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猫空的变迁:思考城乡结合部的机能定位

2015-04-29 00:00:00萧东荣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5年3期

人类热衷于追求高度的经济发展,让生活中充满速度与激情,似乎永远在追赶时间表上的下一个目标。如果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该有多好!

去年回家的时候,“因为工作的需要”才上家对面那座山去看看,偶然间,得到了静下心来的片刻。那座山,叫“猫空”。台北的家在城区的边上,隔着新店溪的支流与猫空对望。河的对面还有知名的台北木栅动物园、猫空缆车等。因为要收集新农村建设以及茶产业的相关资料,于是乎想到以前年少时候偶尔会上猫空找个茶馆与三五好友围坐品茗,直到夜黑星稀台北盆地华灯初上,才施施然的散去。

猫空,是一个概括性的地理区域。包括一片几十平方公里的起伏丘陵与山峦。这里集中了百数十户茶农,有着超过两百年以上的茶树栽种历史。开车过了新店溪支流,经万寿桥之后,循山路蜿蜒而上。起先是经过一些环境打造的非常优美的社区,然后房屋渐稀,代之而来进入眼帘的是一座又一座的台式农家乐。

再往前行,地势开始陡峭。三转两转之后,终于豁然开朗,道路逐渐平缓。转过一个山坳可见茶园掩映,再一个转圜,台北盆地突地出现在山与山之间的大屏幕上,从这里开始算是进入猫空的核心区了。路两旁的茶园愈来愈稠密,茶馆也由稀稀落落逐渐变成遍布在街道的两旁、或沿着山势往下探、或往上伸展,最终蔓延成片,这里就是猫空的中心点了。你也可以在木栅动物园门口,搭乘缆车上山。30分钟左右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山顶,其间经过「动物园站」「动物园内站」「指南宫站」和终点「猫空站」。当缆车运行在群山中的时候,放眼四方,蓊蓊郁郁,翠绿一片,耳边只听得到徐徐的风声以及鸟鸣。脚底下则是随山峦起伏的茶园,形成美丽的纹路。由于视野绝佳,故也是眺望台北盆地的最好观景台。

如果你是搭乘缆车上山的,从缆车猫空站出来之后,你有三条路可以走,对于初次来访者,建议选择左边一条,可以走到这山上唯一一处介绍猫空产茶历史的茶叶推广中心。

上猫空来的人,男女老幼都有,有上山泡茶、上山吃饭的,也有上山只为爬山舒畅身心来的。前者多属于旅游性质,后者则以经常性上山运动的附近居民为主。我虽是附近居民,但是我既不常来,也不是上来舒畅身心的,我是为了“工作需要”上来的。面对大好美景,舒适的茶馆一家又一家,我只能浅尝即止,感觉到了就往下一个店转进,过得还是匆匆忙忙的节奏。直到走到一处没有旅客的“店”。这其实也不算是一家店,是有几张台子但没有房屋形态的店面,算是个路边的排挡吧,店主人在一个用面包车改装成的作业空间里忙活。

在这山里面,一座用面包车改装成的吧台,就是它,吸引了我的目光。凑近一看,小小的空间里,不只能提供各种手工茶饮,还能做出几样不差的甜品和deli之类的简易食品。在这山崖边上,对走累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我就是个走累的人)。走累了还不直接下山的原因是工作还没做完,因为前面还有此次上山的核心目的地:茶叶推广中心。

山崖?是的。这个“排挡”位于山路边上一块下场的空地上,另一侧就是陡峭的山谷,虽说不是万丈深渊,但也足以让你站在那里感觉心旷神怡了。向山谷远处望过去,就是猫空的经典风景——台北101大楼矗立在画面右前方的台北盆地。相对于猫空其他的传统茶馆、创意茶馆、茶主题餐厅、茶主题客栈,这个“茶吧”(姑且这么称呼它)显得格外清新。加上位置的关系,它属于步行者的休憩地,开车的找不到地方停车。当然,腿劲儿够的可以骑自行车上来。这茶吧的清新也得力于面向风景明信片般的猫空景致。为了欣赏这画面,我坐了下来,那天上山的人不多,步行的更少,所以我得以享受了半个小时的私人专属的可以眺望整个台北盆地的山崖茶吧。

也就是这半个小时的时间,我没有去想下一步要干吗。我只是看着,其实也不是看,就只是面向着一片空旷,就像在新疆的那拉提草原、在青海的盐湖面向着一望无际的时候,不刷手机,没有电脑,没有人声、没有汽车引擎声、喇叭声,允许自己奢侈一下,告诉自己啥也不想……就这样逃离自己半个小时,感觉不到存在,感觉不到的感觉实在感觉太好了。

