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婧
(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高校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张 婧
(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目前国内外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构建层面,目的在于更有效地使其进入到高校不同专业类型的课堂教学中。本文在明确翻转课堂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综述高校教学中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要求,以此深入地讨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教学模型。与此同时讨论该模型的应用价值,以期帮助高校教育研究者进一步在各专业领域实施翻转课教学模式,并制定相应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模型构建;学习资源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两位老师提出。在2007年前后,他们为解决学生无法按时上课的困扰,利用PPT演示文稿和实时讲解的音频为困难学生补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两位老师逐渐形成了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课堂上完成作业或提供帮助为辅的授课形式,形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2009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成立“可汗学院”,提供了视频制作和学习支持工具等技术层面的支持,克服了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障碍,使得翻转课堂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与发展。
随着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关于该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用及使用效果的研讨也层出不穷,尤其在高校教育的各个专业领域都初具成效。为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更为有效、评价机制更为合理,通过深入探讨翻转课堂的内涵特质来制定教学应用模型在研究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翻转课堂的本质内涵,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由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在课前必须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学习,在课堂上进行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翻转课堂内涵中既突出了信息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又强调了教学模式构建中对于新型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求。以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出翻转课堂的特征。
1.1 从课堂教学要素中体现翻转课堂特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同样包含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各类要素,但各要素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
首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体,学习者被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牵制,但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相反。翻转课堂是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2],这是翻转课堂的核心特征。这种模式集中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习者必须在课前完成对知识元的认知学习,这种学习过程的时间短、知识点少而突出,没有教师的辅助指导,但可以自由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回到课堂后,以教师为主导的辅助式学习才开始展开,教师帮助学习者解决作业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活动。
其次,从教学进程上比较,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顾及所有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往往班级中80%左右的学习者掌握现有知识之后就组织后续知识的学习。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满十进一”[3]的学习进程,即只有在完成目前学习任务并完成全部作业练习的基础上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知识元的学习。这种学习特征保证了每一位学习者都具备当前知识的元认知,只要时间允许,再加之教师有效的指导,最终可以使班级中近乎全部的学习者完成当前的学习目标。因此,“满十进一”成为翻转课堂的主要特征。
1.2 从学习资源设计中体现翻转课堂特征
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碎片化知识的授课方式,因此在学习资源的设计环节也能体现出它的重要特征。第一,翻转课堂的所有知识点均是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的。作为学习资源,“微课”体现出了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易传播等多重优势[3]。这些优势将长达45分钟的课程内容分割成十几分钟的知识元。尤其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只限制在15分钟左右,很难集中精力完成全部知识的学习。而在这十几分钟的知识元讲解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得到持续的保持。因此,学习资源碎片化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中的主要特点。第二,翻转课堂所利用的学习资源都是由课程教师自行设计并录制完成的,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假定的受众就是一位学习者,制作学习资源的过程就是为一位学习者做讲解和分析的过程。这种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充分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点的解析,表现出一种真实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学情境。由此可见,学习资源情境化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中的另一特点。
基于以上翻转课堂的本质内涵和各类特征,近几年国内外教学研究者已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国内的这些实践多数集中在基础教育实施阶段,理论分析多于实践应用,涉及高校教学的应用研究较少。而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探索翻转课堂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效果研究上。参照美国大学翻转课堂实施的实际情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学习环境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相同,必须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进行教与学的所有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师必须具备制作微课的软硬件设备(包括各类视音频编辑软件、高清摄像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学习者必须具备进行翻转课堂学习的硬件设备(移动学习终端);师生还要同时具备完成课程辅导的网络环境及网络监控与评价体系等。
其次,对于学习者信息素养及学习素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习者能够熟练运用各类观看学习资源的软硬件设备,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网络知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对于学习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勇于接受挑战;能够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通过协作学习提升学习组织能力以及思维推断能力;具备探究能力,在课堂上能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学生基本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再次,对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要求。2000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培训工作委员会发布了《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行)》,要求高校教师根据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技术、资源及教学等几个方面提升职业能力。这既需要教师依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征合理选择技术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又需要教师具备熟练掌握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由此可见,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泛起的今天,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水平,才能利用硬软件设备合理整合资源,开发出有效的学习资源。
除此以外,依据学习结果类型选择知识元。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学习结果类型,而不适用于其它三种。原因是这两类学习结果都是可以习得的技能[4]:首先,智慧技能是学习者能够通过语言、数字、字符等内容对学习环境做出反应和判断,要求学生具有辨别能力、掌握概念、规则与原理、具备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教师制作的微视频中,教学内容多是以言语、数字图形等形式出现,以便于学生的认知。其次,动作技能是一系列复杂行为的表现,学习过程是通过重复练习而完成的。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会通过言语指导学生某些动作技能的训练,这些训练可以是肢体动作的,也可以在智慧技能的习得后进行某些技能操作。
在高校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已经从基本的认知、掌握能力转变成创新、探究(科研)等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在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知识点讲解时,必须先对学习结果类型分类,并根据当前专业学科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教学。
3.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
尽管翻转课堂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实施之前依然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几点因素因此也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依照ADDIE教学设计模型的5个阶段——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结合高等院校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出: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及学习素养成为教学设计分析阶段的影响因素,而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属的学习结果类型成为其主要影响因素;教师所选择的视频开发技术和工具、学生的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成为设计阶段的影响因素;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成为教学设计实施阶段的影响因素。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评价阶段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方面,即对教师所开发的学习资源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两者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个学习进程中教师对资源的选择和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因此,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成为影响整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因素。
3.2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依据上述几点影响因素,可以构建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该模型既要求存在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有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保障,同时又必须体现智慧技能或动作技能学习结果的主要教学设计环节。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通过该模型图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两大模块,即“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教学活动都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其中,“课前”模块既包含了教师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完成微课设计和发布的过程,也包括学生通过发布的微课进行智慧技能、动作技能习得的过程。而在“课中”模块里,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学习结果给予形成性评价。在高校传统课堂中,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较少,而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突出了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这对于高校学生从知识积累转化为创新技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给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满足翻转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将传统的专业知识转为碎片化知识的能力,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这些都对高校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50-151.
[2]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4-29.
[3]蔡跃.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4.
[4]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8-59.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8-50.
2015-07-21
张 婧(1986-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教育信息化理念与实践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5)10-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