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炎炎夏日打车赶往广安门外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广外街道办),开车进入红莲南路后,司机脱口而出:这里真是大变样了,以前路很窄,现在变成四车道了。见到广外街道办主任刘振华,我第一个问题就是红莲南路拓宽了吗?刘振华主任笑了起来,“你们刚刚从那里过来吧,这可是广外的老大难问题,现在这条路不光拓宽了,还实现了马连道地区与西二环的贯通。”刘主任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广外街道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历史悠久,特色突出。广外为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现在滨河公园建有北京蓟城纪念柱和建都纪念阙。凉水河(西城段全部流经广外街道)曾在北京城的建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条古称洗马沟、桑乾水、莲花河的河道,曾经是辽金两朝最重要的城市供水河道。目前莲花河滨水公园提升工程已启动。二是人口众多,密度大。广外街道面积5.49平方公里,辖区以广外大街和京九铁路为界,以北以东由天宁寺派出所管辖,以西以南由广外派出所管辖;下辖30个社区;居住人口近20万,流动人口近5万,是中心城区人口最多、居住密度最大的街道,每平方公里约3.5万人。三是基础设施薄弱,老旧小区多。现有小区219个,171个是老旧小区,只有75个小区有物业管理。
刘振华主任把广外城市管理的难度概括为硬件不足、软件复杂。“广外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现在的工作要把环境建设作为重点,改善群众身边的生活环境,推进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刘主任说:“城市管理每天都是新事,我们每天都在路上。推进城市管理主要靠‘勤’和‘严’。”
实现“老旧小区改造梦”
老旧小区多是广外的突出特点,要为辖区群众谋福祉,实现“老旧小区改造梦”成为街道推动的重要工作。自2012年开始,广外街道积极谋划,力争通过建筑本体、公共区域、物业服务的全方位改造提升,彻底解决长期以来老旧小区环境脏乱差问题。这种想法和区环境建设办、区重大办一拍即合,得到了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以“三义里、小红庙”作为新西城区首个整治试点,由此拉开了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的序幕。
提到“三义里、小红庙”小区改造最初的印像,刘主任说,不夸张地说是生活垃圾乱堆放、绿地荒芜无人管、装修渣土无人认领。因此这场老旧小区改造战役打响的第一炮就是解决“脏乱”问题。广外街道高度重视,成立了老旧小区改造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办事处主管领导、社区书记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亲自到小区入户动员收垃圾,清扫楼道过道堆积物,从最开始一周要拉走2车左右的废旧物品,到逐渐减少,再到居民养成自觉收运习惯。第二步,是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实施综合整治前,两个小区由于建成年代早,房屋老化、道路破损、排水不畅、停车难、环境卫生脏乱、治安差等问题突出。2012年以来,街道牵头对两个小区259处违法建设和207个私设地锁进行了拆除;新建、新装12个自行车棚、63处防盗护栏;并通过市、区两级对两个小区进行近2亿元的投资改造,完成小区外墙保温节能改造、抗震加固改造、楼内上下水改造、热力管网与雨污水管线更新、停车位规划、绿化升级改造等工程,彻底解决了两个小区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综合整治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如何确保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一直是广外街道最关心的事。引入物业管理,提升小区物业服务能力成为广外老旧小区改造的另一条成功经验。“三义里、小红庙”老旧小区引入了国有企业红义物业,加强了对两个小区的停车管理、治安和楼内保洁。而小区的公共区域保洁与绿化则由西城环卫六队和广外绿化队负责(西城环卫六队为西城区环卫中心下属单位,广外绿化队为西城园林市政中心下属单位,这两支队伍是广外街道道路保洁、绿化委托管理单位)。随着物业公司入驻小区实行准物业管理后,居民称赞小区秩序明显好了,安全感也增强了,对引入准物业管理更加认可了。
广外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的另一个经验就是党群联心,群众广泛参与。街道工委按照市、区委要求,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根据工程总量及分布情况,在辖区11个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上建立起11个联合党支部,搭建起群众和施工单位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深入老旧小区和施工现场,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和个性化诉求,并让老百姓亲身参与改造方案的设计,真正把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由“政府要干的”变为“百姓要干的”。另外,结合广外街道老旧小区老居民多、老街坊多、人情味重等特点,街道办积极发掘热心居民,在现有准物业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模式,通过社区居民自治和成立社区便民服务组织等形式,鼓励和倡导小区业主自助、互助和低价有偿服务的方式,达到了提升物业服务标准和维持物业服务持续运行的目的。
