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远集团)成立,经历55年的乘风破浪,一次又一次地经营“触礁”,它已经成长为拥有和经营700余艘现代化商船、5100多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超4亿吨、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个港口、船队规模中国第一,也是国家化经营程度最高的中国企业之一。根据法国海运咨询机构的数据,它目前是世界第六大集装箱海洋运输公司。
但路透社近期的一篇消息称,中远集团即将消失——中国最大的两家海洋运输公司将合并,其中之一就是中远集团。
粗放式经济时代的缩影
2013年,中远集团子公司,同时也是中远集团倾力打造的资本平台——中国远洋,在中国A股市场接连受挫,成为当年响当当的“亏损王”,当时就有媒体批评中国远洋集团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是导致中国远洋“惨败”的直接原因。
受中国经济从扩张到紧缩的极速震荡影响,前期企业盲目投资、粗放经营带来的种种弊端逐一显现,正与中远集团遍地开花的大金融扩张不谋而合。
1998年,中远集团的业务进一步扩张,同时经营航运、房地产、航空货运三大领域,真正做到“下海、登陆、上天”,但当年集团的最终利润仅为4亿元。
但随后,中国逐渐成为全球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国,矿石、煤、粮食、化肥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大增,中远集团顺势登陆《财富》世界500强。但评选公开的收入依据仅为154亿美元,相比干散货和集装箱船两个业务的估算收入,仅为三分之一。那么蒸发的利润去哪了?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时期,中国远洋回归A股市场,并并入干散货航运资产。
为了积累更多的金融资本,中远集团大肆订购了58艘新船并以高价且长期合同的形式租用了大量船舶,根据2008年的年报显示,前者占用资源高达120亿元,而后者拖累中远集团在接下来的逆市行情下仍要咬牙埋单。同年,金融危机爆发,中远集团的拳头业务干散货航运不敌市场下行趋势,再也无法为中远集团带来光环。
到2012年,该业务利润缩水超4倍,同时也成为影响中国远洋的最大难题。最终导致中国远洋将旗下中远物流溢价36亿元卖给中远集团后,5月21日,中国远洋又宣布将旗下中集集团21%的股权溢价29亿元卖给中远集团。曾经背负无数期望的“大象起舞”,不过昙花一梦。
但这仅仅是中远集团无数次“触礁”并“自我救赎”的一个故事。
合并带来春天?
虽然中远集团号称是世界第六大集装箱海洋运输公司,但市场份额不过4.4%。这也是全球航运市场不得不正视的事实:由于分散的集装箱运输要求,使任何一家国际型集装箱海洋运输公司都不能垄断市场,即使每年公布的全球航运密度图热度如此高。
近年来,国际航运业发展向下,中远集团的海上事业不见起色,在国内,又与中海集团互相牵制。央企择机重组,或许也是为中远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规避风险打开新的突破口。
从8月7日起,中远集团旗下5家上市公司停牌,虽然相关企业仅公布为“拟筹划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但业界纷纷预测,这正是中国航运整合的预兆。
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2030中国航运发展展望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国际海运运力全球占比将达到15%左右。而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拥有5300亿元的公司资产,运输能力跻身全球第四,成为国际航运业一个绝对的“狠角色”。
虽然数据的叠加并不能说明一切,繁琐的业务整合也面临巨大的困难,不能够一蹴而就,但对世界航运格局的影响不可避免。在亚欧航线,中远集运所在的CKYHE占据24%的市场份额,中海集运所在的O3占据20%的市场份额;在美国航线,CKYHE占据35%的市场份额,O3占据13%的市场份额。
但是在国际航运市场,两家集团的整合在增加运力规模、提升竞争力的同时,需要面临联盟的分拆或者重新组合等各种挑战;而在中国市场,特别是沿海集装箱运输市场,双方整合后的运力将占市场份额五成以上,也将面临运力过度集中、涉嫌垄断等嫌疑。
海事法律专家胡正良称:“一家船公司可以参加联盟,也可以不参加联盟。若加入联盟,联盟协议里应该有明确规定,即某船公司投入多少运力,在什么航线进行具体什么样的合作。这是一个合同行为,既然是合同行为,是由各方共同约定的,是以协议为主。所以不必过于担心加入或者退出联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