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
摘 要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无比渺小,人类在以改造自然为主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那么和谐。随着《2012》、《暴风危城》、《地球风暴》、《大海啸》、《2022大海啸》、《活火熔城》、《海啸大白鲨》、《洪水》、《龙卷风》等系列灾难题材电影对人们认识自然灾难提供了更加直观的素材。自然灾难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难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中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难对人类生存环境有着毁灭性的破坏。在陶瓷设计中,运用灾难题材在陶瓷作品表面上形成特殊题材所表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审美。一方面表现大自然给人类的预警信号,呼吁人们更多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增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另一方面彰显在大自然面前,发挥人性的光辉,启迪人们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关键词 自然灾难;警示;陶瓷设计;生命;环境保护
灾难题材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不仅在于描述当下的已经发生的自然灾难,更多的是指向永恒;不仅仅是通过灾难题材达到审美满足,还在于用它揭示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表现对地球上人类命运的长期的直至终极的关怀;不仅是个体的心灵情感的表述,还是人类众生一体的永恒思考和感悟,灾难题材以及应对灾难的教育。
人类长期以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开发,忽略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的危机已经呈现,我们只能面对今后进一步出现的更大挑战。社会发展的过度膨胀,自然环境和公共系统的脆弱性显示得更加强烈,甚至对正常的气候年景反映都过于敏感,人口密集、城镇化发展、资源开发向生态敏感区延伸等等,这一切原因使正常的自然变化过程受到干扰,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虽然将自然灾难题材运用到陶瓷艺术中有可能再次对人们受过伤害的心灵再次震撼,但对人们关于自然灾难的思考、感悟,甚至因此而形成的美感。正是基于这些思考,试图将作品里的灾难题材提炼出它应有的教育意义。
1 灾难题材的人文内涵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追求和精神寄托。自人类诞生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就与人类共生共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干预、改造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在加剧恶化。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刘学礼编著的《天灾——威胁人类生存的16大自然灾难》,针对人类生存构成最严重威胁的16种自然灾难,选取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过惨重灾难的天灾案例,不仅详述灾难发生的前因后果,同时结合相关的科学知识,总结出以往人类自然灾难史中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难。通过对该书的认真阅读,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自然已经在对人类肆无忌惮的开采、破坏进行了报复:克莱斯特彻奇的地震似乎再次警示我们,生我们、养我们的地球已经越来越“暴躁”了。同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洪水和飓风肆虐东部,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遭“灭顶之灾”,似乎给新的一年开了个“坏头”,日本东京大地震、北京雾霾天气持续不断……
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灾变不可避免,则自然灾害也就不可避免。这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实践斗争将长期进行下去,而其中蕴含的价值问题将推动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人们在传统的研究中着重关注自然灾害负价值的一面,而极少从价值论的视角探究其正能量的一面。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存在现象,不仅有着负自然价值、负认知价值的负价值性,而且蕴含着正自然价值、经济价值、正认知价值和道德价值的正价值性。若能够科学地对自然灾害正价值进行梳理及对正负价值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实践活动中努力将负价值转化为正价值,则会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然灾害,实现人类的自我价值。