“拆违”勇气后面有正气
“拆违”是每个城市管理的攻坚难题,广外街道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自2013年以来,共拆除违法建设1500多处,拆除违法建设处数和速度均居西城区第一,在北京市乡镇街道系统名列前茅。
广外街道“拆违”的经验,首先是项目选取上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区级重点整治小区相结合。为避免环境重点整治小区陷入“反复整、整反复”恶性循环怪圈; 二是与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小区相结合;三是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拆除点位相结合;四是与拆除经营性违建相结合。如丽源路、车站西街和广外南街街边商家多,车辆多,道路狭窄,部分违建用于占道经营。通过“拆违”有效解决了环境秩序问题,也营造了良好的商业氛围。
其次,是积极开展困难群众帮扶。拆违之初,广外街道出台了针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对接措施,对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方面确有困难的群众给予帮扶。如在拆违过程中,为3户暂时无房群众解决了临时住所、为3户困难群众争取了补报申请廉租房的绿色通道、为5户困难群众补办了低保、为1户居民发放了救济金。一系列帮扶措施,使困难群众未出现因拆违无房可住和生活无着落现象,使得整个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群众的思想认识实现了从“要我拆”到“我要拆”的转变,自拆和助拆率达到了80%。
第三,疏堵结合加强善后措施对接。广外街道办经过与区重大办、区环境建设办及时沟通,迅速建立了拆后恢复队伍,开展拆后恢复原貌和规范化自行车棚建设工作,确保拆除一处,跟进恢复一处。针对个别住户违建拆除后窗户护栏破损的现象,一律按照标准给居民新装了防盗护栏,既确保了整治效果,又体现了整体美观。通过拆违,增加绿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停车位560余个、休闲健身场地6个,使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善后措施的得力,打消了大多数群众的顾虑,纷纷积极主动配合拆违,确保了拆违工作的有效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广外街道办几年“拆违”工作没有出现一起恶性事件,其经验就是习总书记说的“打铁还要自身硬”。团队有一个共识,解决老百姓的工作首先要一碗水端平,要敢于较劲敢于面对现实,但是也要为百姓着想,在勇于拆违的背后是正义之心。
“中国茶叶第一街”精细化管理
位于广外街道西部的马连道街和马连道南街,因茶而生,因茶而兴。这条长约1500米的街道现聚集了十七八家茶城,4000多家商户,年销售额达40亿元,约占全国茶叶流通量的十分之一,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茶叶第一街”。走进这两条街,只见道路基础设施良好,牌匾标识规范,车辆搁置整齐,商家经营规矩,时不时地看见城管监督员、执法队员和城市管理志愿者来回巡察于大街上,繁华热闹又秩序井然。
但是,曾经的马连道街、马连道南街曾因大街无路灯、无照经营聚集、沿街商户门脸破损等问题,成为市区挂账乱点。为摘掉环境脏乱这个“帽子”,广外街道办成立了马连道、马连道南街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同区市政市容委、区环境办、区城管执法监察局,大力开展马连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制定了大街规划编制、环境秩序净化、常态管控三步走的工作思路,使这里改头换面。
马连道街、马连道南街的环境整治是从拆除违规电子屏开始的。先对影响马连道南街整体市容的四层违章外挂电梯进行了依法拆除,接着在两条街巷拆除违规LED电子屏370余块,拆除大型违规户外广告牌匾10余块。随后,对京马、清溪两个茶叶市场周边的违法建设进行了集中拆除,通过拆违啃下几处历史遗留的“硬骨头”,为两条街的后期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广外推出了有特色的“六位一体”巡管模式,即整合各方资源,将城管科、城管应急小分队、天宁寺和广外两个城管执法分队、城市管理网格监督队、广外绿化队、环卫六队等科站队所有效捆绑,街道赋予巡查队负责人检查考核权、指挥调度权,加强对街面的综合监管,变群众“上访”为管理者主动“下访”。“六位一体”巡管模式推出后,提高了对违法建设、积存垃圾渣土、无照游商等环境顽症的主动监管效能,实现街道、社区两级联动管理格局,巩固了城市环境建设成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在两街重点节点部位设置了3个环境秩序监控岗亭,全天24小时值班,保证街巷环境和治安秩序良好。由此,马连道街、马连道南街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格局正式形成。
马连道街道是广外的一张名片。据刘振华主任介绍,2013年,马连道、马连道南街被列为市级达标道路,马连道南街新建了路灯,告别了无路灯的历史。到2015下半年,区市政市容委将在马连道南街实施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此项工程的推进,将会彻底提升马连道南街环境整体水平,“中国茶叶第一城”将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