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
张雪峰:女,本科,主管护师
前列腺切除术是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在前列腺增生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前列腺电切术后采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膀胱持续性冲洗十分重要,其有利于预防术后凝块的形成[1]。但膀胱冲洗液本身产生的刺激是导致患者术后出血的重要因素。目前医院中膀胱冲洗液的温度在22 ℃左右,该温度相对于人体体温偏低,有可能引发患者持续的膀胱痉挛,给患者带来痛苦,尤其是老年患者更为敏感。为减少前列腺电切术术后因冲洗液温度带来的不适,我院2012 年12 月~2014 年6 月对60 例老年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采用33 ~36 ℃的冲洗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 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的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纳入标准:(1)术前均明确诊断为前列腺增生。(2)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3)术前无需持续导尿及膀胱造瘘。(4)主要脏器功能正常。(5)无凝血功能障碍、贫血及恶液质。(6)无神经源性膀胱病史。(7)均无认知障碍,意识清楚,具备配合治疗的能力。(8)基础体温36 ~37 ℃。排除标准:(1)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有精神障碍个人史及家族史患者。(2)泌尿系统感染。(3)精神病、神经病史,听力障碍。(4)免疫系统严重疾病意者。(5)恶性肿瘤。(6)心、肝、肾、循环、呼吸、神经、代谢等方面的功能严重紊乱者。(7)术前1 个月服用激素或止血药者。患者年龄59 ~89 岁,平均(65.2±9.5)岁。病程7 个月~10 年,平均(5.2±2.3)年。术前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16 ~29 分,平均(22.4±6.2)分。前列腺大小分度为:Ⅰ度增生30 例,Ⅱ度增生36 例,Ⅲ度增生36 例,Ⅳ度增生18 例。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充分术前准备,积极治疗并发症,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在椎管内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除冲洗液温度不同外,其他护理方法一致,如常规术前准备、健康教育,术后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基础护理、并发症预防等。
1.2.1 膀胱冲洗的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立即开始密闭式持续膀胱冲洗,冲洗液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为避免高压冲洗,采用持续低负压冲洗方式,冲洗装置距手术部位60 cm为宜,在保证膀胱引流通畅且膀胱内不形成血凝块的前提下进行冲洗操作,冲洗速度根据引流液及时进行调整。当引流液为鲜红色时冲洗速度维持在每分钟150 滴;引流液清澈后减缓冲洗速度,维持在每分钟100 滴。当冲洗速度在每分钟15 滴以下,引流液清澈时停止膀胱冲洗。护士每隔30 min 观察患者膀胱冲洗的情况,保持冲洗管道通畅,防止管道扭曲、脱落、受压和阻塞,出现凝块堵管时,采用负压抽吸或加压冲洗的方法通管,冲洗过程中出现膀胱痉挛,及时给予心理护理,稳定患者的情绪[2]。
1.2.2 冲洗液温度 所有患者膀胱冲洗时室内温度控制在25 ℃左右,对照组采用22 ~24 ℃的冲洗液,观察组采用33 ~36 ℃的冲洗液,冲洗液温度采用自动限温输液增温器控制。1.3 观察指标 (1)体温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冲洗前、冲洗后4,8,12,24 h 的体温变化。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的体温情况。(2)膀胱痉挛。采用胱痉挛症状评分(BSSS)来评价,根据严重程度不同分为4 个等级[3],无为未发生膀胱痉挛;轻度为尿管周围无血性尿液外溢,冲洗液颜色变化不大,膀胱痉挛每天出现5 ~6 次;中度为阵发性下腹胀痛,膀胱有憋胀感,但不严重,导尿管周围有血性尿液外溢,冲洗液不滴,每1 ~2 h 发生膀胱痉挛1 次;重度为有急迫的排尿感,下腹部严重疼痛,冲洗液不滴,血色明显加深,出现反流,膀胱痉挛数分钟出现1 次,患者不断屏气。(3)尿液红细胞。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 的尿液红细胞数,早晚各留尿1 次,常规方法进行尿常规检测,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 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及t 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体温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体温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体温情况比较(℃
注: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体温情况比较,除12,24 h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时间点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组别 例数 冲洗前 4 h 8 h冲洗后12 h 24 h观察组 60 36.67±0.25 36.68±0.26 36.64±0.22 36.60±0.23 36.50±0.25对照组 60 36.65±0.25 36.68±0.21 36.61±0.07 36.47±0.28 36.29±0.08
2.2 两组患者膀胱痉挛程度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膀胱痉挛程度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膀胱痉挛评分及尿液红细胞数目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膀胱痉挛评分及尿液红细胞数目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膀胱痉挛评分及尿液红细胞数目比较
组别 例数 痉(挛分评)分尿液(c红uf细/μ胞l)数观察组60 2.24±1.20 14.00±5.00对照组 60 4.57±1.15 37.00±11.00统计量 10.8591) 14.7442)P 值 <0.001 <0.05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前列腺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前列腺手术已经成为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是利用电割和电凝切除增生的前列腺并电凝出血的血管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前列腺电切术后为了防止出血形成血块阻塞尿管,需要持续膀胱冲洗。目前,我国多数医院采用温室下冲洗液进行膀胱冲洗,温度在22 ℃左右,大量22 ℃左右的冲洗液短时间内冲洗膀胱,可刺激温度感受器,出现寒战、恐惧等生理、心理变化[4]。膀胱冲洗液温度过低还会加重膀胱痉挛的发生。
表1 结果显示,对于老年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对温度的反应能力差,且多数伴有全身性疾病,对低体温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但低体温的出现对其生命体征的影响较大,影响了术后的康复,也影响了预后。有研究显示,适宜的膀胱冲洗液温度能够有效的减少前列腺电切术术后创面出血和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5]。结果显示,本组老年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采用33 ~36 ℃的冲洗液,观察组冲洗后12,24 h 的体温高于对照组,膀胱痉挛程度轻、痉挛评分低、尿液中红细胞数目也少,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33 ~36 ℃的冲洗液温度最接近人体正常生理体温,冲洗时液体不会带走人体热量而造成低体温,有利于保障凝血酶的正常功能,不仅能较好地预防老年患者低体温的发生,也不会因为灌洗液温度过高而造成血管扩张、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性显示,只有当冲洗液温度高达38 ~40 ℃时,才会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6]。(2)可减少对膀胱平滑肌的刺激,使血管保持正常的舒缩功能而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还能有效减少堵管情况的发生,减少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增加其舒适度,促进创面早日愈合。因为采用33 ~36 ℃的膀胱冲洗液能有效较少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7]。综上所述,适当加温膀胱冲洗液(33 ~36 ℃)有利于减少术后膀胱痉挛和术后出血,减轻患者的痛苦。
[1] 褚 佳,刘红松,施卫华.不同温度膀胱冲洗液对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及膀胱痉挛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5):525-526.
[2] 解 丹,郑 瑾,苏兰若.两种膀胱冲洗液温度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后出血和膀胱痉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34-336.
[3] 王 欢,王 佳,王晓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冲洗液温度对膀胱痉挛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6):1049-1050.
[4] 刘文萍.灌洗液温度对老年前列腺电切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3-4.
[5] 胡丽茎,杜合英,成守珍,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不同温度冲洗液对患者体温及寒战发生的影响[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5):55-57.
[6] 秦 洪,高 茹,于春霞,等.冲洗液温度对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7):34-35.
[7] 柳希玲.不同温度冲洗液对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