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百团大战扬威名

2015-04-29 00:00:00
党史天地 2015年24期

1940年3月,八路军对来自抗日营垒“友军”的进攻,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胜利后,朱德、彭德怀经研究,于4月1日下令,要求各部于10日起,对敌各交通线发动一次总破袭。

然而命令发布的第二天,彭德怀收到毛泽东一封急电,毛泽东告诉彭德怀和晋西北的贺龙、关向应派主力对付国民党第90军,解除对延安的威胁。要彭德怀除派344旅外,再抽兵力南下华中,打通与陈毅所部的联系。电报还希望朱德早日动身前往洛阳与卫立煌谈判后回延安,参加中共准备召开的七大会议。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原定的交通总破袭计划只好暂时搁置,改为各部队分散出击,以迟滞和破坏敌人的筑路计划。但在彭德怀的脑子里,总破袭的构想始终没有消失。

4月末的一天,左权受彭德怀的委托,来到第129师师部。师部设在太行山深处黎城县谭村一家院落内。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吕正操、陈锡联、陈赓等人晚饭过后,正坐在充满春意的院子里,谈论形势。

陈赓首先指出:“正太铁路我们搞了它好多次了,这次集中力量先把它给搞掉,如何?”

聂荣臻接过话说:“要彻底打掉嘛,目前还不可能,打掉了它还会修起来的。不过,打断它一个时期也是有利的。”

听过大伙的议论后,左权笑着道:“彭老总要我来这里,正是为和大家商量这件事。他有个想法,由荣臻和伯承同志再次协力,从南北两面对正太路来个大破袭,打通晋察冀和太行区的联系。”左权的话,使大伙的谈论更加热烈起来。这样,从总部到刘、邓、聂等各兵团首长,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在了正太铁路上。

正太路,从河北正定到山西太原,全长240公里,横贯太行山脉,沟通河北和山西,连结平汉、同蒲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从全华北看,正太、同蒲、平汉、津浦、平绥、北宁、胶济7条铁路干线,则变成敌人对抗日根据地构筑交通网和装置“囚笼”的纵横支架,而正太路恰好处于中心位置。

在这条铁路线上,敌人构筑有据点50余个,以第四、第八、第九3个独立混成旅团守备。在铁路两侧20至30里左右,还构有一线外围据点。敌人以装甲车往来运行巡逻,自吹这是一条“钢铁封锁线”。

一个大破袭的战役方案,显现出清晰的轮廓。1940年7月22日清晨,从太行区的武乡县砖壁村发出了一束束无线电波,“把八路军总部一项极其重大、神秘的作战命令,传达到分处敌后的各师、军区领导人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同时上报中共中央军委。这便是有名的朱(德)、彭(德怀)、左(权)签署发布的破袭正太路战役预备命令”。命令指出: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影响全国抗战局势,“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袭正太路”。

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又向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下达战役行动命令。八路军总部的战役行动命令下达后,各根据地军民群情激奋,出击兵团进一步掀起练兵爆破热潮。所有准备工作都按总部要求迅速完成。

8月20日晚8时整,“各兵团按预定时间发起攻击。各路指战员如猛虎下山,迅速扑向敌人控制的据点、车站、桥梁、碉堡。枪炮声、爆炸声、喊杀声,震撼着正太路和同蒲路、平汉路等交通线的指定地段。彭德怀一夜没合眼,等待着前线的消息。

8月21日凌晨,首先收到刘伯承发来的捷报,接着传来聂荣臻的佳音和贺龙发来的战报。8月21日和22日连续两天,“正太、同蒲、白晋、平汉、平绥、津浦、北宁各铁路及公路干线上的捷报一份份发至总部”。

8月22日午饭后,彭德怀和左权在作战室听取战况汇报。当作战科科长王政柱汇报实际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时,左权高兴地跳起来说:“好!这是百团大战,作战科要仔细查对确数。”彭德怀接着说:“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就叫百团大战好了。”并当即和左权拟电发至各兵团,同时上报中央军委,将此次破袭战正式定名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破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胜利的捷报顿时成为国人欣闻的特大消息。9月20日,延安各界举行万人大会,纪念“九·一八”9周年和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大会通电慰问八路军前方将士。毛泽东和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出席了大会。毛泽东还特别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组织一两次。”

