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这本2015年《设计》一月刊的时候,正值岁末年初,望着2014年骑在“马上”绝尘而去的背影,低头翻看这一年的设计大小事,在这个设计发展的好时代,人人都可以参与、体验设计所带来的美,而这一年当中,“设计为人民”是毫无争议的年度设计热词。
从北京国际设计周以“设计为民生”为主旨的“十二·间”项目,到上个月刚刚揭晓的以“设计为人民”为主题的2014中国设计红星奖的获奖作品,都堪称本年度“设计为人民”精彩个案。具体而言,红星奖提出的这个“人民”,是指民生,即国家利益,而国家的主体就是人民。所谓国家利益,就是关乎国家战略、生态环境、城市发展观、民众幸福感的大问题。因此,红星奖关注的不仅仅是人民的吃穿住行,而是对国家发展、生存需求有益的事,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红星奖表彰的不仅是中国设计智慧的表达,也正是向全世界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而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大栅栏落地的“十二·间”项目则将“设计为民生”切实地落实在了具体的人民身上,十二个个案,切实地解决了十二个家庭的实际问题,而且成功的案例还具有示范意义,有推广的可能。
从宏观到微观,“设计”的观照给民生更加现实而有温度的改善。提到温度,又会牵出另一个年度关键词,也是本期杂志中呈现的另一大看点——民艺。民艺的复兴并非始自2014年,很多有识之士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就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的民间艺术、传统技能,深入大山村寨,将古老的濒临失传的手艺抢救性地发掘出来。多年来,很多艺术家、设计师都是在凭借一己之力或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不计回报地深耕细作。直到近来,随着国家层面对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逐渐重视和经济条件的向好,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不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民艺的价值并且愿意为与之相关的设计作品买单,诸多中国民艺设计作品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认可和相当的关注度。终于,中国民艺在强大经济后盾的支持下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后,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并且愿意将眼光投向我们的根,去研发有内涵的“中国设计”。在此处借用左靖先生在《璧山06:民艺复兴》卷首语中的一句话向他们致敬:“他们至少是迈向了一种更为传统和自然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当中,尝试重新建立起彼此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这是一种可以感受到温度的新的生活方式。”
在2015年,《设计》也将继续关注并记录设计为民生带来的改变,以及民艺带给生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