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上海老城厢乔家路街区人居环境为主线,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历史概况、建筑形制和造型及建筑装饰和室内陈设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与探究,分析其建筑环境所映现的生态性、地域性和空间性。
关键词:人居环境 建筑形制 室内陈设
中国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38-03
一 历史沿革和概况
在中国历史上,城厢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概念。由于中国城市基本上都有城墙,人们一般视“城外为廓,廓外为郊。根据惯例,城墙以内叫作‘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才称之‘厢’,所以‘城厢’一词一般指城内和城外比较繁华的地区。”学界对此有一些初步的研究,如“城厢”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在上海城市史的出现。据称,早在清咸丰末年,官方文书中便开始使用“城厢内外”了。老城厢最初街道大多沿河道修筑,随着填浜筑路的推进,基本失去了水乡的风貌,但“纵横交错”的里巷体系保留了下来。老城厢内早期建造了2-3进、大体量的宅第和私家花园,一般民居以及小尺度的三合院居多。上海开埠后,又添建了大量的旧式里弄、新式里弄、公寓、公房、大楼以及教堂等建筑,构成了目前老城厢居住建筑的主体。
本文研究的老城厢乔家路街区以乔家路为主线,该路在明清时期是一条河浜,因明末名将乔一琦世代居此,浜因乔家而得名,称乔家浜,河两岸是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河道旁还有寺庙、善堂、衙门、商号等。辛亥革命后填浜筑路,改为乔家路。现东起中华路,西至凝和路,全长539米,宽9.4-14.2米。
乔家路街区以北面的书隐楼为核心点,与南面的以徐光启故居为核心点,由巡道街和乔家路两条街路为线,与之联系起来成为整体,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街区。整个街区主要范围:东起中华路,西至凝和路,南起西俞家弄、俞家弄,北至面筋弄、巡道街、引线弄、蓬莱路,共计32公顷。
街区位于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内,涉及大量的历史要素。风貌街巷将街区划分为若干小地块,由不用时期的建筑和外部空间组成,当这些“历时性”的空间要素“共时”呈现的时候,就形成了街区新旧交织的整体空间现状特征。
二 建筑形制和造型
乔家路街区的建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传统特色建筑,大多是20世纪前后未受到西方影响的历史建筑,殿宇巍峨、飞檐翘脚,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如书隐楼、徐光启估计等;另一类为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拥有欧式山花和柱式等西方建筑元素和建筑符号、由中国传统建筑演变而来的历史建筑,主要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后建成的里弄建筑、砖木结构的联排式房屋,而每一建筑单体则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住宅,如金坛路集贤村等。
传统建筑中最具规模的便是乔家路与巡道街相交处的乔家路77号,曾是老城厢大名鼎鼎的沙船世家、清代船王郁松年在150年前造的。宜稼堂始建于清道光初年,为“三进九庭心”式的创新建制。其宅坐北朝南,坐落于乔家浜北岸,前为一排六开间上下两层的大门楼,底层中间两大间为出入通道,称“墙门间”,内置“肃静”、“回避”硬牌。墙门间楼上并排六大间,为灯楼,每间有6扇花格明亮窗。穿过墙门间,便是沿门。门后为第一进,东西为两层楼厢房。东厢房为郁泰峰的外书房,内悬“肆雅书庐”匾额。大厅屏门上方的横枋上雕有立体感很强的戏文图案,正中雕有镂空花纹,嵌有八卦图案。此处原悬有一块“田耕堂”匾额。正梁上原悬有一个金色蟠龙龛,龛内珍藏着清咸丰皇帝赐封郁泰峰为“从二品顶戴”的圣旨。此龛正对面原悬有一块钦赐“功襄保赤”匾额。大厅后面为第二进内宅,其格局呈五开间带东西两层楼厢房。前原有沿门,门楣上镌刻着“竹苞松茂”四字,今沿门已废。此进共14间房,第三进建筑格局同第三进。在第二、三进楼,楼与楼之间有走马楼。第一、第二、第三进的东西厢楼共有6幢,为更好地采光通风,每幢厢楼都设有一个从底层到两层的小天井,共计6个,加上三进的3个大天井,总计9个,故称“三进九庭心”,体现了江南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与之近似的还有建于清乾隆28年(1763年)的天灯弄77号书隐楼,该宅是目前上海市区内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中最为别致的藏书兼住宅的宽敞楼宇,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并称“明清江南三大藏书楼。
