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阅读

2015-04-29 00:00:00赵文静
读读书 2015年1期

三毛在撒哈拉行走的时候曾经为住在帐子里的沙哈拉威人拍照,却被看做“恶魔”而遭到驱逐。将影像固定在照相机暗箱里——这样的一种物理成像原理——在沙漠人看来,无疑是恶魔来摄取人的灵魂。从摄影术发明到三毛的时代,摄影术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但在没有文化教育背景的沙哈拉威人眼里,将人的模样映入胶片上的行为依然具有亵渎的意味——十九世纪的一份沙文主义刊物中曾写道:“将飞逝的影像加以固定式不可思议的;不但如此,正如德国人的深入研究成果已经揭示的,任何意图固定影像的企图都还是一种亵渎。”

三毛怜悯这种因为地域因素,更或者是人文因素而造成的无知,但是这种将影像固定下来的神秘技术在出现初期也确实动摇了传统,带有想当强烈的神秘色彩,尽管当时已经很多人意识到了摄影术的到来。

在任何新的理论领域,第一步都存在将物从神秘的意义中剥离出来。摄影的神秘在于利用眼睛从镜头观察对象,从而迅速的捕捉到图像,同时手也第一次在图像制作过程中从最重要的艺术职责中解脱出来。瓦尔特·本雅明在 《摄影小史》中提到,在摄影术发展之初,画家大卫·奥克塔维斯·希尔(David Octavius Hill)利用照片作为其绘画肖像的辅助工具,他的这些摄影作品揭示了这一新媒介的特性:摄影揭示了无名之辈的形象。

由于摄影是通过眼睛得以实现,这比用手来捕捉图像的速度要快得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无名之辈能够将自己的影像固定并保留下来。这是对民主思潮的一种体现。本雅明认为:“如果家中保存了家族的祖先肖像,人们就能够探寻他们的身份,并再现当时的情景。但是,在经过两三代人之后,这种兴趣就逐渐衰退了:几乎所有的幸存画像都只是变成了画家绘画艺术的见证。”能够留存下来的图像不再只是属于上层贵族或者家族家长的肖像,任何的无名之辈都有机会在相机前面留下无意识的、真实的视觉图像。

另外,摄影术所表达的图像民主性除了记录无名之辈的形象之外,还消解了艺术作为对神明膜拜而产生的崇高感。艺术起源的说法有很多,其中“礼仪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当画作——或其他记录影像的图像——被冠之以艺术的称号时,往往就能够呈现“灵晕”的效果,而“艺术作品的灵晕浓郁的生存方式从来就不能完全脱离礼仪功能”,换句话说,艺术作品根植于人类认知的关联方式即是膜拜。随着摄影术发生发展,由于摄影图像消解了艺术品的“唯一性” 和“此地此刻性”而使得灵晕的效果逐渐趋于淡化,于是,作为衡量艺术品的本真标准失效时,“艺术的整个社会功能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图像的民主效果主要表现在摄影作为一种复制技术的出现使得图像——或艺术品——更为广泛的流传并能够被更多的世人所欣赏;同时,当艺术品的灵晕被消解掉时,更容易被普通大众理解其中的内涵与本质。简言之,摄影术拉近了普通观者与图像的距离,图像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在《摄影小史》之后,本雅明的另一著作《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论述到影像复制对于伟大艺术作品的存在意义在于使得艺术品成为一种集体影像,不再被视为个人创作而私有。虽然摄影的这种复制性是艺术与摄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摄影所表达出来的民主性和大众化也是那个时代无法阻止的。

当摄影发展到今天,它的普及程度早就使其褪去了其中的那份神秘感,即使现在去到沙漠,那里的人们也能很自然地对着镜头展露微笑,留下属于自己的摄影图像。中国先哲的智慧是“道常无名”,摄影对于无名之辈的形象的捕捉,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而摄影对于图像的民主性推动的作用在今天也更加明显——其一,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由图像构建的社会,或许各民族之间语言有别,地域有差,但图像的话语能力是沟通全球的一种必要手段;其二,由于摄影设备的多元化,图像技术正在被多数人所普遍掌握,许多重大事件都是经由业余手段而记录下来的;其三,摄影图像更加趋向草根化、平民化,这其中与大众文化对摄影的推波助澜无不关系。

21世纪,图像日益民主,或许图像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互联网等变革力量的新兴媒介开始介入普通大众的生活。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渐渐成为社会构造中的中坚力量。随着手机和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普及使得拍照不再是难题,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入拍摄的模式,拍照不再是一种仪式,而是当镜头举起时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因此,摄影进入所谓的“后摄影时代”。艺术总是社会观念敏感的文化实践者,图像就是其打出的一张先锋牌。人际之间的媒体交流方式从自媒体(we media—QQ)到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微博、人人、微信)的发展,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所有,并能被广大网民所关注到的平台日益完善,逐渐地渗入到了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图像存在的空间也由墙上的相框到家庭相册,最终进入虚拟的网络空间,观赏者也由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到千千万万认识与不认识的网络公民。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图像展示的空间和视觉观赏的受众,同时私人领域走进公共空间,私人领域的娱乐性与世俗性也渐渐地深入到公共领域之中,读图时代自此降临。

今天,摄影不仅为我们提供新的选择,它的使用和“阅读”变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变成了不需要反省检查的现代生活知觉的一部分。这种转变要归功于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新兴的电影工业,轻巧相机的发明——从此照相机不再是本雅明时代那种隆重的仪式,图像阅读也成为新时代机遇下认知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