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读东京

2015-04-29 00:00:00李馨
财经文摘 2015年9期

在日本浮世绘中,日本桥是个常见的题材。对于曾经的江户,它是连接东海道的起点,自建成时就作为多条道路的起点而存在,更是日本道路网的起点。

在江户东京博物馆(简称江户博),一座按实物1/2比例复原的日本桥横跨在六层的参观入口处,它被作为江户博展览的参观起点,走过它,就如穿过历史的时空走进了江户。

位于日本东京墨田区的江户东京博物馆,是一座造型略显奇特的建筑。今年7月,受川日中友好基金会之邀而进行的日本采访之旅,正是从这座位于日本首府的博物馆开始。

走进江户

东京都地形西高东低,境内河道纵横,濒临东京湾。其古名江户,起源于江户川畔的同名小渔村。

江户城始建于15世纪中叶,当时规模不大,仅100多户。庆长八年(1603),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并在此设立幕府,江户从此成为日本的首都。

对江户城的增筑建设随之开始。为把江户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幕府所在地,德川家康大力开展城区建设,以日本桥为中心开堀建道,在江户城的周围实行“町区划”(街区划分),规定武家、町人(平民)、寺院神社等所在地。形成了以江户城为中心的环城河及其周围的武士住宅区和市民街区构成了这一今日东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在江户博六楼的展览入口,走过复原的日本桥后,古老江户城的繁华就尽显眼前。在这里,宽永时代(1624—1643)的町人住所、大名屋敷、幕府末期的江户城御殿用微缩复原模型被展示出来——以日本桥为起点的古老道路两边鳞次栉比的商铺、街道上正在举办的祈福仪式、布满行人的街道,以江户城为中心的街区划分状况清晰可见,重现着江户时代的江户城格局、建筑风格以及繁华景象。

对于日本,江户时代是一个生活方式、经济活动都发生着巨变的时代。

作为幕府将军的居城,江户城成为全国幕政中心,加上参勤交代的建立并以整个日本的力量发展江户,大量不事生产的武士家族于此繁衍,服务武士阶层的商人、工匠、使役作为町人亦大量涌入,江户城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幕府中后期赶上京都、大阪成为日本的经济中心。据1693年的调查,江户各阶层的人口总数有100余万,超过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伦敦。

德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全国形成了以大阪、江户、京都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圈。作为最大的全国消费市场,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满载大米、酒类、盐、手工制品驶向江户港,而这些产品除了一部分为上交给幕府与藩主的租赋外,一半以上进入江户的市场流通。于是与以往不同的现代新型商业销售和交易模式在此时被开创。

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艺术的兴盛。成为大型消费城市江户,由于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和移民的涌入,导致人口骤增,城区扩大。彼时的江户城市中心,聚集着武士、町人,以及来自各地的文人雅士。书画等学艺活动,以及茶道、插花、歌舞音乐等游艺活动在这里频繁举办着。人们熟知的歌舞伎戏剧、浮世绘版画、玻璃工艺品等如今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在这个时期孕育发展起来。

观看歌舞伎成为江户人最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不论平民或武士都能观看,因此直至今日仍然经久不衰,是日本极具代表的传统艺术之一。而印刷出版业也与此时开始盛行起来,一种江户独有的出版文化被开创,草双纸(日本通俗小说的一种)、锦绘(彩色浮世绘)等各类印刷物甚为流行。

江户时期平民居住的“长屋”里,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常常生活在一起。江户博里,平民生活是重要的主题。实物大小的“栋割长屋”、当时人们衣食住行的相关资料、町内设施以及江户发生的灾害疾病等资料,一年四季的传统活动、雅俗共存的“江户闹市”、百姓从城市前往神社寺院等宗教圣地的参拜之旅,江户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及与当代人们生活的关联都被展示出来。除此之外,书籍和锦绘的制作和销售过程,歌舞伎舞台和戏剧小屋的变迁,江户人最为喜爱的歌舞伎演员,这些文化的片段共同构建起一个小小的江户风貌,再现着江户城的时代风华。

转型与现代化的东京

17世纪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幕藩体制出现危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为应付危机,18世纪中叶~19世纪40年代幕府实行改革,但并未奏效。1854年日本开国后,民族危机又加剧了封建制危机。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在改革派下级武士的推动下,逐渐采取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兴业、抵抗外敌。在幕末农民起义和萨摩、长洲等西南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压力下,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年末被迫宣布大政奉还。1867 年12月9日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

随后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打倒幕府势力,日本结束了封建幕府的统治,成立新政府,日本进入了明治时代,江户改名为东京。

此后的东京,迎来了从武都走向首都、接纳欧美文化,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的变化时期。

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

银座是东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幕府时期为铸造银币的“银座役所”。1870年(明治三年)这里更名为“银座”。1872年,一场大火将银座一带烧成旷野。随后,“银座砖瓦街”建成,这座政府以“都市防火化”为目标而打造的西洋风格市街,成为日本首宗将西方都市防火观念引进日本城市建设中的案例,也被视为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项文明开化的代表工程。

落成于1883年(明治十六年),类似于沙龙的会馆鹿鸣馆作为日本上层人士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欧化政策的象征。这里经常举办豪华舞会并邀请居住在东京的外国人参加,在它的影响下,日本上层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风潮风靡一时。

这些,在江户博以微缩的街道和建筑的形式,作为东京转型过程中的重点部分被展示着。

从大正到昭和前期,东京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工薪阶层”增多,住宅区和商业区逐渐分离。人们开始迁往郊区居住,人口不断增加。连接郊区的铁道路线相继开通,新宿、涩谷等始发站发展成为新的闹市区。

到了战后,经历过大地震和战争期间的轰炸的东京在废墟上重新崛起,国内制造业的复苏使日本在1955年(昭和三十年)前后开始步入经济高度增长期。在这一过程中,东京充分发挥了集聚经济效益的优势,在亚洲率先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成为一个世界上拥有最大人口规模、紧密相连的各个区域个性迥异各具特色的巨型城市。

江户博里,通过追溯不同时代诞生和消失的城市风景、受人瞩目的事物和现象等,了解着当代东京的变化与形成,感受时代的变迁。

了解江户东京博物馆

在城市博物馆读取城市历史也许是了解一座城最基本的方式,而一座城市博物馆所能展现的,除了历史,还有今日城市之文化与生活的形态。

今年是江户博开馆第二十年,3月28日,江户博刚刚对常设展做了一次更新。比起二十年前,体验成为今天江户博的新增主题,可以乘坐的将军轿子、可以脱鞋进屋的1954年前后的民居等,都让参观者近距离体验江户的生活和其中的变化。

据介绍,江户博的展品有些来自市民捐赠有些由博物馆购入,包括展品、影像资料和书在内总数量约有60万件,而常设展览中大概展出有3000件。在每个星期的休馆日之后,江户博都会对展品做部分更换,以让参观者通过不同的展品体验不同的江户文化。

除了能够让游客通过这个展览获得知识的常设展外,江户博每年还会举办4~6次特别展,并对一般市民开设知识讲座和传统艺能体验讲座、论坛及现场演出,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展示江户文化。在暑假期间,江户博针对少年儿童举办体验教室,带领孩子们在博物馆附近或到皇居、银座等历史发生实地进行讲解和体验。

据了解,江户博一年的参观人数每年大约在130~150万之间,外国的观光客的比例从8%~10%,到现在每年都在增加之中。对于日渐增多的外国游客,江户博亦有相应的准备,针对中国游客,除了中文解说、中文讲解,还包括中文志愿者向导、中文版的小册子以及博物馆的中文版网页,满足日渐增多的中国游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