书隐楼总体呈“一横三纵”,即入口门厅轿厅的东西向横轴转接南北向的三条纵轴的布局方式。南北正中纵轴线上的房屋谓之“正落”。正落三进由南至北为大厅(毓瑞堂)、藏书楼(书隐楼、后楼组成,其间隔以天井或花园。从门厅横轴西入天井,以正落第一进六界大厅(毓瑞堂)为主体建筑,两厢为书房,两侧更建有轿厅、船厅、花厅(话雨轩)和戏台,大厅正中悬“毓瑞堂”匾额。正落第二、第三进为两层古曲式走马楼,形成一个横向“开”字。二楼四周围以大青砖砌筑的高12米、厚0.6米余的封火墙,形成内敛的闭合空间,容纳了两楼及其前后三个天井。毓瑞堂与此封火墙之间是狭长的东西向天井,封火墙南墙正中门楼和天井东西侧门均为石库门,木质门外贴方砖,禁防甚严。第三进的后楼供居住,亦五开间,楼前左右对峙建厢房,共有居室10多间,均为主人起居、寐舍用房。南北侧轴上的建筑物称为“边落”。东落共5进,由南至北为戏台、花厅(话雨轩)、船舫、厨房、厕所(已无),每进前后亦皆院落。从总平面不难看出,书隐楼依然采用了传统苏式建筑院落的空间布局,以正落边落分主次,以天井隔建筑。传统苏式建筑中,“天井深度与房屋进深相等,后天井则减半至界墙为止”。
相对于宜稼堂、书隐楼等建筑的宏大规模,乔家路徐光启故居作为上海市区内唯一保存的明代民间楼房,呈现出上海老城厢传统建筑的精髓。该宅位于乔家路234-246号,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原有100余间,为三进三出式住宅,宅内原有后乐堂、尊训楼等建筑。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时,住宅遭遇兵火,现留存仅是当年徐宅最后一进“后乐堂”的一部分,上下各9间屋,故俗称九间楼。“八一三”时,九间楼遭遇日寇轰炸,被炸毁两间,后屡经修茸,现仅存上下各7间。该宅占地面积551平方米,建筑面积684平方米,为木构架结构两层建筑,小青瓦双坡出檐屋顶,一层为坡檐。建筑正立面为木板墙壁和门窗。建国初期,“九间楼”内尚有明代古井三口及房内斗拱等饰物。因房屋多次修缮,已失原貌,但明代楠木梁柱依然完好,柱础、斗拱、雀替亦是明代旧物,节点的斗拱和部分梁与袱上的卷水云花纹尚存。
伴随着西风东渐,欧美建筑技术、结构和材料的革新在主要城市迅速展开,钢结构、混凝土的运用,建筑形态层出不穷,上海老城厢中建筑的西化氛围日渐浓郁。如上海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再口门楣上大多做成巴洛克式的雕饰,甚至还出现了颇为新潮的装饰派的造型样式。至20世纪20年代起,石库门里弄民居进一步简化造型,弱化装饰。简化了的石库门通常采用几何体块造型,或仅以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直线式门框为造型。众多商贾、实业家和缙绅的宅邸在建筑技术和造型等方面呈现了融中西之长的态势,呈现出华洋杂处的面貌。
位于金坛路35弄的集贤村,始建于1933年,全弄共有46幢房屋,建筑面积9587平方米,为乔家路街区典型的新式里弄。该建筑为砖木结构,采用洋送梁柱、清水墙、机制红瓦屋面、钢窗,配有亭子间和阳台。房屋排列吸取了欧洲联立式住宅形式,建筑间距狭小,建筑密度高,呈现典型的里弄空间特征。它们由不同的线型空间连接成网络,形成对内交通灵活四通八达、层次清晰,对外由总弄与马路相连接的街巷空间。
梓园作为中西合璧的代表作,成为了老城厢内最后一座园林建筑。该建筑始建于清末民初,为集海上书画、佛教、实业家于一身的王一亨先生所建,位于乔家路113号,占地十余亩。梓园曾是一座将亭台楼阁、山石水榭、小桥流水、珍奇花木等融汇于一体的私家园林。而今旱已而面目全非,容颜大变,但从尚存之建筑处略能窥见它的昔日风采。沿街两层西式骑楼上遗留着罗马柱浮雕,穹形门窗以及门楣上吴昌硕“梓园”二字。整观两座建筑而貌,风格各异,别具一格,分别是前门的日式三层洋楼,后楼是一座飞檐翘角亭阁。
民国以降,老城厢内公共安全和管理类建筑兴起。与其他地区相同,乔家路街区内也不乏此建筑呈现。位于乔家路口的中华路581号的救火会钟楼,始建于1910年,为20世纪初上海“华界”最早的火警瞭望塔,火警钟楼是当时城内最高的建筑,呈上宅下宽的梯形井架状,高35.2米,分作6层,每层相距百级,共设三个小平台和1个大平台。第四层悬挂铜钟。警钟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用钢材制造,楼中央有螺旋楼梯,直通顶层。四周为钢柱,顶部设有瞭望室。据《沪游杂记》记载;“英工部局旁设一木架,顶悬大钟,高耸似塔架。分五层,以梯盘旋而上。遇火警先撞乱钟数十下(25响),稍停,再以钟之声数分地段;如美界,一声一停;英界在大马路北,二声一停;大马路南,三声一停;法界四声一停,昼则悬旗,夜则挂灯,以示方向。租界礼拜堂亦击乱钟相应,各处水龙闻声赴救,颇称迅速”。
