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送25岁儿子“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24期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这段文字摘自一面“死字旗”,它是78年前,抗日战争中,四川安县一位父亲为鼓励儿子慷慨赴死,上阵杀敌所制,如今这面旗帜珍藏在成都建川博物馆。

6条中国军人的命换1个日本军人那也要上战场杀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在对日战场上节节败退,使得南京国民政府被迫退守重庆,另一方面此时孤立无援的中国,物资供应只够维持不到三个月,抗日战争已经到了最艰难的阶段。由于武器装备落后,以当时的敌我力量对比,基本上是6个中国军人,换一个日本军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战场更像是绞肉机,上战场就意味着死亡。

但半壁江山的沦陷燃烧着每一位国人的心。四川安县曲山镇的一位小学教员王建堂,按捺不住心中悲愤,主动请缨,杀敌报国。很多志同道合的青年纷纷响应,很快王建堂就组织了一支176人的队伍,给县长写了血书,并取名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

时任安县县长的成云章,很快批准了王建堂他们的恳请,将他们统一编入了当时的安县义勇补充队,并以县政府的名义,在县城公园门口,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当时是1937年的深秋,下着冷雨,送行的坝子上却站了大约3000人。

“不愿你尽孝,只愿你尽忠”父亲制死字旗让儿慷慨赴死

欢送会的前几天,即将离家的王建堂跟父亲辞行。此时,年近六旬的父亲王者成才得知儿子要为国尽忠的决心。他知道儿子去参军是九死一生,几晚上没睡着觉,他有泪只能往心里面流。

几天后,王者成老人从镇上扯了5尺白布,挥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死字。儿子出征在即,年迈的父亲无法前往几十里外的县城送行,便托人将这面死字旗送至县政府,转交儿子,以壮行色,让他慷慨赴死,去为国家,为民族洒尽最后一滴血。

当这面死字旗展开时,在场之人无不为这旗帜上的文字震慑鼓舞:“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大义上尽忠。”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在1985年的安县县志上,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尽地说明———民国26年(1937年)12月,安县爱国青年响应抗日号召,组成百人抗日壮丁队,公举王建堂为队长,其父从外地邮寄一面旗帜给儿子,勉励其英勇杀敌。

传奇经历:九死一生死字旗拭血伤口

欢送会后,王建堂带着队伍经成都至重庆,被编入二十九集团军野战补充二团,经数月整训后,奉命调往湖北参战。从军后的王建堂,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鄂西会战、大洪山保卫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小战役数十次。虽屡立战功,但战场的残酷,令他毕生难忘。通常他和战友一同出发,往往能回来的只有几人……

当年和王建堂一起请缨抗日的同乡,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自己也先后四次负伤,每次都是用死字旗包裹伤口。他会把沾满鲜血的旗子收藏好,说这是活着回去对老父亲最好的交代。

死字旗原件已遗失精神永流传

抗战胜利后,王建堂活着回到了家乡和父亲团聚,但那面沾满鲜血的死字旗却在战场上丢失了。

王建堂从不在外面摆谈战场上的事,偶尔在家人面前提到,也只是很平淡地说说。他说他一生有五件值得炫耀的事:第一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父亲王者成向他授“死字旗”;第二是抗战期间,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给他授过两次立功勋章;第三是在他当排长时,因团长指挥失误,他打了团长一耳光,团长当时要枪毙他,后来师长、军长亲自出马说清,说他杀敌英勇,不能杀,他才死里逃生;第四是他在疗伤期间,到中国文学院学习时,和著名作家张恨水同住一床,在文学上受益匪浅;第五是他到天津参加接受日本人投降。

1992年,王建堂在北川病逝,终年80岁。如今,这面珍藏在建川博物馆的死字旗,是王建堂在上世纪80年代凭着记忆复制的,虽然只是一件复制品,但它依然在向人们讲述着,中华民族所经历的那段苦难与悲壮的岁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日本军国主义野蛮入侵,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国民族危急!”每个中国人都要面对“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独立还是亡国”的严峻问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面旗子,是四川人的缩影,是中国人、中国男人和中华民族的缩影。

(摘自《央视新闻》刘超、方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