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28日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讲话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建设文明城市,培养有信仰的人民,这是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城市发展和管理工作应该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加以对待。首先,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有的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注重的是经济指标和民生硬指标,而忽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文明素质。这样的小康社会还不是真正全面的小康社会。其次,精神文明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城市,不仅广大市民生活的愉悦,而且,整个城市发展会保持着一种勃勃生机。
城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逐步建立起适合各行各业特点的、有约束力的道德评价体系。首先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需要完善有关道德立法与社会政策,发挥法律与政策对公民道德的制约作用。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人们高尚道德行为,建立健全高尚道德行为基金,同时严惩不道德行为,为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当前,特别是要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使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成为社会公德的坚定维护者。其次要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渗透和落实到工作和各式各样的职业活动中去。要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并在充分调研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有约束力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职业规范,例如公务人员道德规范、服务业职业道德规范、产品制造业职业道德规范等。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政府下大力气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合理、高效的配置。首先,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人力投入。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庞大、复杂、系统甚至琐碎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人员参与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力量。应当根据实际增加精神文明建设从业人员的数量,从编制、数额等方面放宽限制,增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人员的数量。同时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志愿奉献服务作用,对他们进行组织、培训、训练,发挥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很多离退休人员赋闲在家,且愿意发挥余热从事社会管理,充分调动他们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推广和宣传中来。其次,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增加丰富人们文化娱乐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影院、剧场、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增加对美化市容市貌,村容村貌的投入,创建优美的宜居环境;大力制作、宣传、推广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图书、电影、戏剧等;积极开展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乡村、文明个人等文明系列的评比活动,鼓励先进,树立典型,促使社会各界争相效仿,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总体推进;设立文明基金,对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集体予以奖励,对传播社会正能量、扭转社会不正之风有突出贡献的个人、集体予以奖励,对见义勇为的英雄、孝老敬亲的模范、爱岗敬业的典型、乐于助人的“活雷锋”等道德楷模予以奖励。
推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城市自身的内在要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采用行政的、市场的、法律的、文化的等综合手段,单一手段往往是难以见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