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桃江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5-04-20 13:25:54胡美玲
医学信息 2015年12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手足口病

胡美玲

摘要:目的 分析2013年桃江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桃江县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手足口病报告发病共2861例,其中男1689例,女1172例。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以散居儿童为主,发病季节集中分布在5~7个月。结论 2013年桃江县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人群和年龄差异。因此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应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散居儿童的重点防控。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散居儿童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于<5岁儿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类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少数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为主要致死原因。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夏秋季,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潜伏期是3~8 d。2008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为掌握我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现将我县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3年桃江县全年手足口病患者资料,病原学资料和病例流行病学资料来源于桃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入选病例均经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卫生部2010年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

1.2病原学检测 2013年,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采取5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监测,收集咽拭子、粪便、肛拭子标本,利用荧光PCR法,进行肠道病毒(EV)、EV7l和CoxA16病毒的核酸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013年桃江县总人口88.91万人,手足口病报告发病2861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为321.79/10万。

2.2年龄分布 2861例报告病例中,发病年龄为56 d~86岁。其中0~1岁有1037例,占36.25%;1~2岁有976例,占34.11%;2~3岁有425例,占14.85%;3~4岁有224例,占7.83%;4~5岁有92例,占3.22%;5~6岁有31例,占1.08%;6~15岁有71例,占2.48%,>15岁有5例,占0.17%。0~5岁年龄组有2785例,占发病总数的97.34%,表明5岁以下儿童是我县手足口病发病高危人群。

2.3性别分布 2861例报告病例中,其中男1689例,女1172例,男性和女性的年发病率分别为189.97/10万、131.82/10万,男性的年发病率高于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我县手足口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4职业分布 2861例报告病例中,其中散居儿童有2777例,占97.06%;幼托儿童有25例,占0.87%;学生有54例,占1.89%;农民有5例,占0.18%。结果表明我县手足口病的多发人群是散居儿童,提示散居儿童是我县手足口病防控重点人群。

2.5发病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病例集中分布在5~7月份,呈现明显的夏秋季高发特点,8月份开始发病率有所下降,11~12月有回升现象。

2.6病原学监测结果 2013年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采集60份患者标本进行检测,其中肠道病毒阳性23份,阳性率为38.33%。经检测,2份为EV71阳性,占阳性标本的8.7%,1份为CoxAl6型,占阳性标本的4.35%,其他肠道病毒20份,占阳性标本的33.33%。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其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复杂等特征,2008年5月2日我国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通过对我县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县手足口病疫情具有以下特点:①疫情分布广泛,2013年桃江县手足口病报告发病2861例,年发病率为321.79/10万,年发病率较高。②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儿童,尤以0~3岁儿童居多,且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好动、活动范围广有关,也有可能与男女生理差异有关。感染人群以0~3岁儿童居多,可能是由于年龄小,机体免疫能力尚未成熟,易引发感染有关。③手足口病发病多为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这是由于散居儿童未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疾病预防意识较差。而幼托儿童患病可能与幼托机构卫生条件差,人群相对密集,空气流通不良,在公共设施与环境没有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情况下,易发生交叉感染。④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季节一般在5~7个月,其可能与我县5~7个月的气候条件适合病毒的生长繁殖,且由于这一季节儿童户外活动较多密切相关。

通过对我县2013年桃江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笔者建议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减少手足口病感染率。建议今后预防控制工作重点如下:①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板报、宣传册等多种途径开展卫生知识教育,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应放在儿童监护人,普及手足口病预防知识,使儿童家长掌握常见的手足口病防治方法。家长对儿童做好教育工作,使儿童养成良好的"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生活习惯。②重点加强对0~5岁儿童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尤其是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的防控工作,督促幼托机构及时做好公共设施和环境的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③政府应加强乡村生活环境改善工作,提高其卫生医疗条件。④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工作,定期对手足口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流行病学特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切断传播链,保护易感人群。在疾病高发期,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控制疫情态势。对于发热患儿,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治疗。⑤各级医疗机构应强化医疗救治工作,认真落实预检分诊,杜绝院内感染,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重点培训不典型病例的发现和诊断,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转诊等,科学及时的进行救治,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对于手足口病的早发现、诊断与救治能力,避免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1]。⑥接种疫苗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对于手足口病尚无特异性的疫苗预防,因此科研部门应加强疫苗的研发,通过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

总之,手足口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有必要加强手足口病监测工作,了解其流行特征,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做到手足口病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持续加强疫情监测工作,防止疫情的大规模暴发,以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王坚英,朱火明,陈亚琴,等.浙江省仙居县589 例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6):708-709.

编辑/张燕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特征手足口病
上海市金山区腹泻病监测点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吞咽功能治疗仪在手足口病恢复期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奥司他韦口服联合阿昔洛韦乳膏外用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分析
中外医疗(2016年29期)2016-11-30 06:23:53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手足口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9:21:34
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探讨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39:30
360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
上海市某中学水痘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上海医药(2016年8期)2016-05-30 23:32:27
晋中市2010~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预防分析
医学信息(2015年50期)2016-04-15 15:44:16
赣州市城区儿童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度调查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期)2016-03-30 13: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