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城市在经过几轮规模化的建设开发后,城市管理者开始逐步关注城市的品质化发展。“城市品位”的概念在城市建设领域日渐活跃,并且进入了城市研究者的视野。然而,“城市品位”的内涵究竟为何?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比较明晰并被普遍认可的界定,且对于城市品位的形成机制目前尚探讨不多。本文尝试为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品位提升的具体实践提供一些稍有裨益的建议。
一、城市品位是衡量城市综合文明程度的尺度
“城市品位”一词,意指城市文明的一种表征。这里,“品位”衡量的是一座城市的综合文明程度或状况。由此可见,城市品位的核心内涵是城市文化。广义上讲,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一切文明成果的集合体。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其他的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品位低的城市,即我们常说的“文化沙漠”。文化相对贫瘠的城市,在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等方面普遍缺乏一定的文化表征。而高品位的城市则相反,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表征,而且不乏源源不断的内在的文化创造力。城市品位,实质上指的是城市的文化品位。
二、城市文化的三重价值
城市品位是对城市文化价值的一种评判。提升城市品位本质上是提升城市文化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品位即指城市文化价值的高低。有学者基于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艺术理论,提出文化价值分为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我认为,这种文化价值的三重性也正是决定城市品位的主要因素。
(一)文化要素的富集性关乎城市文化的膜拜价值
膜拜价值是文化中内在的能够引发人们敬畏、崇拜等自然情感的原生性成分,它包括城市的传统基因、文物遗产、非物质遗产、城市记忆等本源性的存在基础。通常具有唯一性、原真性、在地性、创新性等特点,体现城市文化要素的富集性。原生性文化越富集,膜拜价值也就越高。膜拜价值来自于两个方面。从历史角度看,它来自城市历史文化的层累过程,体现为城市文化的历史遗存,这种遗存包括了物质的,如历史文物、建筑等,也包括非物质的,如伟大的著作、古老的仪式、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例如,“伟人故里、生态水城”的江苏淮安,不仅是已故周恩来总理的家乡,而且也是汉代名将韩信、明代著名文学家吴承恩的故里,同时拥有漕运总督府遗址、大运河及文物古迹,自古号称“南船北马”之地,并且是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这样的一个人文荟萃之地,自然会引发游客、访客的敬仰之情。
许多新兴城市或者历史较短、缺乏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也许并不拥有像淮安这样古老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但可以在当下通过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形成新的共时性的膜拜价值,让游客、访客在城市中体验到像原真的艺术创造所带来的敬畏感与崇拜感。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毕尔巴鄂是西班牙的一座工业小市镇,随着钢铁、造船业的衰退而日渐没落。1997年,筹备4年、建造3年、造价9000万美元,经国际建筑大师盖里精心打造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1997年底,美术馆开幕,一年之内就吸引了130 万参观者;到了第三年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4.5亿美元,总计吸引了400多万游客。城市活力随之复苏,毕尔巴鄂成为世界各国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由此可见,城市品位的形成并非一定要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之上,新兴城市或产业转型城市在推动文化品位的塑造方面,如果能够把握大时代的文化特质,同样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文化格调与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的膜拜价值一般都与城市的传统、宗教与艺术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城市文化要素越富集,城市就越有条件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文化空间的广泛性关乎城市文化的展示价值
假如膜拜价值更多地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与人保持着一种距离感,并让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文化的展示价值对大众来说则是可感知、可接触的,甚至是可获得的。这一结果是借助规模化的机械复制技术介入文化的复制、创作和传播而实现的。文化中膜拜价值的“神性”逐步消退,原生性的文化成分通过转化,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部分,人与膜拜价值之间的“隔”被打通了,有一种“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从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化,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并通过在城市空间的广泛传递而得以实现。因此,展示价值具有技术性、传播性、在场性特点。
著名学者吴良镛说:“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建筑之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居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城市发展的使命就是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及艺术的元素,塑造有情感的空间,建立令人感动的场所,并以此形成丰富的、愉悦、高品位的六感体验,最终获得精神与心灵的升华。
展示价值的可感知、可接触性正是城市品位的可感知、可接触的重要方面,这种感知和接触是对城市品位进行衡量和评判的起点和前提。从具体实践来看,首先,城市在制定建设规划中对文化的空间导入提出明确的方向性要求。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和提升是一个具体而微的过程,必须深入研究城市的文化要素,将人文与自然的元素融合到城市空间的营造中,为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化奠定科学的基础,通过文化导入和景观控制,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表征,并将其广泛分布于城市空间,从而达到将城市的文化品位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之上。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品位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该有整体性的考量。
其次,在中微观层面,城市风貌和城市景观从静态的视觉形象上反映了一座城市对文化的追求和达到的水平。其中,公共文化建筑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核心组成。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说:“如果城市试图摆脱混乱的垃圾堆,那么博物馆必须担负保存和贮藏的功能。艺术和社会历史博物馆的本质意义在于它能够将记忆从其原先以来的文化中分离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建筑在保存、贮藏和传承城市文化的膜拜价值的同时,一方面实现了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的转化;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成为了城市文化展示价值的一部分,由此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公共文化建筑呈现的是一个建立在城市文明基础上的新时代的社会风貌,正如十九世纪以来美国涌现的艺术博物馆在收藏艺术的同时,也成为新美国、成功、财富及力量的象征。
