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D打印技术被誉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此技术与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将会产生新一轮工业革命。所以,针对雕塑与3D打印技术关系的思考是当下很有必要研究的课题方向。无论文字、图像还是声音,在互联网时代下被转化为数字形态,其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是几何式爆炸性的增长。3D打印技术正是将传统基于实体表现的艺术形式转化为数字形式的技术。相关艺术的创作形式、传播乃至艺术生态都基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转变。雕塑和3D打印的有机结合,将影响和改变雕塑的表现手法、传播途径、创作方式。如今艺术创作运用新科技已是大势所趋,在雕塑艺术的创作过程中需要主动接受和运用新科技。
关键词:3D打印 雕塑 传播 艺术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15-02
一 3D打印技术与传统雕塑创作工艺的比较
(1)传统雕塑创作工艺
传统工艺依照材料和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相同的特点在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
以铜雕塑工艺流程为例:泥塑雕刻、翻制石膏模(或玻璃钢模)、翻制蜡模、配比铜冶炼、精铸、打磨去砂、工艺着色、成品出库、包装,表面处理等。
以上步骤是雕塑基本流程。其省略了很多工序和细节,在这之中还有很多细节和工序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稍不小心将造成返工和废品,没有专业经验难以完成。
(2) 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其本质也是一种工业生产技术。和传统工业生产技术比较,3D打印能够介入数字媒介,实现全面数字化,自动化。
3D打印(3D printing)技术原理简单,朴素的比喻是“糕点师用奶油制作生日蛋糕上的花儿”。生产的主要流程是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三维立体的加工产品样式,然后通过3D打印机,用液体、粉末状、丝状的固体材料逐层打印出所设计样式的产品。艺术圈注意到了此项新技术,艺术家们开始使用这些工具创作那些以前难以想象的结构复杂的作品,博物馆也正在利用3D打印技术探索新的藏品保护手段。
(3) 3D打印技术与传统雕塑创作工艺间的差异性思考
3D打印将雕塑实体数字化,在数字媒介下复制传播、还原,此为3D打印技术相较传统技术最大的区别。除此之外,传统工艺与3D打印技术还有以下较明显区别。
缩减雕塑的制作时间、提供更多可能性是3D打印技术的优势。计算机能够简化繁琐流程,在创作和生产环节都有体现。创作过程中反复尝试对比、非线性的工作流程、新材料的运用、生产环节的诸多工艺和精度问题,都能得到快速的反馈和解决。
3D打印技术精准性也是其特点之一,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情感,再通过机器真实还原。还原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完全是数字化的。但这也使得打印过程无法直接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其逻辑化地将雕塑创作过程,分为创作和生产两个阶段。传统雕塑工艺完全受人的情感控制,完全通过人在创作的过程里创作,在完成的过程中完成。而对3D打印技术来说,大部分在传统创作过程中产生的随机效果,并不能通过精准的打印来实现,如不加善用,会因此失去灵活性、随机性。
二 数字传播与数字化复制技术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1)3D打印技术的复制和传播价值
艺术传播对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艺术家渴望创造、培育、引起共鸣。艺术的接受、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3D打印完美的、高效的复制能力为雕塑作品的传播提供新的方式和媒介。
艺术家Michael Rees和Richard Dupont在曼哈顿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一系列街头艺术。这些作品旨在向世人展示:科技如何影响了艺术家、艺术世界以及艺术作品的生产方式。
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价值非常明显。位于加州的Fathom工作室,与旧金山湾区的其他公司一同完成了共27件艺术品的复制,其中更有米开朗琪罗的著名雕塑作品Pieta,人们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加州伯克利,也能看到一模一样的铜铸件复制品,且精确性是前所未有的。哈佛大学闪族博物馆的两位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机和3D扫描软件,成功恢复了一个在3000年前被打碎的瓷器狮子花瓶。
在国内。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在全省首家引进了3D扫描仪和打印机,复制一件文物的误差不超过2微米,即便是专家,不通过特殊仪器,也看不出差别来。以前复制文物只能靠翻模,对文物总会有所损耗,现在直接打印出来,这样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复制和传播与雕塑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
印刷出版技术的发展,改变文字领域的传统格局;留声机技术的发展,改变音乐领域的传统格局;摄影技术的发展,改变图像领域的传统格局;这些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技术在人类各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已经有数百年之久。无论文字、图像还是声音,在互联网时代下被转化为数字形态,其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是几何式爆炸性的增长。相关艺术的创作形式、方式、传播乃至艺术生态都基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转变。3D打印技术正是将传统基于实体表现的艺术形式转化为数字形式的技术。
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成果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在此分两类来讨论。一类是认为艺术品本身具有唯一性,即“全世界只有这一个”。其自身的理论是排斥数字化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下,若是排斥复制和传播,为何还要力展览、搞拍卖、做赝品。答案是商业目的大于艺术活动本身,证据是版权是保护收益,而非保护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此种唯一性独有的特点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被认可的。但其和3D打印技术是平行关系。另一类是认为雕塑艺术的表达具有唯一性,即“作品中带有的思想感情独一无二”。此理论相对开元,不排斥数字化,传播是其验证自身价值的方式。
