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舍身取义铸军魂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24期

吾一日不死,必尽我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

———张自忠

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引发了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这一年的冬天,张自忠考入了北方著名的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

1911年底,张自忠秘密加入同盟会,亲身投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当时,济南有一所“山东省法政专门学校”,校长丁惟汾是山东同盟会的负责人。1911年,他联合各界进步力量迫使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一时间,山东出现了和平革命的大好形势。张自忠听到这个消息,便由天津来到济南,转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投身于山东的革命浪潮之中。

然而,革命党人软弱无力和惨遭杀戮的命运使张自忠意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仅靠坐在学堂里埋头苦读或四处奔走呼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拥有强大的武力才有取胜的希望。

经过深思熟虑,张自忠毅然决定投笔从戎。1914年秋,张自忠先是到奉天(今沈阳)新民屯陆军第20师第39旅第87团车震部下当兵。后又经车震推荐,转投驻防廊坊的十六混成旅冯玉祥部。来到冯部后,张自忠被委为中尉差遣。不久,张自忠由见习官升任排长,所在连连长就是后来颇有名气的“倒戈将军”石友三。

1918年9月,冯玉祥在常德设立军官教导团,以炮兵团团长鹿钟麟任团长。学习期满结业,张自忠升任学兵队第二连连长。张自忠的带兵天赋很快显露出来。就任连长三个月后,他的第二连便在全旅军事考核中夺得第一,成为十六混成旅的“模范连”,成为冯玉祥治军的样板。

从这时起,张自忠注重军纪、治军严厉的风格已经凸现。因张自忠对于违反军纪的官兵常说一句口头禅:“看我扒不了你的皮!”于是,被官兵们冠以“张扒皮”的诨号,全军上下无人不晓。

“张扒皮”的浑号让人误以为此人是个粗暴蛮横的武夫,实则不然。张自忠爱兵如子,严中寓恩,以打军棍为例,张自忠并不是遇过即打,而是实行“八不打”,即:有病不打,盛气不打,盛暑不打,饭前不打,无恩不打,罚过不打,夯兵不打,不知不打。

自1916年张自忠加入第十六混成旅,至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失败,追随冯玉样14年。

1933年初,占领东三省后的日本军队继续向关内侵略,张自忠杀敌报国的愿望提前实现了。1月10日,第29军主力奉命由山西阳泉开赴通州、三河、蓟县、玉田待命。

这是张自忠有生以来第一次同日军交战。当时的29军武器装备极为低劣,全军只有野炮、山炮10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轻机枪每连只有两挺,步枪多为汉阳造和38式,还有一些老毛瑟枪和土造枪。根据西北军的传统,29军给每位士兵打一把大刀,并多制造一些手榴弹,以资弥补。部队出发之前,张自忠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作战前动员。他慷慨激昂地说:“日本人并没有三头六臂,只要我们全国军民齐心协力,与日寇拼命,就能将日寇打出中国去。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国捐躯,重如泰山!”

3月7日,张自忠与冯治安抵达遵化三屯营。在与冯治安、赵登禹商讨作战计划时,他鼓励他们说:“人生在世总是要死的,打日寇为国牺牲是最光荣的。只要有一兵一卒,我们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29军在喜峰口一带固若金汤的防御,使日军无机可乘,他们见雷池不可逾越,遂将主攻方向转到罗文峪方面。

鉴于罗文峪守军暂编第二师只辖3个团,兵力薄弱,张自忠、冯治安决定将37师刘景山219团和38师祁光远228团调往罗文峪方面,归刘汝明师长指挥。战斗结果,日军再遭败绩,狼狈撤退。

在保定的蒋介石得到29军捷报,喜不自胜,特电宋哲元、张自忠赴保一晤。19日,宋、张、冯三人赴保谒蒋,受到盛情款待。29军用低劣的装备打退日军几十次猛攻,并歼灭日军5000多人,但29军的出色表现并不足以挽救长城抗战全盘失败的结局。国民政府加紧向日军谋求停战,最终被迫同日方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

1938年3月,日军投入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东北的台儿庄进发。至临沂、滕县时,同中国军队发生激烈的战斗。时守卫临沂的是庞炳勋的第三集团军。由于实力过于悬殊,伤亡惨重,庞部急待援军。已任第59军军长的张自忠,奉命率军以一昼夜180里的速度及时赶来增援。

张自忠与庞炳勋原是宿仇,但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摈弃个人恩怨,率部与庞部协力作战。敌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配合坦克、装甲车向茶叶山阵地发起进攻。张自忠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茶叶山下崖头,刘家湖阵地失而复得达三四次,战况极其惨烈。

经过数天鏖战,敌军受到重创,节节败退。中国军队相继收复蒙阴、莒县,共歼敌4000余人。不久,日军再派坂本旅团向临沂、三官庙发起攻势。张自忠和庞炳勋部两军奋力拼杀,经彻夜激战,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其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被完全粉碎,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不久,张自忠再率59军在萧县南部地区顽强阻敌。完成任务后,到河南信阳稍事整补之后,又投入武汉会战,在潢川、大别山一带阻击敌人,重创日寇于河南潢川。10月率部安全撤回鄂西,随即张自忠被晋升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进驻鄂西荆门县一带,在汉水两岸与日寇展开了周旋。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即汉江)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他自己亲自率领2000多人渡河作战。

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

致战友: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小兄张自忠手启

张自忠率2000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10多次,致使日军伤亡惨重。

5月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在日军集结重兵南下时,我方主力本应暂时规避,寻机集中力量分别围歼来犯之敌。但是,蒋介石被日方的假情报迷惑,错误判断形势,下令第五战区部队同时围歼南北两路日军。虽然张自忠在河东的部队只有5个师、二万余人,兵力仅及对方一半,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立即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部署。然而不幸的是,张自忠的电报密码被日军截获破译,日军当即调集两个师团另加4个大队奔袭而来。

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

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战斗异常惨烈。至下午3时,张自忠身边士兵已大部分阵亡,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右腿。

激战到16日拂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战况空前激烈。

5月16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

不久,大群日兵已冲到面前。

根据日方资料:

日军第四队一等兵藤冈第一个冲到近前,突然,从血泊中站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他那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立即止步,冲在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打中了那军官的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拼尽全身力气猛然刺去,那军官的高大身躯终于轰然倒地。这时是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

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他的遗体,一起膜拜,全军向他行礼,由军医用酒精仔细清洗遗体,并包扎好伤口,郑重装殓。

抗日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哀痛。重庆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齐集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分别题写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等挽词。

(摘自《中华儿女》2013年第4期,刘之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