2 自然灾难题材在陶艺中的运用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的时候,人类“如何面对灾难”本身就包含许多科学与人文课题,例如各种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发生,发生的时候怎么回避,更重要的是无可回避的时候,怎么面对随之而来的重创和死亡,灾难教育已经成为与生命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将灾难题材运用到陶瓷装饰艺术中,不仅将灾难题材通过艺术处理后更容易为人接受,通过色彩的变化更容易穿透人们的心灵,将灾难教育的本义植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孟福伟陶艺作品“生死时速”(见图1)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陶艺类金奖以来,以反映灾难题材的陶艺作品重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新的、更深的认识。以反映灾难题材的陶瓷艺术作品,反映出抗震救灾中英勇团结、相互救援的积极一面,作品表达社会各界在生死紧要关头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大爱精神。灾难主题有利于艺术将人性、生命、民族、国家等情愫的表现推向纵深,以实现视觉冲击力和传播意义上的受众打动力。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迅速用艺术的方式唤醒人们的普世情感,应该是陶瓷艺术设计的创新之处。
(1)造型设计
对于造型设计的分析,瓷板是较为普遍的造型。瓷板造型相对其他瓶型、罐型、杯型等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瓷板具有平整光洁之美,便于陶瓷艺术家以瓷代纸,随意挥毫,充分发挥作者的绘画天赋,充分展示瓷画的审美意境。其次,瓷板画便于表现中国画的神韵和意味,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其构图、线条、色彩、意境等均吸收了传统国画的画风,又烙上现代山水画的印记。再次,瓷板画是陶瓷艺术家汲取中国传统绘画精髓,表达东方审美理想的重要载体之一,而且这种表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不怕潮湿,不怕霉变,只要不撞击便不会损坏。此外,瓷板画的色彩无论是釉下青花、釉里红、高温颜色釉,还是釉上粉彩、古彩、墨彩,色彩永远鲜艳,不会因日晒水浸而变色,便于收藏。最后,瓷板画是现代环境设计的重要款式,可根据建筑物的装饰需要,面积可大可小,大则如山迎立,小则俯首细赏。当今社会,现代瓷板画已成为家庭环境布置首选的艺术品之一。
根据陶瓷装饰的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抓住各种类型自然灾难的特征,进行概括、夸张和变化,注重色彩对比,彰显灾难的基本特征,按照实用、美观、经济、适销的设计原则,需重点把握好对陶瓷整体造型的功能、体量、比例、局部与整体,原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对形式美的把握,将陶艺作品设计成既有艺术审美功能,又有对自然灾难的深刻认识和教育意义。作品的“板状”造型是由线所体现出作品深邃的意境和形式美的,不同的线构成不同的造型,直线给人简洁、挺拔感,曲线给人柔和、流畅、饱满之感。在处理造型方面,体现出主次分明的审美要求,以一种“线型”为主,在视觉上较突出,另一种起到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以灾难为中心的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评价形成的人文价值观,凸显灾难的教育意义,这也是提升作品艺术审美的关键所在。
(2)装饰设计
为了更好地表现灾难场景时各种自然现象的艺术形态,结合现今陶瓷艺术装饰理念,注重材质的利用和开发,充分体现“因材施艺”的真正内涵。纵观世界正广泛兴起的现代陶艺之风,这种作为世界艺术发展的产物,已然成为新的文化现象。现代陶艺正与绘画、雕塑等主要艺术一样,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当今,各国均有各国的陶艺,风格多样,内容形式也各不相同,或粗犷、或细腻、或抽象、或写实,各有特点,其艺术手法采用雕、刻、塑、绘等综合方法的运用,其材质运用和新技术作用皆各得其妙,体现着新的文化观念和新的审美观念,与各自的传统陶艺争奇斗艳。这种以自然为主题的设计理念无疑在全球范围内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关注环境、关注人性、关注自然,陶瓷作品除了呈现通过装饰工艺产生的肌理美感以外,更体现出作品要强调或反映的现实主题,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和水平。可以说,在实现这种目的的过程中,陶瓷新彩装饰、色釉装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结 语
健忘和侥幸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天灾离我们并不遥远。从摧枯拉朽的台风到摇山撼岳的地震,从浩浩荡荡的洪水到来势汹汹的泥石流,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断经受灾难的考验。可是,疏于防范的我们却往往因为缺乏灾难教育,缺乏相应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天灾之后不得不面对各种悲剧场面:当地震袭来,有的人慌不择路、仓皇跳楼,有的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黑龙江省沙兰镇的山洪和泥石流吞噬了上百人……
对于灾难教育,如果用灾难现场的图片直接展示,尽管这种“血腥”经历会很真实,在传统意义上,这显得对生命的不尊重,也显得有点血腥、有点残忍、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艺术的手法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接受灾难教育,感受自然灾难给人的启迪。
参 考 文 献
[1]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张亚萌,段泽林.艺术不只记录灾难 更要发现生命——灾难题材美术创作得失谈[J].中国艺术报.2006(05).
[3]王建梅.日用陶瓷设计中材质的创新运用与感觉特性[J].佛山陶瓷.2009(07):24.
[4]臧伟伟,付芳,伍新春,林崇德.自然灾难后身心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启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03):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