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俗

2015-04-29 00:00:00张毅
财经文摘 2015年9期

几天前,我第一次对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产生了一丢丢的怀疑。

背景是因为转发了歌手朴树为电影《聂隐娘》创作的推广曲,然后接连两条评论都提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冠名词——俗。

什么?“听朴树”已经不被评论“装”而是过渡到“俗”了?什么时候世风已经日上到了如此地步?

第一条评论来自普通网友:小朴已经被“跟风狗”们搞俗了;第二条来自一位挚友,也是资深文艺青年:恭喜没错过这轮新四俗啊!

三年前,这位挚友辞去了鸡肋工作,一路自驾打算由“最美景观大道”318国道进藏,游历完成后再回京开一家私人咖啡馆。谁知朝圣路还没开始几天,晒出的竟是318车流拥堵如三环的照片,更大的打击来自于这些照片被专栏作家转发并戏言:“城里开咖啡店、丽江开客栈、辞职去西藏、骑游三一八”是现代人的四大俗。

连中三枪后,这位挚友终于在近日等来了所谓文艺青年新四大俗的榜单:朴树、冯唐、韩寒、贾樟柯。

探寻“俗”之榜单的诞生,估计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朔曾在《我看金庸》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断:“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朔爷称尽最大善意理解这件事也只能想到: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活得太累,很多人活得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再一条,中国小说的通俗部确实太不发达,除了老金的武侠,其他悬疑、科幻、恐怖、言情都不值一提。

与之相对应的也曾有过“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然而四大支柱却敌不过“俗”的生命力旺盛与泛滥。

说到底,王朔提出的四俗是对大众偶像、影视剧和文学的去营养性和社会同质化的隐忧,待等到了现代人四大俗和文艺青年四大俗,则纯粹变成了少数人优越感丧失后的追讽。

中国向来有这样一批自比“清流”的青年,以“小众”为荣,以“流行”为耻。在他们眼里,那种大伙儿都喜欢的绝不是好东西,只有自己偷偷摸揣怀里珍藏的才是宝贝,光珍藏还不行,逢人还得悄悄开个缝儿让你窥视一眼,但绝不叫你都看了去,万一你见好传播开来让大家都惦记上就完蛋了只能扔了。好比当年文艺青年还是个稀罕物的时候,你这么招呼他们,收获的大半是“愧不敢当”但暗自欣然接受夸你有眼力见儿,但在现如今这种戴个黑框儿眼镜随便翻两本非网络文学都能充数文艺的年代,你再拿“文艺青年”当赞美,收获的则可能是白眼。

韩冯朴贾的入流到入俗,无非就是“清流”们为察觉到自己又从孤芳自赏变成“随大流儿”而做出的小小抗争,宣告他们再一次“绝不同流”。

也许仍是如此,在中国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