以上两类唯一性的矛盾核心在于:是艺术家或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更具有价值,还是其艺术品(载体)本身。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在全球化、信息化、艺术形式更具多样性为背景的情况下,乐于创兴表达和广泛传播必然更具有活力。这是雕塑在当今艺术多元化发展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这也符合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 雕塑基于3D打印技术条件下的衍生和发展思考
(1) 3D打印技术影响雕塑传播形式的思考
前文论3D打印技术和传统工艺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3D打印技术能将雕塑实数字化。3D打印技术是整个3D数字技术链条的末端,还能能找到很多类似的技术末端产品:MP3音乐播放器、电视、智能电话、打印机、应刷机等等。
如今,如喜欢一首歌,可以将其下载下来或在互联网上推荐给社交好友;如果喜欢一张画可以将其打印出来或者保存到社交媒体和朋友一同欣赏;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将简历打印出来,每个面试官人手一份或者发往各大公司的邮箱;参观博物馆、画展、观看话剧,如果很喜欢,除拍照外,还会买一些纪念品、出版物,或者艺术家的画集、文集。
未来,3D打印技术以极低的成本融入社会活动,实体雕塑的传播将和现今音乐、图像、文字的传播做类比。这个天马行空的比喻并不夸张,以下列出传播媒介发展的时间表,以证明数字技术如何快速影响世界。
硬件方面: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945年后普及,时距70年;1946年发明计算机,1991年互联网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时距45年;21世纪初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全面普及,时距20年。这些数字平均以20年为单位逐级递减。
数据的数字化方面:以音乐为例1877年第一张唱片问世,持续发展121年后第一个MP3问世,即代表着声音通过数字化终端开始传播。2011年美国数字音乐销量上升至音乐市场总份额的50.3%,首次超过了实体唱片市场份额。这被解读为唱片产业从2011年起开始正式交棒给数字音乐。时距13年。
结论是:在工业的科技化信息化背景下,制造业从研发到普及的速度逐级加快,数字化平台终端一旦搭建,传统的传播格局即在短时间内巨变。如是假设雕塑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即可参考现今的声音、图像传播方式。或许不远的将来能看到,3D数字博物馆展出古今中外的雕塑。
(2)数字化背景下雕塑的发展脉络思考
前文论:艺术家渴望创造、培育、引起共鸣。艺术的接受、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广泛传播进而实现。
2012年10月,《马一平艺术教育50年师生同仁作品展》展出国内知名艺术家李占洋的雕塑作品“武松杀潘金莲。”直至2014年因此作品在沈阳的一家商场里展出,引起了网上的巨大争议,我在网络上才找到关于这个作品的大众评论。此例传达几个信息。第一: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普罗大众对艺术鉴赏评论的需求日益增加;第二:艺术家渴望与民众交流;第三:如此题材的雕塑作品,必须放到商场和大众产生交互或者产生极强对立点,才能被更广泛传播并获取评论,可见雕塑艺术的传播需要各种平台支撑。第四:雕塑艺术在数字媒介下能更广泛传播,即便只是一张虚无的电子图片。
大众热衷评论、艺术家热衷参与、依赖传播平台但效果不理想是目前雕塑艺术的特点。但一但基于数字媒介即看到传播的效果显现。综合以上论述乐观估计,未来艺术圈全面接受3D打印技术的时间未必太久。以下两例为佐证: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李渊博帮助导师借助3D打印完成雕塑项目,并在2014年发表论文《3D打印技术与写实雕塑艺术关系思考》主要阐述观点:3D打印技术无法取代雕塑艺术,此项技术是雕塑在艺术多元化表现形式下的发展机遇。2013年《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教师张盛的数字雕刻教程被川美雕塑系教师购买,张盛评论称:《四川美术学院》已经掀起了一波数字雕刻的浪潮。
数字艺术家也或将由此更为活跃,当下中国艺术针对数字艺术的定义还较为粗放,由科技成果催生的新艺术形式从产生到传播和评论都有一个过程,目前国内属早期阶段,但电影、游戏、动画等行业的3D数字技术已经成熟,国内外有相当数量的专家、匠人、新进人员。他们不少来自学院,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充足的生活保障。如今,已有几代人生活在数字媒介为背景的时代下,甚至出生前数字技术就已经普及。潜在的受众加之潜在的艺术家,新生艺术形式出现的时机看似已经成熟,但仍然需要传统艺术家加入并带动。他们或者将人才带入,或者在其艺术活动中启发、示范。3D打印技术或将是把一部分现有艺术家的传统创作流程,引向数字技术流程的关键技术。新、老艺术家将面对新的艺术生态环境,衍生出更多艺术形式。
(3) 3D打印技术和版权的关系思考
3D打印技术摒弃了传统的注塑成型等生产环节,让生产过程变得简单直接。设计师可以自己设计,或者干脆在网上下载模型图,自己打印出产品。3D Systems等公司生产的最新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售价不到3000美元,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也能够拥有一台这样的打印机。3D打印作为一项高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势必带来很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观念的变革,这将会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音乐给3D打印提供了很好的教训。笔者认为立法的跟进制定和实施,规则的公平约定,能促使更多艺术家大胆运用3D打印技术来进行创作,不再小步渐进尝试,瞻前顾后。
结语
3D打印技术能够让艺术家突破限制,为更多的艺术形式提供生长土壤。在当代高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技术、新发明爆炸式的出现。对新生事物的迅速接受、掌握以及运用,已是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类比一百多年前摄影技术对绘画的影响和推进,雕塑艺术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