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游
形质的意趣,犹如某人的气象,不可预见。闻其声不如观其貌,见到真容才能有所感知和确定,对于相熟的人也会出现一些类似情况。古人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道理就在其中,那么看画也是一样。
第一次见大齐的画作,且不是今天这种模样,拙巧间含混在笔墨无序效果中,不容易读进去,或许他也没有隐藏自己在画画上的一些观点和能力。因为画写意画,在当下是件非常艰难之事,尤其写意花鸟画,何出此言呢?其一:翻开中国绘画史,花鸟画有着极其宽泛的领域,无论是题材、技法、风格,汉唐以来,一直传至二十世纪的画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写意花鸟画,当下谁还敢说能在他们的肩上绕过去,又开一代新风?在潘天寿之后的四十余年里,写意花鸟画并没有太多的新气象,原因何在?这自然摆在每一个从事和选择了写意花鸟画画家的面前。其二:写意花鸟画的特点相比于人物画、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在造型和设色上、笔墨气质上更有难度,一笔落纸,不可复笔,精微与广大尽在其中。这正印证了石涛的理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理很清楚,用笔的能力决定了气格和精神内涵。它需要知识修为和人格修为,更需要有独特的笔性和意趣,这些与天赋和方法相关联,肯定是有要求的。所谓写意画,主题是意,意在似与不似之间,而且要有很强的画法基础来保障个人笔性的发挥。这也意味着,单一的去理解和研究写意花鸟画的如何出新,如何找风格,是非常有难度的,其根本问题在于你的取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然后是形质、品格、趣味的生发。其三:写意画形式语言的建构,来源于个人的视角和目的,或许,这种结果应该是水到渠成,不用刻意而为,但也需要意在笔先。
眼前这些大齐的写意花鸟画新作品,让我有了以上的思考。而面对大齐这些奇巧、疏朗、松脱、虚灵的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他很真诚,直接而舒缓,让我感觉上有了些欣喜,最重要的一点,选择写意花鸟画,他并没有去迎合世俗题材,他依然可以轻松和安详的把握,哪怕是一只小蝴蝶或一只小昆虫,飞临纸间,好似在观照生命时带来的那份和谐安宁。也许,他已经不经意间,写下沉静已久的精细和雅致,几束花冠,三五枝头,印衬着鸟儿的自在,或墨施、或点苔、或拔文,空间清新,这不正合了前人对自然对花卉草木的一种亲密吗?一枝一叶总关情,花鸟是情意的体现,那些淡雅的画作,对于大齐而言,这不仅仅是细致笔下的气息,更像是追逐了一种散淡的人文情怀,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看画如看戏,能让我在这里浮想联翩,虽然这样的机会很多,但能让我边看边想边说的作品是有限的,并不是大齐的新作有多么的完美,他的确在形色之间,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前行的方向,无 顾 及地去画自己的画,让鸟儿自由,让花儿芬芳,让纸上流畅,也让自己享有精湛与开朗。
这样温雅、巧妙、虚灵、柔韧的画作,也正是我的偏好,不知你意下如何呢?
大齐(綦延军)简历——
1965年生于山东莱州市,198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199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修班,师从张立辰、郭怡宗、梅墨生等诸先生。现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院对外学术交流部主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委员。
作品及论文发表
多幅作品及论文发表于《美术观察》《艺术研究》《国画家》《中国文化画报》《美术天地》《美术大观》《鉴宝》《京华时报》《齐鲁晚报》《大众日报》等报纸刊物。
出版物
《21世纪中国青年美术家作品集——綦延军》 (辽宁美术出版社)、《大讲堂——禽鸟画法》(辽宁美术出版社)、《綦延军颜彩作品集》《大齐花鸟》《之间——大齐花鸟》《道·花香——大齐作品集》《大齐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