警钟楼附近的中华路734号是建于1920年的原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现在是上海市中华路电话局办公楼及机房。至今保存完好的三层楼西式建筑属新古典主义风格,里面对称,中轴顶部设方形基座冠穹顶,基座正面为大钟,四角有科林斯组柱,三层设巴洛克浮雕装饰半圆券窗,券肩及底层入口台阶等。
三 建筑装饰和室内陈设
在古建筑的艺术结构中,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建筑结构是与整个建筑艺术相吻合的,主要的艺术特点是展现出承担重量的柱子。乔家路街区的建筑结构多以“柱柱落地”的穿斗架为主,立柱直接承托檩条;由立柱、穿枋、斗枋、纤子和檩桁条等构件组成。为保证柱的稳定,以穿枋统穿诸柱;排柱架上再施若干斗枋、纤子纵向穿柱,连接各榀柱架。再于檩条上安板椽、铺敷瓦片以成屋面。厅堂也参用抬梁式结构。如前述千灯弄书隐楼“毓瑞堂”、乔家路宜稼堂高敞宏阔的正厅空间等。
毓瑞堂为六界厅堂式建筑,正贴抬梁式,边贴穿斗式,皆扁作梁,屋顶双坡哺鸡脊,封以五山屏风墙。大厅明次梢间(辟弄)开间依次为4.6米、3.33米、1.33米,进深9.9米,丁字牌科的正心为一斗二升拱。南廊柱柱头丁字拱向外一跳三出参,升头嵌有枫拱,升抓梁头,梁头与梓析挑交处卡套垂花柱。廊柱柱梢连以廊杨。廊柿上置斗盘杭。析间牌科为斗三升拱。垫拱板雕花透空。山界梁脊析处牌科为十字牌科,正心斗四升(两重拱),升头抓花机,花机嵌掉木;十字拱三出参,升头嵌装雕有仙鹤祥云的山雾云。明间脊析绘有清代江南包袱彩画。大厅北檐柱头牌科丁字拱三出参,升抓梁头,无梓析。大厅南侧的东、西书房皆为四界穿斗式,每临正中天井一侧檐柱旨丁字牌科,向外一跳三出参,升抓梁头,梁头挑梓朽,梓析与梓析彼此桦接处加套垂花柱。乔家路宜稼堂体量与之相仿,同为清代大宅。该宅坐北朝南,大厅为四方厅,穿斗式,扁作梁,梁上雕花。
对于中西杂糅的集贤村,其主要结构与传统建筑大不相同。此处建筑的承重方式为立贴式承重,砖墙维护,承重柱细而多,析条将屋面荷载传递给木柱,维护的砖墙不做承重,基础采用碎石灰浆三和土或清水碎砖。砖墙一般为一砖墙或者半砖墙早期里弄住宅在材料和装饰上比较朴素,大都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承重墙体和木柱一般三合土做基础,非承重墙一般用半砖墙。建筑中的正屋一般所用立帖为5柱落地,后期也有4柱落地,进深较大的房屋则常用7柱落地,材料一般为土窑砖,颜色分青红两种,墙面大多以青砖为主,蝴蝶瓦屋面为多,屋面采用蝴蝶式泥瓦。
与其他区域一样,乔家路街区建筑的门户入口同样给予重点装饰。在门户入口暨大门院口的空间意象和序列层次中,尽量增加“构件”或强化深度以构成空间感。如坐北朝南的郁家大院,前面没建围墙而建了一排六开间上下两层的大门楼,底层中间两大间为进人大院的通道,俗称“墙门间”,前置两扇乌黑大门。大门内两边置有插“硬牌”的架子,左边靠墙的架子是插上书“肃静”字样的殊红色硬牌;右边靠墙的架子是插上书“回避”字样的殊红色硬牌。
同时,建筑的内外的构件上,大多具有地域流派技术和艺术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画的装饰,乔家路街区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首推书隐楼。该建筑雕梁画栋,刻工精细,造型生动,形象逼真。仪门门头上有“周文王访贤”长卷砖。正中门枋上置有一块刻着“古训是式”的匾额。楼前东西两侧厅与厢房之间各置一块一人多高的双面镂空砖雕屏风墙,东侧三星祝寿图,西侧为八仙游山图,惟妙惟肖。两面屏风墙背面均可有缭绕的祥云以及在云中飞翔的蝙蝠,周围可有福寿图案的边框,顶部正中刻有双龙戏珠,底部正中也刻有各式图案。在正厅、船厅等的梁枋、斗拱、垂莲柱上,也雕有各种精美花纹,在正梁上还有五彩漆画,美不胜收。船厅梁间的垂柱上雕刻的花篮,篮中花卉簇簇,雕工细腻。
四 结语
乔家路街区,无疑是上海老城厢中建筑最典型、文化最发达、保留最完好、人居环境最优美的区域。此外,其建筑形制、造型、结构、装饰等特点,即继承了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也兼收并蓄西方特色,形成特有的景象和格局;而这些,折射出老城厢自开埠以来的风貌变迁,更成为一个时代的人居环境的重要历史见证和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