9月20日至10月5日,为“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其中心任务是进行歼灭战,消灭交通线两侧之敌并摧毁深入抗日根据地内的敌据点,主要发动了太行区的榆(社)辽(县)战役、北岳区的涞(源)灵(丘)战役、冀中区的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和冀南区的德石路、邯济路战役等。

10月6日至12月5日,为“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其主要目标是进行反“扫荡”作战,粉碎敌人的报复进攻,重点进行了太行区的武乡县关家垴等战役。

“百团大战”最艰苦的第三阶段即反“扫荡”作战开始后,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由武乡县砖壁村移驻黎城县拴马、宋家庄一带指挥作战。在第一阶段破袭中遭受最惨重打击的敌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充当了报复“扫荡”之急先锋,并由旅团长片山亲自出征指挥。10月28日,日军第四混成旅团之冈崎大队由黎城县黄崖洞经武乡县左会、柳家岩进至石门村以北之关家垴。当天下午,彭德怀赶回武乡县蟠龙镇之石门村,于当晚发出了歼灭冈崎大队的作战命令。关家垴一役,“八路军以劣势装备对敌实行攻坚战、阵地战,与敌鏖战两昼夜,敌人大部被歼灭,八路军亦遭到很大的伤亡”。

对关家垴一战,究竟打不打,在当时就有异议。陈赓对彭德怀说:“彭老总,现在拼了,以后怎么办?可以把冈崎放下山去,另选有利地形,打他的伏击嘛!”彭德怀否决了这一建议。

战斗中间,刘伯承又建议彭德怀暂时撤围,另觅战机。彭德怀在电话里对他一向十分尊重的战友咆哮:“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掉你129师的番号!’”对此,有人说,关家垴战斗,彭老总来了犟劲。

几十年后,曾参加这次战斗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回忆说:“彭老总坚持要打关家垴战斗,还有一个意图:八路军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正规军,不但要会打游击;必要时,也得猛攻坚守,顽强拼杀,敢于啃硬骨头。当时任决死一纵队政委的薄一波回忆说:‘彭老总向我调决死队两个团参加战斗,我是很积极的,战斗中损失固然大,但这两个团也打出来了,成为决死队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

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到12月5日结束,“百团大战”历经了三个阶段,用时105天,战线全长5000余里,战场及于晋、冀、察、绥、热、豫、鲁等省区,出击部队105个团,总计兵力40万,袭敌目标5个师团、9个独立混成旅团约15万人的兵力。在整个大战过程中,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破坏铁路948里,公路3000余里,桥梁、车站、隧道200余处;摧毁煤矿5座;拔除日伪军据点2993个;缴获步枪54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支,以及其他大量武器弹药、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实行对日抗战以来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以来惨遭最大损失的战役。

百团大战的胜利,是在中国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妥协投降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取得的。这次战役,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逐渐移其主力围攻八路军,加紧推行“囚笼政策”,大力修复铁路,新建公路,增建据点,企图分割、封锁和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破袭了日伪军大量的铁路和公路,拔除了大批据点,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囚笼政策”,有效地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

第二,策应了正面战场作战,抑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逆流。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迅速解决中国问题,促进蒋介石与汪精卫政权合流,从1939年6月至1940年9月进行了代号为“桐工作”的政治诱降活动。日军与蒋介石双方代表正式进行了谈判。在此期间,日军先后发动了枣(阳)宜(昌)会战和代号为“101号作战”,对重庆、成都和西安等地实施大规模轰炸,发动了一场新的军事攻势,以配合“桐工作”的进行。百团大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极大地减轻了正面战场国民革命军的压力,从而有力地策应了正面战场作战,抑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逆流。

第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八路军出动主力部队,在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进行了长达5个多月的作战,作出了重大牺牲,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获得了社会各界人民的普遍好评和广泛赞誉。从而戳穿了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种种谎言,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抗战地位和作用。

(摘自《文史月刊》2005年第7期,张雪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