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精彩的语言

2015-04-29 00:00:00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5年14期

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现在却是一个充满恐惧与神秘的戈壁滩,但是,在100年前,它却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曾经充满生机的绿洲,如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下面,就让我们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词句,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妙语品味】

1.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赏析: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不愿倒下”“挣扎”“痛苦”“求救之手”等词语都描绘出了今日罗布泊的荒凉,令人心灵激荡,表明了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的行为痛惜不已。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赏析: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的高温下,怎能不痛苦呢?我们仿佛能听到它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3.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赏析:作者直接抒情,语气沉重,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这出悲剧”指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剧。作者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三次呼喊“救救”,一次比一次感情激动,表达了作者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愿望:青海湖、月牙泉这些像罗布泊一样美好的地方,不要再成为“消逝的青海湖”“消逝的月牙泉”。这呼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与忧患意识,振聋发聩,警醒世人,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即学即练

结合段落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潘 岳《西风胡杨》)

试分析选段中作者为什么“想哭”,然而又“不会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你见过这样的果实吗?细长的果实干干瘪瘪的,果皮内却“塞满”了种毛。当果皮裂开时,充满弹性的种毛就全部弹出,形成无数个细细的然而韧性十足的“发条”,大风一起,“发条”弹开,种子就像蹦床运动员一样蹦入空中,去进行神奇的旅行。(范 汜《种子迁徙有奇招》)

你认为选段中最富有情趣的一句话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