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一寸疆土一滴血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24期

1939年11月22日,杨靖宇率司令部直属部队、警卫旅1团、3团400余人,集结于濛江境内(面对的是日伪军警2.5万人),穿无棉、食无粮、住无处,且天气寒冷。在这极端艰难的处境中,杨靖宇率领将士们仍在苦苦地支撑着、坚持着。

为免遭敌人聚歼,杨靖宇分兵一部移师北上,另一部200多人继续留在西岗地区牵制敌人。但由于叛徒告密受敌包围,杨靖宇率部奋勇还击,拼死突出重围。此战后,杨靖宇部仅剩30人。

为了战士们的安全,杨靖宇身边只留下聂东华、朱文范两名警卫员。当天下午,杨靖宇等3人来到大北山下,他让两名警卫员去搞吃的,并约定会合地点后向山上爬去,当爬到半山腰时山下传来喊声和枪声。他回头一看,原来是叛徒带领日军600余人沿地上的脚印尾追而来。

杨靖宇飞奔上山,选择有利地形隐蔽,同敌人展开枪战。打了一阵,敌人见只有一个人,便停止进攻,喊话劝杨靖宇投降。杨靖宇将计就计说:“让我投降可以,你们派一个人过来谈谈条件。”日军大队副伊藤立功心切,喊道:“你等着,我马上过去。”他刚站起身,杨靖宇一枪打中其胸部,伊藤倒地身亡。趁敌人混乱,杨靖宇钻进了林子里,也就在这时,一颗流弹打中他的左臂。

天已完全黑了下来,敌人用火柴微弱的亮光按雪地上的脚印和血迹跟踪追击。杨靖宇趁着黑夜牵着敌人在山林里转了一大圈后,又回到原地,乘敌人打转时,杨靖宇摆脱了敌人,去与两名警卫员会合。

此刻,警卫员聂东华、朱文范在濛江县城东遇到打柴人赵学安,两人求他给买些吃的,赵学安答应回村去买,让两人在此等候。不料,赵学安回村后,即向敌人报告。聂、朱两人英勇抵抗,不幸中弹牺牲。经叛徒辨认,知道两人是杨靖宇的贴身警卫,因此断定:杨靖宇就在这附近。同时下令:“进山打柴的农民不准携带午饭。”防止把食物送给杨靖宇,至此,杨靖宇陷入绝境。

杨靖宇孤身一人在雪深过膝的雪地里艰难跋涉。1940年2月22日晚,杨靖宇来到濛江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保安村三道崴子,在一个破地窑子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夜晚。23日上午10时,杨靖字隐隐听到说话声。杨靖宇喊住了他们,4人来到面前,被杨靖宇奄奄一息的神态、苍老憔悴的面容吓了一跳,杨靖宇说:“我已经几天没吃东西,饿得不行了,请你们帮忙给我买点吃的,再给我弄套衣服来。”

4个人答应后分头离去。其中一人回村遇到特务盘问,害怕杀头,把情况告诉了特务。

下午3时50分,敌人陆续到达三道崴子,分成两队在树丛中搜索包抄。只见树丛突然晃动,一个高大的身影跳起来,向前跑去。敌人边追边开枪,杨靖宇边退边还击,最后,他来到遍地乱石的河边,在一棵大树下隐蔽起来。敌人在逼近,100米,50米,20米,把杨靖宇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

一时间,所有的轻重武器一齐射向杨靖宇隐身处。杨靖宇两支手枪不停地射向敌群。20分钟后,杨靖宇左腕中弹,手枪掉在地上,他顽强地用右手继续向敌人还击。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他的胸部,他身子一晃,紧接着身上又中数弹,他那高大的身躯倒在冰冷的濛江大地上。当时的时间是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

敌人解剖了杨靖宇的胃,发现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而只有棉絮、树皮。凶残的敌人割下杨靖宇将军的头颅,悬挂示众。

杨靖宇牺牲后,抗联第一路军全体将士抱头恸哭。他们攥拳宣誓:头可断,血可流,坚决把抗日的大旗扛下去,扛到底,为杨司令复仇!仅1940年3月2日至6日,第一路军就对敌人发起3次拼死攻击,被敌人惊呼为“打疯了”的部队。第二路军、第三路军也在各自地区频繁出击,不断毁列车、断交通,阻击日军,使敌人屡遭重创。

1940年3月5日,杨靖宇将军遗体安葬于濛江。

(摘自《党史文汇》2015年第3期,毛峥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