谈话记录不久就成了给张铁生和刘继业定罪的主要证据,后来出现在一份供批判用的材料上,名曰“张铁生、刘继业的反动言论”。
张铁生的政治热情过了头,在重大政治事件发生的当口,为自己惹祸上身,这与他性格有关,也与他政治上不成熟有关。
15年牢狱之灾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集团被粉碎,张铁生的政治靠山消失了。随后,张铁生被学院撤销党内外职务、开除学籍,还被逮捕羁押。10月21日,新华社正式对外公布:中国政府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1983年3月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法院最终判处他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刑期从1976年算起。
1984年元旦开始,张铁生由兽医改为医生。从卫生员到医生,从病房到门诊,自学苦修,终有所成。
张铁生入狱后,小侯家悔婚,小侯坚决不同意,甚至从家里搬了出来。可是,她不知道张铁生在哪儿,赤脚医生也不让她干了,走到哪里背后都有人指指点点。张铁生给她写了最后一封信,告诉她:不要等了,我是没有指望的人。小侯26岁时嫁给了县城里的一位工人。
1989年,张铁生被转到辽宁凌源监狱。在监狱卫生所,他担任过医生兼护士,负责全监狱犯人的医护工作,从未出过差错。
1990年春,张铁生通过省级乡村医师考试。当年2月,有关部门允许张铁生家人探监,在经历了近十年牢狱生活后,他终于与家人第一次狱中见面。兄弟姐妹的到来温暖了张铁生的心,晚辈们邮寄给他的书信、照片和录音,让他享受到人伦之福。但张铁生此时也得知,亲生父亲怀着对他的思念和遗憾去世了,而养父脑溢血瘫痪也一年多了。亲人们在张铁生遭难的时候并未抛弃他,给予他所有可能的关爱。
来之不易的姻缘
1991年10月6日,张铁生刑满获释,接他出狱的是他在铁岭农学院的老同学董礼平,此时她已是沈阳农业大学的一名讲师。
董礼平和张铁生同岁。当年,他们同窗学习了3年,是很要好的朋友。毕业时全班只有董礼平一人留校工作。所以,1976年12月,张铁生被押送回母校批斗后带走时,也只有董礼平一人默默相送。
张铁生出狱后,董礼平对他精心照顾,他很快就觉得离不开她了。不久,张铁生迎来了他41岁生日。董礼平张罗着为张铁生举办了一个小型生日晚会,与张铁生要好的几个同学也都来参加了。12月22日,张铁生亲弟弟刘铁山张罗着,为张铁生、董礼平在兴城县天鹅饭店举行了婚礼。
董礼平在2003年接受《华商晨报》采访时表示,“铁生未娶,而我未嫁,当然最重要的是,同学这么多年,真是挺了解的。那时,铁生也很让人同情的,没有母亲,后来也没有了父亲。”结婚之后,张铁生还没有从牢狱里的生活习惯转变过来,他整天窝在家里,不愿意出去见人。很多人听说张铁生出来了,都大老远来看望他,特别是当年插队的枣山大队的乡亲们。人们的热情暖化了张铁生心里对社会的戒备感,他开始带着董礼平回到枣山大队探望乡亲们。
生活逐渐回复正常,他开始想工作的事。1992年,张铁生和董礼平的女儿出世了,女儿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生机。张铁生私下与董礼平合计:现在咱们得多挣点钱,为孩子,也为自己。张铁生想凭借自己在监狱里帮人看病的经验,在兴城县办一个私人诊所,但因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办不了工商营业执照,只能作罢。
玩命工作身价2亿
后来,张铁生在妻子和朋友的鼓励下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涯。他先在一家饲料公司当一名小职员,干一些杂活儿。1995年,张铁生和另外三人在沈阳成立了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禾丰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净资产过亿元、拥有17家子公司的大集团。
1998年,张铁生进入禾丰公司的高层管理层。几年后,张铁生担任监事长兼商政总监。张铁生所担任的监事长职务并不是虚职,他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2001年12月8日,周六,休息日。张铁生带着技术部经理和农大禾丰总经理,一行3人到凌源的禾丰公司检查。500公里风雪路,张铁生赶到的时候已经下午5点了。他愣是没吃一粒米、没喝一口水,直接听取汇报,然后到车间、库房等生产基地一一考察核实。当晚8点才吃过晚饭的张铁生又忙着组织大家就近在招待所开起了总结、交流会议。在这次小型的交流会议上,张铁生详细分析了鱼粉等原料的采购、质量、价格、产地,并且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谈判技巧、经验方法都做了介绍。3个小时后,张铁生又带队连夜赶往兴城的禾丰公司。
张铁生在公司办公时,基本都是乘班车上下班,在公司食堂吃饭。在公司董事会上,张铁生一般话比较少,不苟言笑。私底下,他是一个很和善的人。禾丰内部员工对张铁生的过去少有非议。他们很敬重张铁生,张铁生也很有威望。
2008年,张铁生卸任禾丰牧业监事会主席一职。在禾丰牧业官方网站上,张铁生的职务是名誉副总裁,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职位,他已退出禾丰牧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变成一个纯粹的股东。
2010年,在禾丰牧业15周年庆时,禾丰牧业创始人员以及管理层在《中国畜牧业》杂志上发表各自感言。张铁生写道:“退休后,海外赋闲3年。对西方主流社会的文明程度,我甚是欣赏。”
他的一生充满时代悲剧色彩,或许唯有商业上的成功,能给他带来一丝慰藉。2012年,张铁生持有3200多万股的禾丰牧业发布招股说明书。2014年7月30日,张铁生的上市梦实现,身价直奔2亿。
张铁生拥有新西兰永久居住权。他感慨:“我已花甲之年,总有不久人世的苍凉和紧迫感。好在大家还年轻,有时间点评闯王李自成,有理由笑谈八旗败家子儿。”
作为知青典型,张铁生和他的朋友们是如何看待过去的呢?在得闲时,张铁生会和朋友们偶尔相聚小酌,他们更多谈到的是创业、养家、子女教育等话题。在张铁生朋友的记忆中,张铁生从未怨天尤人,更是几乎不谈过去的那些岁月。对这些花甲老人来说,他们只是想安安分分地过完下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