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洲彤:音乐绝不仅仅是声音

2015-04-29 00:00:00
音乐周刊 2015年23期

每天有无数声音飘过我们的耳边,可留在心里的却不多,能称之为音乐的更少。现在有一种声音:任何声音都有可能是音乐,只是看你是否能感觉到它所传递的信息。

这是一种很虚伪的意见,一方面是在故意把音乐抽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在把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变成可以随意掩盖其苍白内涵的工具。音乐这门艺术的特殊性在哪儿?音乐真正的魅力在哪儿?

我在中国音乐学院4年,太贪玩,没有学到太多专业技巧,但这里培养了一个自由的灵魂和一颗孤独的心,这让我学会了去想象这个世界,多层面感受这个世界,继而学会了从不同文化源流中吸取让我真正感动的营养。时间一长,当我重新听音乐、介绍音乐的时候,就有了一种印象,一个观点,虽然这个观点很不清晰,但我依然想说:音乐,绝不仅仅是声音。

现在,很多人愿意把各种声音叫做音乐。谭盾做了一个实景演出,在一个苏式园林里演出昆曲“牡丹亭”,他说园林就是乐器,流水为琴弦,山石为打击,花鸟虫草为合唱,风吹草动是交响。可这一切的前提是“牡丹亭”,是这三个字背后所带给我们的那种故事的美感,人物的映像和我们用不同心态去感受的那段极美的爱情。这才是这些声音吸引我们的原因,也正是这些原因,才让声音成为了音乐。

前几日听到傅聪先生演奏德彪西的《练习曲》,其中有一首作品叫“为五只手指而作”。虽然是练习曲,但听的时候,我却被弄得神魂颠倒,从里面我听到了轻雾,玩笑,忧伤,天真,辉煌……一首练习曲竟然有这么多情绪和映像,因为,写这首作品的是德彪西,他是在用这首作品开车尔尼的玩笑;演奏的人是傅聪,他内心被政治束缚,他是在为那五根尚且自由的手指而弹。印象派的特质,音乐诗人的特性,让一个小小的练习曲充满了迷人的色彩,音乐是这样形成的。

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旋律,节奏,情感,信仰,只有这些赋予声音灵魂的东西才可以让声音变成音乐,继而成为一种艺术作品。

我想说,从事音乐,不管是创作、研究还是演奏、演唱,都应该去感受继而吸取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这些元素,然后再用自己的理解赋予音乐新的生命。每一首音乐作品,当出现在你面前,都应该被看做是一具艺术尸体。你面对它时,不管是聆听还是阅读,不管是演奏还是分析,都应该用你的理解让它复活,使它重生。如果不能,那你只是发出了一些声音,写出了一些符号而已,那不是音乐,不是音乐作品。

现在,动不动就可以叫好声音:中国好声音、梦之声、最美和声……好吧,只要它不叫中国好音乐,就随它叫吧!因为,音乐绝不仅仅是声音,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才可以成为音乐,继而我们才能知道如何让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演奏、我们的创作成为音乐这种艺术。

声音的好,在于耳朵,音乐的美,在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