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明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外一科,天津 301700)
胆囊切除术是普外科治疗胆囊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开腹手术是最常规的胆囊切除方式,会对机体功能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恢复较慢。近年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因其创伤小、视野清晰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治疗。在下列研究中,我们从术后恢复情况和免疫功能两方面分析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3 年4 月~2014 年6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胆囊切除术的90 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指征,告知手术风险和研究事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5 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手术,其中男29 例,女16 例,年龄(44.95±5.96)岁;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其中男30 例,女15 例,年龄(45.15±6.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平卧位下进行手术,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方法如下:采用4 孔法建立气腹,气腹压力10 ~12 mm Hg(1 mm Hg=0.133 3 kPa);插入操作器械以及视频探头后,辨认并分离胆囊三角周围的解剖结构,小心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并妥善结扎;确认结扎牢固后,将胆囊切下并缝合胆囊三角的创面,不留死腔,适当冲洗后关闭切口;对照组患者进行开腹手术,方法如下:取腹正中切口进入腹腔,在直视下分离胆囊三角,结扎胆囊管、胆囊动脉后切除胆囊,冲洗腹腔并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流质进食时间;在术后第3 天时,采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细胞的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t 检验,按照P <0.05 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1.08±0.15)d、流质进食时间(1.42±0.17)d,均短于对照组的(1.85±0.24)d、(2.58±0.32)d,t 值分别为8.239、7.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细胞含量(42.32±5.96)%高于对照组的(30.52±4.58)%,细胞含量(21.34±3.04)%低于对照组的(32.45±4.52)%,t 值分别为6.293、5.9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胆囊炎和胆石症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结石和炎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当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容易引起胆管梗阻、胆汁淤积,严重者会发生急性胆囊炎。在临床实践中,多采用胆囊切除术来治疗胆囊炎和胆石症。常规的开放手术切口较大,且术中为了充分暴露视野,对腹腔脏器的牵拉也较为剧烈,这就会对机体功能造成损伤,表现为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慢以及免疫功能低下[1]。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创手术方式,通过腹腔镜探头的使用可以取得清晰的手术视野、避免对局部脏器过分的牵拉,这就有利于减小手术操作对机体功能的创伤、加速术后恢复的过[2]。
国内宋建宁等[3]已经报道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积极临床价值,认为腹腔镜下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我院于2013 年4 月开始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并在本研究中通过胃肠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分析来反应腹腔镜下手术的临床价值。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流质进食时间可以直接反应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流质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腹腔镜下手术有助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手术创伤同时还会抑制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免疫反应;是重要的辅助性T细胞、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反应的过程,而CD8+T 细胞则是抑制性T 细胞、抑制细胞免疫反应。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细胞含量高于对照组、细胞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是理想的胆囊切除术方法。
[1] 赵 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60 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9.
[2] 孙 凯,龚自启.急性胆囊炎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5014.
[3] 宋建宁,罗玉政,洪明.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130 例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5):553.