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许多城市竞相启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在此过程中,智慧城市逐步异化为城市标签,多数城市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技术先进性、轻民生实用性,过于注重先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信息技术运用,如加拿大的渥太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不仅缺乏投资效益而且造成资源浪费,与创建智慧城市的初衷完全背离。智慧城市理性发展的要求是不仅智能化、聪慧化,更要人性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让城市发展的成果通过不同的途径和载体惠及民生,真正做到既“慧”又“惠”。
一、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
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3.7%,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难题。建设智慧型城市,综合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尚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智而不“慧”
我国智慧城市从2012年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正式开始,国内不少城市都纷纷提出了创建“智慧城市”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加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希望以此为契机培育一批新兴智慧产业,推动新一轮城市的发展和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带动城市的进步,但是在建设中存在智而不“慧”的问题:
1.信息盲区。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被全面感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继而信息网络才能做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些有用的事物未能实现全面感知,抑或感知的同时没能实现透彻化,造成信息的获取不全面,不利于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这样实现互联互通则无从谈起。
2.信息沉睡。一些政府部门在建设过程中,购置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并且切实运用在城市网络中,但信息获取后只是存储在那,并没有通过计算机等技术进行处理,对产生的大量数据并不能进行整合利用,物不能尽其用,使得智慧项目名存实亡,资源浪费严重。
3.信息孤岛。城市各部门在长期的信息化应用中虽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但由于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缺乏科学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加上城市部门横向协同困难,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信息化往往是技术上容易解决,但在管理机制体制上难以实现。同时缺乏统一的建设评估标准,不同系统的接口复杂,不易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互通。
(二)智而不“惠”
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应当由人民共享。2012年在第一届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谈到,智慧城市虽然是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探索,但不解决实质问题的智慧城市方案是“白智慧”。在民生方面容易产生两个问题:
1.政绩导向严重。中国长期以GDP论英雄的政策导向,使得一部分官员将智慧城市建设视为仕途的阶梯,不顾城市经济情况竞相上马,很多城市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就立项施工,这与城市的科学发展完全背离。同时政府在建设中决策随意,主观臆断较多,发展中也缺乏长远的制度保障,可能陷入“人走政息”的怪圈。
2.忽视民众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最终目标就是让普通民众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但一些城市在建设中只购置那些与民众生活格格不入的附加值高、经济利润大的技术产品,同时在运用高科技时忽视了应用开发和普及推广,导致系统功能与市场实际所需相去甚远,市民对相关的操作使用也一无所知,新的重复建设仍在继续,改善民生成为一句空谈。
二、“惠”及民生的智慧化手段
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多重视信息化建设,而忽视了智慧城市改善百姓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但是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是提升百姓的城市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进而增强百姓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最终将城市发展的成果逐步惠及到广大民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百姓的口袋越来越大,日常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升级,这给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吃住行、游养娱再到健教业,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需求,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在最大的限度里加以满足,利用得当就是治疗城市病的一剂良药。
在民生方面应该重点加强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从而全面提高教卫文领域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切实运用智慧城市创建来提高老百姓的福利,提高城市幸福感指数。
(一)实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建设和完善道路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高速公路区间测速系统等业务子系统。加快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的建设,普及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各类营运车辆上的安装和应用。开发城市交通数据交换系统,深化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建成覆盖全市的交通信息化综合体系。同时本着方便快捷原则,通过网络将终端设备连接到城市交通系统,优化民众的出行方式。
(二)创建智慧医疗体系,建立新型的卫生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部署,强化“医疗联合体”价值,着重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应用、实时医疗影像等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实现新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提升卫生医疗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医疗在线咨询、医疗健康信息分享、网上互动社区为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医疗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应用,整合各级医院业务流程和医疗信息资源,远程实时监测慢性病人和居家老人健康状况,实现网上远程诊断、专家会诊、在线检查等应用。加强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控系统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季节性、突发性、规模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提高对重大或高危传染疾病的预测预警和控制能力。