直到上来了一拨儿客人,眼前的停格画面被破坏了,我才又回到了现实世界,悻悻然的离开那里,继续前行。

离开茶吧,顺着路又往前走了约一站地光景,终于来到座落在一处山坳里的木栅区(现改称文山区)茶叶推广中心,这次上山的主要目的地。中心由一个约200平米的展示空间、一个略小的交流场地,以及建筑物后面依山而建的庭院组成。由于整座建筑是背靠山坡建成的,所以要先拾级而上来到中心的大门,一进门是不大的中心大堂,右手边是极富台湾古早民风的“奉茶”,热腾腾的铁观音贮在不锈钢制的大茶桶里,旁边有干净的马克杯,来客可以自行取杯,自斟自饮。我非常喜欢这个有古意、古风的“奉茶”,尽管形式上已经比较现代化,不过依然得到很好的迎宾效果,虽然这里没有服务人员,一切都让客人自己来。

右手一进穿堂拾级而上来到交流中心,有几个档口展示着当地茶农自种自焙的茶叶,以铁观音和包种茶为主。也有一些是以茶为核心概念的养生产品、生活杂货等。我在左手第一家档口坐了下来,老板娘带着两个中学模样的孩子在那里招呼客人。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女孩较长,大约十六七岁,在旁边打下手看样子是要继承衣钵的。母亲倒了一杯用紫砂茶碗盛的金黄茶汤,推到了我面前。说这是他们家自己种的铁观音,忙着倒茶叶的女儿接口说道“这是今年清明前刚采收的。”这山上的百多号茶农,家家户户都是把自己收成的茶叶用自家祖传的焙茶手艺,制作成风格各异的铁观音,产量都不大,但也因此铸就了猫空独特的茶产业景观。有的前店后厂式经营,有的只做批发。开店的有些人做成专业茶馆,走的传统路线;有的传承者比较具有创新思维,做成创意茶馆,甚至于发展出文化创意衍生品,配合设计精巧的个性化包装,小巧可爱特别能够吸引年轻的消费族群。走创新路线的店面,有的设计清新可人,有的走小资情调,妆点各种形式的主题,在这个小小山头上形成一片欣欣向荣的茶文化乐园。

总体来说,猫空围绕茶主题的其他业态还有以茶入菜的餐馆,有以茶养生的生活馆SPA,有提供短期驻留的茶文化驿站、客栈等等。

穿过中间的户外庭院,转进中心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茶叶推广中心的展示单元。这里介绍了200多年前来自中国茶乡福建安溪的张氏先祖带着铁观音种苗来到台湾,开启了中国台湾种植茶树生产茶叶的先河,中间经过了十九世纪末期的洋行主导时期、日本占据台湾时期,到台湾光复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观光茶园兴起的完整史料。从简易的展陈可以看出该中心经费有限,不像我在大陆多数地方看到的各种文化事业单位的设计新颖与装修华丽。然而,就其朴实的作风来看,似乎更符合现在所推行的勤俭务实主义。

综合来看,猫空能发展到今天有几个关键时期:十八世纪末,大陆茶乡福建安溪先民移入种苗时期,这个时期开启了台湾育茶、产茶的经济活动;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洋行随着船坚炮利的欧洲殖民大军大举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所有富有经济价值的口岸,台湾的茶叶也随之漂洋过海到了欧美市场;十九世纪末,甲午战后台湾被清廷割给日本,所有西方洋行势力被日本的株式会社逐出台湾,代之而起的是日本殖民政府所鼓吹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加上木栅乡民张迺妙、张迺干二人从祖先原乡福建安溪引进的铁观音,遂进入了木栅本身自制优良茶品的时代;二战结束之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但战后衰退的景象没有改善,茶农的经济状况一直到80年代地方政府关心茶农、改善茶农生活环境、导入观光茶园经营的模式开始,才逐渐转变,最终形成今天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猫空茶园产业的格局。

如果从城乡结合部的功能定位来看,猫空很好地发挥了它的区位优势,排水性良好的丘陵地貌,200多年的育茶经验,除了很好的从一产到二产贡献了丰富的经济收益,更从三产的角度,为台北都会地区提供了一处休闲胜地。不仅成就了本身的收益,也给临近的城市居民提供了非常受欢迎的休憩场所,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摄影:萧东荣)

(责任编辑: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