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 寻情季

2015-04-29 00:00:00
设计 2015年2期

这些年城市快速发展,街道变得车水马龙,但这条街依旧保持它的平静和安宁。附近的居民惬意的生活着,延续着老街的历史与文化。这也是店主人李若帆选择在这里开店的原因。她从1997年上大学时就喜欢这条街,更是想在这里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今的失物招领已经在这里经历了6个冬夏的轮回,和老街一起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李若帆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首饰设计专业,创办了雕刻时光咖啡馆,还是失物招领( LOSTFOUND)及北京生活饰集两个品牌的创始人之一。最初李若帆从老家具开始做设计,她从胡同和旧货市场收集一些老旧的家具,改进角度、皮质、填充物等,重新设计。将它们改造成质量更好的、具有复古情怀的家具,这是“失物招领”当时的兴趣点也是情感点。当时做的单位椅、北京老头椅、铁管椅,原型都是可以在街上找到的。收集来的旧家具都经历了很多时光和岁月的洗礼,李若帆和她的团队把它们改成新的,希望可以延续这种岁月感,这也是失物招领的最初精神。

在国子监的街道两边,有两家同一个名字的店铺,失物招领LOSTFOUND,主要出售各种实木家具,同时也有很多手工服饰和生活饰品。这里不仅经常出入各种文艺青年,更是常常举办一些特色的展览和讲座,给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注入了新时代的创意气息。

“我们就是在街头发现,然后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品。当时不觉得冲突,因为那时候家里的装修都比较折中。后来就会觉得这些东西太脸谱化,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定位不是很准确。我们就开始思考到底需要怎样的生活道具和家具,才能符合我们的生活状态。”李若帆觉得“失物招领”应该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让产品更加完整丰富,设计的理念也需要相应转换。回过头来,李若帆看向东方,看我们自己根上的东西,“从心里尊重这种传统工艺,但是不能让它和我们的生活有距离感,要让它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包豪斯的很多设计理论都是很东方的,怎么和自然相处以及天地这些观念。”

从前年开始,李若帆和团队通过找主题做出一个完整的家具系列。“失物招领”的齐家系列从客厅家具开始,逐渐会延伸到其它房间的设计。茶系列的家具也是围绕品茶的过程来设计的。李若帆介绍说:“‘失物招领’的设计师都比较年轻,而且接受的教育也都是西化的,这比较吊诡。说一些东方的东西,他们就不懂。但我们坚信这条路是对的,这个产品放在这里就是对的,是自然的。如果可以,我们是想架构一种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但我们还在努力的路上。”客人的意见也会提供给设计师灵感,帮助他们深化方案,为系列增添新产品。

关于生活美学、生活方式,李若帆觉得这是个人生活的一种呈现,农民有农民的生活美学,城市也有城市的日常生活美学,“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设定,装不出来,因为它贯彻在整个生活中。你选择什么样的器物和家具,怎样使用。是仅仅把它当做一个物,还是从它身上学习一些品性。”李若帆深知实木家具很娇气,会抽涨、会变色,所以买回去之后不可以不管,她希望顾客能够要把它当做一起生活的伙伴,以惜物之心来购买家具并和它们和谐相处,将其作为生活的记录。

用心做出好品质的家具,让使用者怀着珍惜的心情,由时间和人的共同作用产生美感,失去的情感由此寻回,这个过程就叫“失物招领”。设计师完成的只是第一步,剩下的,需要使用者去完成。这是一个缓慢酝酿的过程,正如品牌的经营。虽然失物招领已经在北京、上海、无锡开了4家店铺,但李若帆一点都不急着扩张加盟。她只想慢慢地做,同时让周围的人和她一起分享这种慢生活。失物招领让我们在这个速食的消费时代重拾生活本质,品味着由时间、物、人共同雕琢的细致生活。这种气质或许正是在国子监这样的环境下慢慢熏陶出来的吧。

《设计》:开始设计时遇到过哪些困难?

李若帆:最开始品牌设立时,我们没有特别专业的人来指导,都是和客人学,和工厂学。各种皮料织物都是我们自己去挑选。一款条绒面料一次购买就要1000米,要用很久,但这钱也要花。家具的伸缩缝把握不好,里面就会特别宽。这些都是阶段性的问题,可以克服。

《设计》:如何把控每个产品的质量?

李若帆:设计师要经常下工厂和工人师傅确认图纸。从材料到工艺把握每个细节。一个新产品出来后也要反复打样几次,最终选择效果最好的来生产。产品到店面后需要和销售交代清楚产品信息及设计理念。家具的后期保养也很重要,需要使用者怀着一种珍惜的心情来对待他们。

《设计》:如何把控家具的环保性?

李若帆:根据具体的设计结构,尽量使用榫卯结构,能不用胶就不用。所有的漆面都是木蜡油,一种开放漆。木蜡油会比普通油漆的保护性弱,要养护得当。但是可以呈现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色泽。有些客户不能接受有疤的,但这正是实木家具特有的,我们选材时就要避免结疤。如果客人喜欢店里的样品,也可以直接搬回家。

《设计》:在工艺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李若帆:如果可以使用传统的工艺,我们就尽量采用榫卯结构。但是不能勉强去使用,我们尊重传统工艺,自己在做家具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乐趣,学习了很多。

《设计》:设计时,是否考虑这款家具使用的空间以及和建筑的关系?

李若帆:当然会考虑。我们的家具尽量设计的低调朴素,能够融入各种空间。也要看客人有怎样的需求。有些外国人买了我们的家具,使用起来就很有创意,把书房的条案用做餐桌。这些年我们做软装配饰,从家具到灯、布艺都要我们去搭配。比如做一个茶室,都需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

《设计》:除了家具,你们还会做一些饰品,这些饰品是如何挑选的?

李若帆:我们所有的配饰都是量产的,有作者的。能够搭配我们的家具和设计理念。合作的品牌需要有一定的实用度、简朴度。我们每年春天都会去日本,亲自拜访作者,预定我们的产品,讲清楚我们的需求。往往今年订货,明年才能有成品出来。也会请他们来办展览和讲座,影响周围更多的人来做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的利润很少,但最有价值的是他们可以创立自己的领域。

《设计》:如何规划品牌未来的发展?

李若帆:我们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喜欢才能专注。以前是这样,未来也会是这样。我们要把设计语言做的更完善,设计定位做的更精准。让人很容易识别我们的品牌。不纯粹去追求商业利益,如果产品好,就一定会有客户买单。我们没有资历去做那种大的资本运作,只是想把这样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小众品牌做到位。我们也不想在行业内争得怎样的位置,或者说我们一直都没有在行业内,按照业内的方式去经营,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道路。

《设计》:我们和国外家具设计的差距在哪里?

李若帆:目前中国的独立设计师越来越多,大家都能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但在中国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业态。国外的工程我们根本无法超越,工厂里都是机器人在操作,压缩的实木板也是提前就生产出来。这也不是我们的路子,我们也没有办法做到。中国的市场太大,足以养活众多小品牌。我们也不能要求有一个平均的审美和标准,这很难养成。西方的生活方式,北欧就是最优的范本。人们对自然有感情,愿意去消费,周末的家具店里都是人满满的。他们可以很自然地孕育出宜家这样的品牌。在细节、在人的关照度上我们还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