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易恒根据《外交官》《日本时报》《金融杂志》、日经网、日本政策论坛、外交关系委员会网站等综合编译。
北京一直指责安倍个人的政治倾向要为中日关系的恶化负责。而安倍领导的自民党在这次大选中获胜,对于中国官方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鉴于安倍确保了今后几年的权力,北京将不得不作出抉择:是为寻求更好的双边关系而调整自己的反应?还是坚持强硬的立场,批评安倍首相的右翼倾向?
紧张的中日关系
安倍晋三上任以后,致力于使日本摆脱战后体制,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他先是在2014年7月的内阁会议中解禁了集体自卫权,并计划于2015年修改美国于战后强加给日本的和平宪法。此外,安倍政府新成立了日本国家安全委员会,废除了多年以来的武器出口禁令,参拜靖国神社,巩固对钓鱼岛在内的西南诸岛屿的防御……这些措施显示出安倍强烈的民族主义特征。
在经济领域,安倍积极推动日本加入由美国主导、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坚信日本需要利用这“最后的机会”维持在亚洲的经济实力。
安倍甫一上任,就在外交方面提出了“以看得见的形式开展战略性外交”的方针。组阁仅仅两个月后,他就出访华盛顿,发表了题为“日本回来了”的演讲。此后,安倍出访了东盟十国、蒙古、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足迹遍布邻近中国的几乎所有国家。日经网认为,“这些访问具有牵制中国和确保海上运输线等安保上的意义”。后来,安倍又先后访问了中东、欧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的许多国家,在就任首相不足两年的时间中出访了近50个国家,表现出东京希望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决心。
对于自己上任后尤其是参拜靖国神社后引起的双边关系紧张,安倍主动释放善意,表示他“寻求与中国的对话,这对于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极为重要”“将解释参拜靖国神社的真实目的”。
对此,北京的回应强硬而迅速。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告诉媒体,中国已经“明确地表明了立场”,答案是(并将仍旧是)响亮的“不”。华指责安倍“在上台以来,在对华关系上玩弄两面派手法,接连采取损害中日关系大局、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错误行动。”
华春莹表示安倍自己“亲手关闭了与中国领导人对话的大门”。北京坚持,只有安倍对日本的“侵略和殖民主义历史”拿出“真诚而深刻的懊悔”和“实际行动”,才可能重启对话,当然,很难想象安倍采取的任何行动在中国政府看来会是足够“真诚”和“深刻”的。
安倍高票连任,中国如何应对?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2012年上任以来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手段,希望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央行更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这“三支箭”使日本萧条的经济复苏,摆脱长年以来的通货紧缩,日本的经济数据一度向好。但好景不长,2014年4月上调消费税后,日本的经济数据远逊于预期。对此,安倍推迟了进一步提高消费税的计划,并解散内阁,提前大选。
尽管经济表现不佳,安倍仍不必为支持率和选票而担忧。在12月14日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以安倍晋三为总裁的自民党获得全部475个席位中的291个,超过半数。作为自民党执政伙伴的公明党也获得了35个席位。自公执政联盟共获得326个席位,超过总数三分之二,维持了足以垄断众议院委员会领导职务的“绝对稳定多数”执政地位。
当被问到对于日本众议院选举结果的看法时,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措辞谨慎。发言人秦刚以标准的中国外交官措辞作为回应:“我们注意到日本众议院选举结果。……希望日方深刻汲取历史教训,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官方论述中,中国保持中立,对安倍的未来行动持观望态度。相反,在半官方层面,中国的媒体不羞于表达对于安倍再度当选的担忧,担心安倍进一步的行动将使日本滑向军国主义和无节制的民族主义。
在对安倍表示担忧的同时,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试图强调安倍的安全政策和日本民众的分离。尽管自民党不出所料地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新华社援引低投票率和民众对于“无意义的”提前选举的困惑,试图证明日本民众对安倍的看法远比这次选举所显示的多样。新华网的标题声称:“安倍选举的胜利不反映民众的意愿”。将安倍本人和作为整体的日本区分开来,中国的媒体可能希望开拓一个空间,在批评安倍“军国主义”的同时不伤害整体双边关系的脆弱进展。
在最近的APEC峰会上,中国展示出与当前日本政府谨慎合作的意愿。在安倍与习近平的简短会见中,意愿和谨慎两者都体现得非常明显。鉴于对安倍的厌恶,尤其是将其每一项政策都视为把日本带回二战时代军国主义的趋向,使中国政府向前走时面临很大的困难。随着安倍再掌权四年,这种层次的不信任将对中日双边关系产生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