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理炼识话改革

2015-04-29 00:00:00王法艇
财经文摘 2015年9期

正在品读吴晓波的《浩荡二千年:中国商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感叹这个古老民族以智慧创新的不易,青年学者李仕权先生却送来了他的《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史沉没的改革》,装帧古朴,大方厚重,令我非常高兴,爱不释手。

本书从对中国历史上数次重大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实践进行了深度打捞,既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对当今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改革的教训》一书选取了9位历史上的帝王在千古大变局中的作为与选择;需要说明的是,这9位帝王在历史教材上大多声名狼藉,关于他们的戏说和行径笔墨也是坊间流布令人真假难辨。而仕权以史实为据的缜密思考和慎重梳理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会如何推陈出新令人耳目一新呢?

睿智澄明的仕权显然无意也无兴趣去哗众取宠,博人眼球。他只是截取了这些帝王们的某一个侧面、某一项他认为值得叙述评点的必要而条分缕析。对周厉王,仕权就国人暴动的“新闻背后的新闻”进行深度解析:厉王在经济、政治、军事、政法等方面改革,极大触动了权贵资本的利益,导致了所谓的“国人”暴动的生发;凡此种种,仕权都是精心打捞沉没的实料,晾干烘焙而后聚焦于一点,夹叙夹议,切中肯綮,富有启发。

如果说仕权的选择截取功夫相当了得,那么他的批判意识则更为鲜明犀利。他不是就这些帝王的作为给予没有来由的膜拜或廉价赞歌,而是不动声色把这些人物放置在历史的坐标上结合史实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说。

通过时下各类媒体,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戏说的帝王故事,对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就是半信半疑。仕权叙述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特别是对于史料记载的数量单位和换算方法,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考究态度;同时,作为学者,仕权对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都给予了应有的尊重与说明。

文章最后提出了防范改革风险的解耦之道,那就是必须在凝聚改革共识落实改革措施阶段不“装醒”,在启动改革方略补充创新能量阶段不“装睡”。这应该是《改革的教训》一书除了有趣、有料之外,更重要的“有识”之所在吧。

天使站在废墟上回望历史,而历史不仅仅是一个谜,更是我们的原乡。培根说,时间本身下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这句话,我们当然要辩证地看待,但谁也不会否认《改革的教训》这本书对现实的指向性和建设性,谁又会质疑这本书不是“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自己一记温柔的棒喝”呢?

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有人喜欢看吴晓波的《激荡二千年》和《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我想,如果他们读了《改革的教训》或许会有另外的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