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武穆38岁壮烈殉国,我已过了38岁,为抗日死而无怨。
———傅作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吞我东北三省,傅作义基于爱国主义思想,在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影响下,积极主张抗日。9月22日起,傅作义先后以各种形式,表示坚决抗日。在绥远向所属部队全体官兵进行了抗日动员,响亮提出“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口号,并规定早、晚点名后齐声高呼:“誓保国土,以尽责任,不惜牺牲,以雪耻辱。”
从1935年开始,日军唆使满蒙伪军进犯绥远。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下,在全国人民要求抵抗侵略的鼓舞下,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和“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主张,于1936年毅然进行了“绥远抗战”。
1938年冬,蒋介石任命傅作义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在绥西设立副司令长官部,从此傅作义脱离了阎锡山的晋军体系,在绥西五原组建了第八战区副长官部,直接受国民党政府领导。
1939年4月,傅作义仿照中共在山西省的“战地动员委员会”,在绥远也设立了“运动委员会”。这是一个适应抗日需要、带有绥远省地方战时行政性质的机构,省、县、区、乡四级都有。其主要任务是动员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战。后来职能逐渐扩大,清查户口,组织通信网,建立盘查哨、配合军事行动,组织担架队、设立救护站、发放救济款、征集义务兵等工作,权力很大。傅任主任委员,他强调组训民众是动委会的中心工作,经常对群众进行慰问、救济,并帮助群众进行生产,从而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群众自动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当地群众在动委会的组织下,积极实行“空室清野”、军民配合抗敌,使日军侵犯黄河后套时,受到多方面的抵制和打击。农民王大老虎兄弟二人,用铁锹砍死日军7人,许多小脚妇女主动组成担架队,救护伤病员。
1941年秋,傅作义部就地补充兵员,原定3个月补充3500名新兵,结果在动委会的组织发动下,10多天就完成了任务。
由于1939年2月,傅作义率部首先袭击了日军占领的包头,重创日伪军。日军遭此打击,恼羞成怒,于1940年初,纠集了平绥、同蒲沿线的小岛骑兵集团军、黑田重德师团、独立步兵第三大队、小林角太郎独立第四守备联队等日伪军数万人,汽车1200多辆,坦克40辆,各种野炮百余门,进犯河套地区,进行疯狂报复。
傅作义面对强敌,采取避其锋芒,打其侧翼、分块围歼的战术,同敌人周旋,打得敌人防不胜防,只好龟缩在五原城内。待到春季,绥西一带,河水解冻,道路翻浆,很不利于重武器和机械化部队行动。傅作义便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击毙了日军水川中将,大桥大佐,桑原特务机关长,歼敌3400余人,俘敌300余人,缴获大炮16门,汽车50多辆的辉煌战果,取得了五原战役的彻底胜利。经此一役,日军一直未敢再犯绥西。
五原战役的胜利,是全国抗战以来,在国民党军队中第一个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极大。蒋介石授傅作义“青天白日勋章”(被傅作义辞绝)。全国各党派团体纷纷发电祝贺,率代表团前来慰问。许多爱国华侨还组成慰问团,从香港专程来到八战区副长官部所在地绥西陕坝慰问。国内一些报纸称赞五原战役是“气吞河岳”、“历史上的空前伟绩”、“人类历史上光辉纪录”等等。
自1933年长城抗战起,傅作义满怀爱国主义激情,一直站在反侵略战争的最前线。13年中,他率领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转战18000余里,进行大小战役、战斗290多次,基本上保持了不败的纪录。
因此,可以说,傅作义是国民党中坚决抗日的名将,他为保卫中华民族、抵抗外族侵略,立下了不朽功勋。
(摘自《神州》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