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北京基础设施建设浅析

2015-04-29 00:00:00陆小成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5年4期

一、北京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北京市各级政府近些年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但仍不能满足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服务需求。自2008年至2012年,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从1160.7亿元增长至1789.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处于20%以上。能源、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领域的投资也基本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北京人口增长更快,2012年常住人口规模为2069.3万人,2013年为2114.8万人,比2012年增加45.5万人,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1‰。基础设施人均占有量偏低,特别是交通、公共服务、能源等领域投资难以适应人口增长的速度。综合来看,北京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匀。从区域分布看,核心城区与远郊区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分布不均衡态势。就基础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而言,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城、东城和海淀,而大兴、房山、通州、顺义、平谷、密云等远郊区县的重点中小学数量非常少。北京市重点小学有33所,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全市70所市级幼儿园示范园中,城六区有52所,远郊区县仅有18所,可见优质小学和学前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从医疗卫生设施来看,全市72家三级医院中,三环以内达到35家;五环以内达到54家,占全市总量的75%。天通苑、回龙观、上地、通州等典型的人口相对密集的郊区县新城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匮乏。从交通基础设施来看,通州、大兴、房山、昌平、顺义等郊区县的轨道交通不发达,仅有1-2条地铁线,有的区县如平谷、密云、怀柔、门头沟等还没有通地铁。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衡,导致产业和人口过度集中在核心城区,从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人口膨胀、产业过度集聚、交通拥堵等压力。因此,尽管北京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每年50万-60万人口的净流入导致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各类承载对象的需求,“超载”现象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实现均等化。

第二,交通基础设施难以适应强大的公共交通需求。北京产业或企业主要集中在四环或五环以内,特别是10号线周边、国贸CBD等区域写字楼过于密集、产业及人口集中度过高,轨道交通建设不配套、轨道交通密度不够,加上核心城区的房价高涨,租房成本不断攀升,使得更多的人选择到远郊区县居住,结果导致上下班的“潮汐现象”。有限的地铁线路和公交车,难以应对时间性的人口出行需求,排队进地铁压力还将长期存在。由于不能在短时间内增加更多的地铁线路,地铁拥挤、公交拥挤、机动车拥堵等现象短时间内难以得到缓解。

第三,水务基础设施难以解决水资源短缺。2013年,北京继续加大对水务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力度,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较大程度提升,功能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北京水资源短缺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水危机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以国际标准衡量,国际极度缺水标准是人均500立方米,300立方米是危及人类生存生活底线的灾难性标准,而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则不到1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0,成为全国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地区。随着城市扩张、产业发展和人口膨胀,北京地表水系不断断流、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发展的最大瓶颈。

第四,能源环保设施建设效果不够明显。北京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人口剧增,导致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能源环保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北京人口增长速度。一方面,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2013年北京能源消费总量达到7354.2万吨标准煤,刷新2012年的7177.7万吨标准煤的历史最高纪录。另一方面,煤炭占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低碳绿色能源比重依然较小,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依然偏高。北京在低碳绿色能源、环保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不够,还没有发挥低碳绿色能源设施转变首都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提升作用。

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对策和建议

北京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转变发展方式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要求,因此人口增长、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问题对首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需求。针对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增加核心区轨道交通密度,扩大周边地区的轨道交通覆盖面。因为轨道交通的布局、延伸会影响或引导产业企业布局与发展,进而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与分布,减少核心区人口压力、资源压力与环境压力。所以当前要增加核心区轨道交通密度,增加远郊区县的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增加北京与河北省、天津市邻近区县的轨道交通建设,依托轨道交通设施的均衡发展和配套建设,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均衡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加快首都城际铁路网和高铁网、高速公路网建设,促进北京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二,多渠道提高节水能力,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一是应多渠道提高节水能力,继续推广灌溉节水技术,统筹雨洪利用与城市排水、道路建设与排水需求、管网建设与河道治理;二要充分利用好南水北调的开源条件,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主张和倡导循环利用和多次使用,减少浪费水的现象,从意识、用水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减少水耗;三要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扩大再生水使用和推广覆盖面;四是应启动海水淡化和引渤入京工程建设,加强前期技术和政策层面的相关研究,结合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人口均衡布局等战略发展问题,以海水淡化破解首都水资源危机。

第三,加强城市能源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比重。北京能源消费总量近些年来呈现增长态势,能源消费刚性需求压力较大,需要加强城市能源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能源供给能力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和低碳新能源开发。一是加快建设大尺度城市森林,完善城市绿化的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园林绿化为改善首都城市环境、减缓雾霾天气、构建生态宜居、生态休闲环境服务;二是加强城市绿地、绿色建筑建设,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三是加强对胡同街巷的绿化设施建设,构建文化遗产与绿色景观相呼应的特色文化街区。此外,基于北京资源能源匮乏的现实,应加强对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太阳能等低碳新能源,提高低碳新能源的供给比重,促进能源结构转型。

第四,重视远郊区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引导作用。一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各层级、各行业、各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整体运行效率,为首都城市运转提供保障;二是在空间层面,要统筹旧城与新城、核心区与远郊区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从首都城市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与河北省、天津市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视最新技术、产品、工艺运用于首都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发挥和提升基础设施对首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第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与管理。一要创新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行的有效机制,提升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建设、管理、维护水平,构建多样运作机制;二要建立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机制,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情况的统计、评价和监管,及时解决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反馈,加快维修和改造,提高基础设施运行的群众满意度;三是建立基础设施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私人企业、社会组织、群众对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管理等多领域的参与作用,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北京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与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四是重视基础设施在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把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提高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与运行绩效。

参考文献:

[1]北京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 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3]石莎莎,史安娜,张鑫,张菊梅.可持续视角下的基础设施发展战略[J].湖南社会科学,2009(2):112-114.

[4]张耘,陆小成,刘小明,杨风寿.北京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杨松.北京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进一步市场化开放范围研究[J].管理观察,2014(33):12-14.

[6]崔烜.北京水危机:人均水量仅极度缺水线1/5[N].时代周报,2012-6-5.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