(三)实施智慧教育,建立智慧型终身教育体系
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推广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家校互动中的创新应用。在中小学校开展“电子书包”试点,普及以智能终端为载体的“一机通”式的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小额支付、信息查询的信息化服务与应用。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终身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快推动科普信息化,鼓励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音像等资源,并加以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四)创新智慧文化,拓展先进文化传播途径
创新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网络电视制播平台功能,加快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以大型图书馆为依托,加快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网上图书馆和一批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贴近居民的新型图书馆网络服务架构。探索建立公共文化交流与服务机制,整合城市各种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建立面向国际的文化交流渠道,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五)创建“智慧社区”,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转变
以街镇为依托,构建亲民便捷的社区服务信息综合平台,并将社区事务延伸到居(村)委;针对面积大、部分居民“人户分离”等特点,本着“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原则,逐步实现社区事务受理模式从“本地受理本地办结”向“本地受理全区通办”转变。试点推进电脑、电视、手机“三屏互动”,探索应用电视作为公共服务渠道,完善通信运营商、有线电视提供的为民声讯服务,形成“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新型社区服务形态。
三、发展对策和方向
(一)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打造政府2.0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智慧政务”将在最大限度内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从治理理念上,更多强调管理和服务,而不是局限于监管;从服务提供上,更多靠一站式服务、集成化服务;从支撑平台上,加快智慧政府建设,构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云平台。
基于以上这些理念,城市政府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管理、计算模式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这也是作为适应创新2.0而进行不断调整政府2.0形态,其实质是政府形态完成了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致力于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与互动塑造公共价值。
城市治理应借助智慧技术导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全面感知并掌控城市的运行状况,及时反馈外界变化和市民需求,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城市治理水平。
治理理念要实现由“他治”向“自治”转变。实践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政府下达命令、市民服从的“他治”模式相比,政府主持、市民参与的“自治”模式能更有效地医治“大城市病”。
在传统电子政务中,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往往是单向的。例如,民众可以浏览网站,获取有关信息。随着微博、社交网络等Web2.0技术的发展,政民互动有了新的手段。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已进入E-Government2.0发展阶段。鼓励政府部门开通微博,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强化互联网监管,适当开办一些社交网络,弘扬主旋律,倾听民众的心声和诉求。
要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以满足治理“大城市病”的内在需求,关键是变革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互动、透明、高效的管理机制,发挥智慧技术的最大功效。泛在的通讯网络使得技术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化,公众参与的渠道也随之变宽,建立多样的平台征询并及时响应市民的需求和意见,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同时缩小政府的权力范围,敢于做管理体制的“减法”,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和服务两大职能,从直接管理、行政审批为主加快转向宏观调控、市场和社会监管、提供公共服务、高水平系统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智慧化服务无处不在,信息产品触手可及
智慧城市建设给城市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得生活更加便捷舒适,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高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全面感知和利用信息能力。比如,未来可以给社区里的每位老年人配上终端,随时掌握老人的各种状态。当老人独自在家发生紧急状态时,一个按键就能启动家里的摄像头。如果身体不舒服,老人身上的血压仪、心脏监视器等数据就会发送给社区医生,社区医生马上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救。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选取“智慧政府”建设的切入点。例如,对于行政办公部门,可以选取智能办公系统、政府知识管理系统、政务智能(GI)系统、场景式服务网站等作为“智慧政府”的切入点。对于行政执法部门,可以选取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智能执法系统等作为“智慧政府”的切入点。对于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以选取智能市民卡、智能应急联动系统、智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等跨部门应用系统作为“智慧政府”的切入点。对于其他专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身职能建设智能系统,如智慧交通、智慧国土、智慧民政、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
参考文献:
[1]辜胜阻.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01):6-12.
[2]宁家骏. 推进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发展的思考[J].电子政务,2015(01):62-65.
[3]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05):97-102.
[4]逢金玉.智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J].城市与区域经济学,2011(11):74-78.
[5]许庆瑞,等.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J].管理工程学报,2012(04):1-7.
[6]李萍,严魁.从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实践看智慧城市建设[J].产业观澜,2014(09):48-51.
[7]马友宏.浅析智慧政务建设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作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5):53-54.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