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感寄托,乡愁永远是中国人心中的梦。但是现实中,中国很多的农村生活环境因为垃圾围村,已导致“垃圾山”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仅占37%;有14个省还不到40%,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2014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基本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并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
5年专项治理,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最怕的是搞运动,咱们一定不能刮一阵风,有始而无终。”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有科学的治理模式,既不能照搬“城里模式”,也不能搞“一刀切”。现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区域差别大,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形成区域特色是关键。选择农村垃圾转运模式,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综合考虑当地地域范围、人口分布、垃圾量、交通情况等因素。模式选择时应做全面的经济指标测算,不仅要考虑建设投资,也要考虑运行成本。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要按村民可接受方式,做到简便易行重长效。本刊特联系北京、上海和甘肃三个地方垃圾治理政府主管部门,以此三地为代表,了解当下现状与未来对策,展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