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宜兴紫砂壶集造型、书画、金石、篆刻、雕塑为一体,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再加上它古色古香的质地,仿佛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一把小小的壶里,甚至都渗透到了泥料里。现以紫砂“事事如意壶”为例,探析吉祥纹饰在紫砂壶器上的应用以及内涵。
关键词 事事如意壶;紫砂;吉祥纹饰
紫砂壶艺之所以在宜兴起源、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独特优质、名冠天下的紫砂泥。据考古学家证明,紫砂泥早在先秦时期便被宜兴先民们夹杂在“夹泥”陶土中使用。紫砂壶的风靡不仅是由于材质的原因,还在于紫砂壶千姿百态的造型,表现出了紫砂陶艺人的独具匠心,所制紫砂工艺品的精美绝伦,以及独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海内外。现以紫砂“事事如意壶”(见图1)为例。探析吉祥纹饰在紫砂壶器上的应用以及内涵。
1 紫砂“事事如意壶”的工艺造型
紫砂“事事如意壶”精选原矿朱泥制作,泥质细腻、呈色稳重。壶流长,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圆融有神。壶流胥出自然。壶把匀势而起。且与壶身如意贯气:壶钮为如意形桥钮。平缓舒展合体,而且能够在泥色的衬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事事如意壶”的壶流、壶钮、壶把这三点搭配最是高明,使整器精美绝伦。而且能够在泥色妆点的衬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壶身周围有如意纹装饰,整体错落有致,显得典雅华美、吉祥如意。
紫砂“事事如意壶”是一款典型的光素器,作品在“仿古壶”造型之上加以如意纹饰,线条起承转合间流畅合理,呈现一股行云流水的爽利感。该壶骨肉匀亭、饱满充实、线条规整,口盖极为严整。如意拱桥式壶钮同壶身相映成趣,有效地抬高壶体重心,给人更扎实稳重之感,并恰当地表现了紫砂的质感,真是弘扬经典造“仿古”,事事如意见玉壶。
2 紫砂“事事如意壶”的创作理念
喜欢饮茶的中国人向来对茶具十分讲究。明代以前,茶碗、茶盏是茶具的主角,茶壶只是配角。唐人和宋人重茶色。常选用可将茶色显现出来的茶具,唐人最爱越窑青瓷,宋人崇尚黑色釉瓷。到了明代中晚期以后,人们饮茶注重茶的“香”和“味”,紫砂壶因具有保香和保味功能而备受青睐。由于文人的参与,紫砂壶从实用器皿上升为艺术品和吉祥物,并在造型和装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事事如意壶”。它以如意纹装饰全器,使壶器呈现出事事如意的吉祥蕴意,紧扣壶器主题。
3 紫砂“事事如意壶”的吉祥蕴意
“事事如意壶”的如意装饰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特征,也丰富了此壶的涵义。在古代,如意的用途很广泛,它可作为防身器物,战争中也用于代麾作指挥之物,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如意作为吉祥之物,在汉族民间及宫廷中具有广泛的作用。常人在远行前,家人或友人会送上如意,以表示良好的祝愿。早在清代。如意在宫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特别是节庆或是喜事时,都需要臣下敬献数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可见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宫廷礼仪、民间往来、陈设赏玩等为一体的珍贵之物。许多历史上盛行的玉器饰品,例如玉簪、玉钗、龙钩、顶戴、板指、玉带、扁方、香囊等等,在如今大众化的珠宝消费市场上已基本绝迹。只有在文物商店、古玩市场上还或许能见到这些饰物。但如意却能够穿越历史被人们接受并流传下来,受到了当代人们的普遍欣赏。成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饰品。紫砂“事事如意壶”以如意纹作为装饰,不但具有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相融合的特点,还是一款实用性极强的泡茶佳器,值得收藏。
4 结语
紫砂“事事如意壶”的造壶艺术是以设计意识为主导,伴以形象思维的审美意识,通过如意吉祥纹饰的工艺手段和各种专业技巧进行制作的一种艺术。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美术,其本质特点是强调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功能性的统一,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紫砂“事事如意壶”的美学特征是满足实用与功能的要求,体现材料美和装饰美。所以。像紫砂“事事如意壶”这类的紫砂壶艺术作为融生活与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