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秋,日寇先从南线进攻我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冬季大“扫荡”。800多日军进犯四分区的陈庄被八路军120师和四分区歼灭。南线失败后,日军把攻击重点转移到北线,从张家口蔚县九宫口经麻天岭、上庄、中庄修筑公路与涞源的公路干线相衔接。
杨成武向聂荣臻汇报了敌情,并向他请战。
“部队情况怎样?”聂荣臻笑着问道。
“部队刚打了个大胜仗,伤亡很小,士气很高,正在银坊、司各庄一带休整,出击方便。银坊以东,直到黄土岭,地形仍然利于设伏,只要敌人敢于由银坊东进,我们还可以再给他一个伏击,一定能成功。”杨成武胸有成竹地回答。
“我看你们先以小部兵力在白石口一带迎击敌人,把他们引向银坊,让他们扑空。然后你们隐蔽起来,让敌人寻找你们决战。你们在银坊北面示以疑兵,诱敌东进,等他们进到黄土岭后,你们再利用有利地形,集中兵力歼灭它。”聂荣臻指示。
“考虑到你们兵力不足,贺龙师长决定让120师特务团从神南北上,天黑前赶到土岭地区,归你指挥。此外,我们让第20团、26团、34团钳制易县、满城、徐水等地的敌人。”聂荣臻把作战方案想得非常细致。
“首长们这么支持,这样我们参战部队就达到5个团,还有游击支队和分区直属炮兵部队,取胜就更有把握了。”杨成武很高兴。
在研究敌情时,聂荣臻分析:日军上次分兵三路吃了大亏,这次恐怕不会再分兵了,可能会集中力量成一路“进剿”,极力寻找我主力决战。可当时他们并不知道,率领这支敌军的指挥官,竟是赫赫有名的阿部规秀中将。阿部规秀,是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该旅团在日军中堪称精锐,而阿部规秀又是在日本军界享有盛誉的“名将之花”,是擅长运用所谓“新战术的俊才”和“山地战专家”。
11月5日,1500多日军从龙虎村向白石口前进。我军佯动部队第1团1营5、6连与第25团1部在白石口与日军接火,忽而坚决堵击,忽而大踏步后撒,像翻飞的鹞子那样紧紧缠住“猎物”不放,使日军既求战不能,又追赶不上,气得暴跳不止。
当晚,日军到达银坊镇,暴露出其野兽的狰狞面目,残忍地实施了“三光”,银坊一带村庄大火冲天,彻夜不熄,好在群众都已撤离,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11月6日,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的日军连着两次扑空后,有些急不可耐了,离开银坊镇,倾师东奔黄土岭。消息传来,我军伏击部队趁夜暗悄悄展开,第1团、第25团在寨坨、煤斗店集结,卡住了日军东进的道路;第3团从大安出动,占领了黄土岭及上庄子以南高地。三分区的第2团则绕至黄土岭西北尾随敌后前进。在日军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我军伏击部队已经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
11月7日中午12时,日军先头部队已接近黄土岭东面的寨坨村,大队还逶迤在上庄子一线。直到15时左右,全部人马才离开黄土岭,陆续进入狭谷中的小路。这时,我军伏击部队从西、南、北三面合击过来,把日军团团围住,各伏击部队的100多挺机枪从各处山头一齐向沟中东躲西藏的日军实施猛烈射击。
黄土岭东有个名叫教场的小村庄,那里是日军指挥部。此刻,一群穿黄呢大衣的军官,站在一座独立院落的平坝前,正用望远镜朝山头瞭望。这情景,恰好被1团长陈正湘用望远镜发现。他急忙把目标指示给配属1团的分区炮兵连连长,连长立即指挥迫击炮连来了一个急促射,数发炮弹正好打在日军指挥官的人群中,随着“轰、轰、轰”几声巨响,日军军官立刻倒下一片。后来得知:阿部规秀中将就在这群炮弹下毙命了。
到11月底,日军的“扫荡”部队损失渐大,疲惫不堪,又捕捉不到八路军的主力,不得不全线溃退。至此,八路军取得了冬季反“扫荡”的胜利。
(摘自《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郭胜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