更进一步讲,在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家具、交通工具和设施、城市色彩、标志性建筑、天际线、园艺景观、导视系统等方面也应当彰显城市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表现城市独特的外表风格和理想的品位。例如,毕尔巴鄂地铁入口可能是世界上目前最摩登的地铁建筑设计。乘客进入地铁入口感觉如同进入了太空舱,将要搭乘地铁进入一个异度空间,由地面下到幽暗世界,再到突然看到一个豁然明亮的站台。地铁入口设计是玻璃及钢铁的联合结构,从任何角度看去都不会碍眼,浑然与周围城市环境结合为一体。这种前卫的设计风格恰恰与作为当代艺术标杆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相映衬,彰显了这座小城时尚、艺术、不拘一格的风格和品位。毕尔巴鄂地铁入口的设计,为城市增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为此,毕尔巴鄂人将地铁入口称为“Fosteritos”,以表示对建筑设计大师福斯特的敬意。
城市形象设计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用以彰显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城市形象设计是城市品牌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方法就是提取城市核心的文化符号,通过艺术创意设计的途径与多元化的传播手段,为城市构建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并以此向受众全方位传播,以期在受众中建立起对城市品位的总体印象和良好认知。这一做法,在国内已不鲜见,对新兴城市或经济转型城市来说,试图改变一个城市旧的印象,还是建立一个城市新的印象,都可以通过这一设计工作来完成。
例如,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新城规划将新区分割为步行可达的各种特色小型街区,将通过地铁连接的公共中心穿插其中,目标是建设成为一座“森林中的城市”。同时,又根据城市主要产业布局来设计城市形象的图案,形象中大量使用宽度相等的蓝色和白色线条做辅助。这些线条可以根据不同的载体传递出不同的性格和情绪,一方面契合了本国文化的传统特征和特殊的文化品位,一方面又反映了明斯克的工业设计、物流产业和IT行业等核心产业。
又如,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为改变外界对自己的保守、古板、衰落的印象,也设计了一个新的城市标识,这个标识抛开所有莫斯科古老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因素,采用了互联网上表情符号为设计元素(微笑+惊讶),传递给外界一个新的城市价值和印象——“让你惊奇,让你开心”。
由于城市文化的展示价值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在城市空间中将膜拜价值向大众传播而得以转化实现的,因此,城市原真的、创新性的文化能否在城市的物质空间、环境细节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和展示,这对城市品位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强化城市的城市文化艺术管理,在城市空间要素的各个方面,突出美学创意,让文化魅力和艺术气息渗透到城市空间的整体和细节之中,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
(三)文化行为的活跃性关乎城市文化的体验价值
城市文化的体验价值来自于城市文化要素与城市居住人群之中的互动关系,是城市文化行为活跃性的体现。这种体验是城市中的人(居民、游客、访客)等对城市文化的参与,在互动中不断强化对城市文化的高度认同,最终形成城市中一种新的膜拜价值。文化体验本身实际上也是参与文化传播和文化创造的一个过程。
城市中的文化行为既包括了文化创作、文化消费、文化仪式、文化交流等个人与组织行为,也包括文化创意产业这样的经济活动。当一座城市拥有较多的高端文化人才、文化团体,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上述活动以及相关的节庆、会展、论坛、沙龙、雅集等,从而引发更高水平的文化消费,形成繁荣的文化生态体系,并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体验价值是文化活动参与者在与城市文化要素互动过程中获得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这些体验所产生的高度认同感,推动体验价值又回到膜拜价值,这种回归本身就是体验者对城市品位的一种评判,因而文化的体验价值也是反映了城市品位的重要指标。体验价值具有愉悦性、时尚性、互动性和在线性的特点。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个性化、体验性的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主流趋势,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文创产业对活跃城市文化体验行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明显的作用。例如,在今天的西方,艺术博物馆在保持其传统功能的同时,产业化发展趋势已经不断加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的经营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博物馆之一。它一直非常重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活动,并将其视为与藏品研究、保护、展览、教育活动同等重要的职能与使命。大都会的文化产业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旅游购物模式,主要特色是博物馆商店的系列开发,如书店、纪念品店、礼品店,商店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除现场的柜台销售外,还在其他地区的机场、百货店开设了销售柜台、专卖店等,为游客提供了异地支付和邮购商品的服务。这一运营模式一方面扩宽了自身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累计开发各类商品2万余种,年销售额到2008年已经突破两亿美元大关,利润率一直保持在15%-20%左右。
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机构,完全抛开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二元思维,遵循其市场策略,运用文化创意和设计手段,通过知识产权的运营,以文化符号为核心,将文化空间构建成与受众感官交互体验的场域,随之也将文化的展示价值转化为文化的体验价值,并推动体验价值向膜拜价值回归,从而大大提升了受众文化参与行为的活跃性,这对我们当前利用“文化+”推动各产业门类融合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以说,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比重越大,城市的文化品位也就越高。
目前,我国城市的文化活动不可谓少,但往往因为很少考虑或关注文化的体验价值,造成了一些文化节庆活动投入不少而效果欠佳。在这方面,北京市大兴区筹办的2016世界月季大会,创出了一个“政府办会”的新路子。在世界月季大会的整体策划中,筹办方提出不要为办会而办会,为办展而办展,而是将学术交流与当地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与节庆会展活动相结合、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从而解决了会展活动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具体说来,就是要通过办会发展“月季主题”旅游,培育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以“月季产业”为驱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月季主题”的生态宜居示范镇,使“月季文化”的展示价值在各项规划活动中转化为体验价值。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持续打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月季文化”将逐步由物质空间层面进入到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层面,并对整个区域的精神气质、地理风貌和文化品位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高品位的城市必然拥有丰富的文化体验,具有更高的体验价值。
综上所述,城市品位来自城市文化价值的三重性所决定,其生成是由城市文化的管理者、创造者和体验者共同来实现的。“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因此,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城市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发展,其实质是城市文化在质的方面的跃升,是城市社会理性与社会和谐的升华。
(责任编辑:李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