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淼根据《卫报》、法新社综合编译。
中国国家媒体说,中国将派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下基层体验生活,以建立“正确的文艺观”。这就发生在习近平组织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几周后,当时他对艺术家们表示了“低俗不是通俗”,文艺“要为社会主义服务”。
新华社报道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动员全系统文艺工作者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下基层体验生活。指导电台电视台重点节目栏目建立基层联系点,主创人员下基层全年不少于30天。
新华社表示,这“必将对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创作更多更好精品力作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有学者指出此举与毛的“整风运动”相似,只不过当时面向的是整个知识界。
毛泽东曾经提出“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最新的运动与毛泽东送知识分子下乡的政策都是为了让文艺工作者“形成正确的文艺观”。现实中,中国的一些艺术家已经领先了一步,走向农村并且给乡村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欧宁与他的艺术家朋友在碧山开始了一个为期两年的项目,他们邀请艺术家、设计师与当地工匠一起运用古老的技术创造新的产品,关注传统手工艺品。在2011年,他们在当地电影院组织开展了音乐表演和诗歌研讨会等活动。现在,他们正在准备将另一个祠堂改造成一个博物馆和村民活动场所,使用传统的夯土技术建造的咖啡馆也正在建设中。
过去十年,中国大量的劳动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只有老年人留在村里照顾着孙辈。曾经绵延不绝的庄稼,如今被高楼大厦和奇形怪状的郊区新城侵占,村庄的过去却好似幽灵般的存在,成为一些农村吸引旅游的魅力点。因为可以获得门票销售利润分成或者直接出售商品获利,留下的居民打开了自己的家,迎接旅游者。
欧宁却有不一样的看法,游客们如蜻蜓点水般走过农村,却从没有看到这里严酷的现实生活。
欧宁他们没有选择像其他村庄一样的门票模式,希望能通过新的方式“动员村民发展自己的经济活动水平”。虽然有学者担心艺术家们正在做的“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中产阶级化”,认为欧宁他们在努力保护的“真实的农村”无意中消失得更快了。但这里大部分的村民很乐观,一个67岁的农民表示:“我支持任何使我们的历史建筑重新投入使用的项目,而且它们吸引人们到村里来,这儿已被忽视太久了。”
有学者表示:“在某种意义上,只要不挑战政府、保持安静,赚钱还是安全的”。不过,为了“形成正确的文艺观”组织文艺工作者下乡,谁也无法预料这样的行动后续将有怎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